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我记得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明明还说人类的平均体温是37.5度,怎么现在普遍测出来的正常体温都还不到36度?37.3度就算发烧了?


题主问题的标题和描述的内容,两者跳跃性较大,不看描述,差点以为是在问年初那篇报道。

前者问题往大了说,确实有研究报道,属于报道解读了;问题光看描述,往小了说,只是对发烧的体温界定问题,属于医学常识,估计题主是在疫情期间对发烧的界定产生疑问。那么,我们就先说小的,为什么37.3度就算发烧了。

首先,知乎传统,先说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长期以来,人们公认的正常人体平均体温是 37 ℃( 98.6 °F),这是由德国医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于1851年制定的。正常人的体温会随著性别、年龄、健康状态、活动水平及每天的时间不同而有一定的变化,正常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健康的人在一天中一般不超过0.5°~1C的变化[1]

到底多少度算发烧

这取决于你在哪个部位测量,一个成年人的体温不同部位不同温度[2],第八版诊断学指出腋测法体温正常值约为 36~37 ℃,口测法体温正常值约为 36.3~37.2 ℃,肛测法体温正常值约为 36.5~37.7 ℃[3]

通常四肢和皮肤较体内低,越靠近体腔内部温度越准确

但是,体温升高并不总是发烧;如一个健康的人在运动时体温会升高,但由于设定点是正常的,因此这不算是发热;另一方面,如高龄老人产生体热的能力下降,因37.3°C(99.1°F)的「正常」温度就可能代表了临床上的严重发烧。

所以,最准确的测量体温方法是和日常的平均体温作对比,并且测量前最好未进糖或咖啡因,也不要运动,然后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昼夜体温波动超过1℃时即为发热,若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可将腋窝体温超过 37.2℃ 定为发烧(即现在新冠检测中常要求的腋下温度37.3界线)。

而对于婴幼儿的体温,又是另一回事,婴儿的身体不像成年人的身体那样调节温度,温度上升时他们的汗水较少,这意味著他们的身体保留了更多的热量,所以在发烧期间,让他们降温也可能会更加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发热并非一种疾病,而是许多疾病表现之一,并不能作为诊断疾病的唯一标准,包括COVID-19感染也并不是以发热作为最后诊断标准。

体温只是医生在确定个人治疗方案时必要且必须考虑的一条信息,不会仅通过体温,就对生病程度做出判断的,我们必须关注整体患者的状况(精神状态、血常规、影像报告等)。

「人类体温下降」之论出自何处?

那么,回到该问题的标题——「为什么人类的体温下降」。换句话说是我们也得先思考下自1851年德国医生提出后,这近160年来,人类的平均体温有没有变化?

目前说支持该问题成立的结论,主要是基于今年eLife1月上的一项研究报道[4]

原文主要是通过现有的数据和1851年定下的体温标准进行对比总结得出的人类平均温度在近160年降低的结论,作者对结论的解释主要围绕两方面:

  • 人类降低了新陈代谢率:决定体内温度的最大因素之一是新陈代谢,就像汽车引擎处于空转状态,你的身体消耗能量来保持运转,从而产生热量。在现代,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可能是由于体重增加或者是更好的药物治疗,预防措施和整体健康,此外当时环境没有空调等制冷设备,而如今恒定的室内环境温度降低能量耗损。
  • 较低的感染和炎症发生率:在1851那个年代,结核病、梅毒等疾病和其他可引起体温升高的炎性疾病很普遍,而且治疗受到限制,如今疫苗、抗生素的应用提高了医疗水平。

但是争议性也是挺大的主要也围绕在两方面上质疑:

  1. 测量准确性存疑:基于当时的科研条件,1851年初次测定人类平均体温37度时可能本来精确度就不够;而且南北战争时期的环境及人们的疾病相较于现代更多也会影响平均体温;
  2. 可对比性存疑:做样本的数据有一部分年代久远,而且这些数据范围区域性明显,多来自美国南北战争之后,不仅女性方面的数据遗失较多而且主要只是以美国人为主。

