算得上是「面目全非」嗎?


首先要回答原始佛教是什麼?原始佛教也被稱為根本佛教,初期佛教。各種說法背後都有它的學術見解,暫不論。大致是指佛陀在世時期以及去世後的一定時期。這個一定時期不能準確,有說100多年,有說200多年。也就是我們並不確定部派分裂的具體年代。因為記錄部派分裂的有北傳的《異部宗輪論》和南傳斯里蘭卡的《島史》,各自說法不一。

原始佛教其實只是一個方便研究而假想出來的詞。我們所知,經典編纂都是從部派分裂以後開始。那麼如何知道部派佛教之前的佛教情形呢?於是原始佛教這個詞出現了。

原始佛教的面貌是怎麼推測出來的?

首先要參考各部派的見解,去掉其中矛盾分歧的,保留其中重合的。這一部分重合的,就很可能是同一來源,也就是從原始佛教時期來的。

其次是要看原文是由韻文而寫成,還是由散文而寫成。口頭相傳為了記誦方便而採用韻文。韻文為韻律所限,不容易變動篡改。相對而言散文出現的年代較後。

原始佛教不等於小乘佛教也不等於南傳上座部佛教。任何答上座部佛教與大乘區別或是小乘與大乘區別的,都屬於偏題。

關於大乘佛教的起源說法更多了。有說是從大眾部來的,也有說是當時的在家信眾發起的運動。總之這個問題學界還處於討論之中。任何說法都還不是定論。

定論了的是什麼呢?大乘佛教的起點就是批判小乘佛教,尤其針對的是當時勢力最盛的說一切有部。

至於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差異究竟如何,這個非常難答。兩者年代差距過大,牛頭不對馬嘴。

大乘佛教後來傳到中亞地區,中國,韓國,日本,又有了不一的發展,談到大乘的時間空間範圍太大。而原始佛教的範圍很局限,我們所知的更局限。

現在被認為是年代最早的經典有Sutta NipātaDhammapada。即使是最古老的經典作品,其中的章節也被細分了最古老的部分,和稍後成立的部分。

從這些最古層內容里我們可以得知的,比如說地獄一說在最古層里的內容並沒有出現過。輪迴也沒有出現過。與輪迴類似的詞被翻譯為輪迴還是強差人意些。還有佛這一詞,最早是普通名詞,指開悟的人,早期也被用來指開悟了的佛弟子。在佛教之外也被使用過,後來逐漸成為釋迦摩尼的專有名詞。

並川孝義『ゴータマ?ブッダ考』裡面講到,我們在談論釋迦摩尼時都忘記了一個事實。我們談論的其實只是後來佛弟子理想中的佛陀,或者說佛弟子眼中的佛陀,而不是真正的佛陀。


大乘佛教的來源是什麼?不光是大眾部,還有上座部的雪山派。

我的讀書筆記

任天涯:異部宗輪論讀書筆記?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按異部宗輪論,雪山派才是上座部正宗。。。。

當然,雪山派對大乘的影響不像大眾部對大乘佛教的發展影響那麼直接,但就像大乘佛教有時候被稱作北傳佛教一樣,雪山派就是北傳佛教。

哪怕是在密教時期,雪山派對密教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現在的所謂上座部,正式名稱應該稱作南傳上座部,雖然自號是上座部正宗,但其實不符,你和阿難尊者的雪山派比正宗,你拿什麼比?

但即便是現在南傳上座部的根基所在的斯里蘭卡,當年義凈法師和玄奘法師都有記錄過,當時的斯里蘭卡還是有大乘上座部的,注意額,是大乘·上座部,和上座部其他行者在一個寺院里一起修行,平安無事,彼此也有宗門關係,哪裡像現在某些南傳愛好者敢狂妄的宣稱大乘非佛說的?後來斯里蘭卡大乘不存,並非是因為大乘教法不行,而是因為政權的暴力力量。

太陽底下並無新鮮事。

補一句,原始佛教是指佛陀在世到部派分裂以前這段時期的佛教,佛教分裂成大眾部和上座部後,兩部稱作根本二部,不存在誰比誰強的問題,這以後到大乘產生以前的階段的佛教稱作部派佛教。

好,歷史和傳承就說到這裡,再來說教法。

我之前有個回答

進入初禪是證得了初果入流果嗎??

www.zhihu.com圖標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有些南傳愛好者混淆是非的後果,但我的回答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大乘小乘佛教證果的要點,就是戒定慧。

如果你想證初果,那麼你需要去完成的最重要的部分不是禪定,而是戒行圓滿。戒行圓滿+少少定+少少慧,就是證得初果的條件,證得初果就是聖人了,必定解脫的。

定有沒有那麼重要呢?實際即便在南傳,有時候也把戒定慧講成是戒心慧三學的,即定要解決的是心的問題,定本身的重要級並沒有那麼高,也就是說從解脫道的角度來說,大方向上大乘佛教和南傳佛教並沒有什麼不同,可以合理的猜測,和佛陀原本宣講的佛法也沒有什麼方向性的問題。

方向性的問題沒有了那麼技術性的問題呢?