所以文章对临床诊断上的冲击不大,不会改变原本对发烧的诊断标准

毕竟就算退一万步,哪怕文章结论毫无问题,也是每十年大约只有0.03°C的微小变化,而且大多数还因人的体温而异,所以主要还是在于科研上的意义,包括作者在内的研究人员都表示,还不知道这个结论在生理学上意味著什么,更多是出于对科学多元化地探讨,呼吁针对这个现象进一步研究。

为什么不影响临床诊断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回顾一下如今疫情下到处设置体温门槛就知道这个重要性。体温是人体出现炎症的标志,一些科研人员认为如果能测出某个人群的体温,则有机会预测他们的预期寿命,体温变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诊断中的重要性:医生在进行常规检查时,体温和血压,心率等都是构成「生命体征」重要因素,在评估可能患病的人时,可能会通过这些体征出现明显的异常而发现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最常见的判断发烧标准就是体温,而发烧又是许多感染的标志,当然除了疾病,还有其他原因影响体温,比如年龄、药物反应。

2.生理中的重要性:正常的体温既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又不至于破坏复制DNA的酶,我们体内数以千计的化学反应都需要在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人体无法承受温度的大范围波动,如严重的体温过低(体温低)或体温过高(体温高)都可能会导致永久性器官损害或死亡,这就是为什么人体需要有如此精密的温度调节系统,这都是为了使人体保持理想温度的原因,它是人体功能和维持热量的结果。。

所以,体温是衡量健康的重要且有用的指标。

那么,我们的体温会持续降低吗?

就算按照研究上来说,每年十年降低0.03°C,我们的体温也不持续降低,除非人体有了新的进化,但这种可能性目前还没被证明,目前导致体温过低的原因通常是由于长时间暴露于比身体更冷的环境,如暴露于寒冷的天气或浸入冷水中引起。

体温过低是一种紧急医疗事件,当人体的散热速度快于其产生热量的速度时,会导致危险的低体温。当体温降至35 °C以下时,体温就会过低。首先影响四肢和皮肤,之后进一步影响内部,使心脏,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无法正常工作,如果不及时治疗,体温过低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完全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哪些因素会导致我们的体温降低?

  • 昼夜节律性:人体温度通常会在一天中波动,最低水平大约在凌晨4点左右,此外疲倦时,人体对寒冷的承受能力也会降低;
  • 年龄:儿童或老人由于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不够完善或退化,都会影响体温调节儿童散发的热量比成人散发的更快,加上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孩子们可能也忽略了感冒,他们可能没有判断在寒冷的天气里穿合适的衣服,或者在应有的时候摆脱寒冷;随著年龄的增长,人体调节温度和感冒的能力可能会减少进而影响行动能力,所以一些老年人在寒冷时可能无法沟通,或者在感到寒冷时无法移到温暖的地方[2]
  • 环境:上文提到长时间暴露于比身体更冷的环境,如暴露于寒冷的天气或浸入冷水中引起;
  • 心理:患有精神疾病或其他干扰思维的患者可能无法适当穿著以适应天气或了解寒冷天气的风险;
  • 饮酒和吸毒:酒精可能会使人体内血管扩张,导致皮肤表面热量迅速散失,喝酒的人身体的体温调节能力减弱;
  • 疾病:一些健康失调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营养不良或神经性厌食症、糖尿病、关节炎、帕金森氏病、外伤和脊髓损伤等,睡眠障碍也会影响体温,短期的失眠在夜间产生的温度比正常人更高,但是长期失眠可能会降低体温[5]
  • 药物:有些药物会影响人体的中枢神经,进而影响体温调节能力。例子包括某些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麻醉性止痛药和镇静剂。

参考

  1. ^Longo, Dan L.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8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p. 142. ISBN 978-0-07-174889-6.
  2. ^ab K.S. Saladin, Anatomy Physiology—The Unity of Form and Function, (8th ed).
  3. ^Sund-Levander M, Forsberg C, Wahren LK . "Normal oral, rectal, tympanic and axillary body temperature in adult men and wome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2002.16 (2): 122–28
  4. ^Protsiv, M., Ley, C., Lankester, J., Hastie, T., Parsonnet, J. (2020). 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Life, 9, e49555.
  5. ^Kelly, Greg S. Body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Part 2: masking influences of body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and a review of body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in disease. Alternative Medicine Review. 2007. 12 (1): 49–62.