大乘的技術性問題和南傳確有不同,但南傳的技術解決手段也並非就是佛陀直接的說法呃,有人說南傳佛教是阿教(阿毗達摩)或者覺音佛教(清凈道論),(多說一句,現在網路南傳佛教還多了一個庄春江派,莊子功德無量,噴子難以入流,可一笑),南傳的技術手段大部分都是各個時代論師發展佛法得來的,雖然南傳號稱阿毗達摩論藏是佛陀在三十三天所說,但實際不過是各代論師在佛陀教法基礎上做的發展而已,這個號稱論藏是佛陀所說和大乘那些了義不了義經文有區別嗎?

所以技術性問題上大家不過都是在原有佛陀教導上的闡述和發展,互有差異是正常的。

但大乘的確還多了一些東西,那就是佛陀悲不入涅槃返身施教眾生的大乘菩薩道。

我就看過有某南傳愛好者號稱佛陀對教化眾生的菩薩道從來沒有興趣,這等人,我也缺乏說他的興趣。

大乘菩薩道實際上是把幫助眾生解脫放在了先讓自己解脫之前,也就是說在大乘佛教中菩薩道的優先順序的確是高於解脫道的,這的確是區別。

佛陀教化的解脫道和佛陀身體力行的大乘菩薩道本來就是佛陀的兩個面,學一個或者倆都學,都是正確的選擇。

至於四聖諦/三法印/三十七道品之類的東西,南北傳本來共許(三法印南傳雖然沒有經文明確,但是原則是許可的),這裡也就不講什麼了。

大乘佛教和原始佛教有區別嗎?當然有,有發展自然有區別。

況且傳播圖中需要適應實際情況,當然會做出相應的改變。

比如在印度,佛陀在時,僧團一年之中一般分為雨居和遊行兩個階段。因為印度是有雨季的

不下雨的時候佛陀就帶著弟子在印度各地傳播佛法,下雨的時候,佛陀就帶著弟子定居在某處,如果有居士捐贈的精院就住在精院里,沒有就在野外居住。

但別忘了,印度是個高溫地區,只要解決了吃飯問題,哪怕居住在野外,僧人們也能活下去。

但佛教傳播到北方以後還能如印度一樣雨居或者遊行嗎?

北方要麼不下雨,要麼冬天的時候冷到死,這樣還要堅持在野外露宿,那是不要命。

所以你看雪山派後來遊行嗎?人進了雪山以後就在寺院里修行了。

佛教傳播到中國也一樣,人無法靠單衣過完一年,否則冷死,沒有雨季和非雨季之分,二漢地的傳統並不十分接受乞食,所以馬祖百丈開創的農禪制度叢林制度,是保證佛教在中國傳播,保證僧人修行的必要改革,當然是好的。這種改革不過是洗掉了原有風俗習慣,保留了佛法精髓,對於現在某些愛好者而言,這就是背離佛陀教誨了——實際不過貽笑大方而已。多說一句,這種印度風俗習慣,禪宗洗的最乾淨,留下來的就是佛陀正法,不過沒有眼力的人是看不到重點的。

如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果佛法還分原始於現在,那跟有為法有什麼區別? 搞笑。

如果根本佛教是原始,那麼大乘就是未來佛教。

問題來了,你是喜歡過去還是未來?


原始佛教是大乘佛教的基礎,也是所有凡夫了解佛教,學習佛的開始。你要想從佛教有所得。必須從「苦集滅道」,「十二因緣」開始,從言行舉止開始。否則滿口仁義道德,盡說大話。

心經講「無苦集滅道」那是菩薩境界。凡夫俗子一個,道理可以講,實際修行還是要從基礎開始,從小乘開始,心可以大,事還需要從小處做。否則「空談誤國」。


原始佛教不可考。南傳佛教和部派佛教不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是經過系統編撰的佛教,不是佛教原始面貌。可以推測,佛陀在世的時候的風貌和部派佛教就已經大相徑庭了。即便是部派佛教,有的部派之間的差異就不小了。部派佛教和大乘那根本就不是一個宗教,具體的理論差異就不展開說了,就好比基督教,新約和舊約,二者之間可以說是毫無聯繫。部派佛教和成熟期的大乘佛教,也幾乎沒有什麼共同點。原始佛教是佛陀是主要角色,大乘佛教開始開始淡化佛陀角色,般若時期已經開啟互動模式,但佛還是屬於逗哏的,後期開始變成菩薩是說法主體,佛陀變成捧哏的,有的大乘佛經,佛陀僅僅是出現而已,存在感極低。密宗時期佛陀直接被開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