100多年来,气温越来越高,人类却越来越凉了……

图片来源:pixabay

正常人的体温是37℃,这是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并且深信不疑的生理常识。而发表在eLife上的一篇论文却指出,这个数值已经过时了。

1851年,德国医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在对25000名病人的腋下温度反复测试后提出:人体健康的体温标准为37℃,这一标准被沿用至今。但根据这项最新研究,如今美国人的平均体温已经下降到了36.6℃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查阅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19世纪60年代)军人直到退伍后的医疗记录,并将其与两个现代医疗资料库的记录进行比对。他们确认了一百多年来,美国男性的体温一直在稳步下降,降幅达到0.59℃。当然,美国女性的体温也不例外,同期下降了0.32℃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朱莉·帕森内(Julie Parsonnet)认为,这个发现说明了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身也发生著变化。「我们不只变高了、变重了,我们的体温也下降了,」她说道,「我还不太清楚体温下降与健康之间的联系,但这个结果说明人体正在发生著前所未有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与我们过去150年间的所作所为息息相关。」

150年的降温趋势

对于这种体温下降现象的原因,研究者目前还未有定论,但是帕森内认为这可能是由服装保暖性提高、室内温控技术进步、生活方式去体力化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而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数下降——相比而言,现代人更不易患上结核病、梅毒、牙龈疾病等传染性疾病。

帕森内表示,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往往长时间生活在被科学家称作「热中性区」(Thermoneutral Zone)的环境中。由于热中性区的温度恒定,人体就不必调动新陈代谢系统来调节体温。虽然夏季办公室的空调会让一些人冻得瑟瑟发抖,但这毕竟要好过在只有几摄氏度的洞穴里过夜。不过,目前我们还不清楚,那些较为贴近19世纪生活方式的现代人体温是否会高一些。

提斯曼人(Tsimané)是生活在玻利维亚低地的原住民,针对该人群的研究表明感染确实会提高平均体温。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人类学家迈克尔·古尔文(Michael Gurven,并未参与这项研究)在201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感染消耗的能量占到了提斯曼人静息代谢的10%,并且代谢与体温正相关。但他还发现,身体健康的提斯曼人,体温在2004-2018年间也有所下降,这表明关于体温下降的原因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帕森内猜测,更低的代谢率和体温对人类健康来说也许是件好事。她希望未来可以找出二者间更多的联系。

帕森内的研究团队在本次研究中比对了三个不同的数据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老兵在1862-1930年的83900份体温记录,第一次全美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 I)自1971-1975年的15301份体温记录,以及斯坦福转化研究数据总库(STRIDE)自2007-2017年的578222份体温记录。19世纪的美国女性体温数据早已不可考,但研究人员还是在后两个数据集中收集了美国女性体温记录。最终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时间范围内,不论男女,体温都在稳定下降。

缺陷与争议

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名誉医学教授菲利普·麦克科维克(Philip Mackowiak,并未参与这项研究)怀疑,数据是否真的能够回溯至南北战争时期。「我只是觉得,我们没有办法能够检验该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他说道,因为在这个数据集中有太多未知变数的存在,比如这些老兵的健康状况、体温的测量位置还有使用的测温仪器。

麦克科维克说,即使是Wunderlich医生在1851年发表的结果也是饱受争议的:虽然这项研究的样本容量很大,但我们仍无从得知他测温的方式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在那个计算机尚未出现的年代,他是如何分析如此多的数据的。而且「身体不同部位的温度也不相同」,他补充道。一般而言,肾脏温度最高,而表皮温度最低。更何况,他说道「正常体温并不是恒定的,它有一个波动范围。」此外,在一天的不同时刻,体温也会不一样,例如早晨的体温就比较低。同时,由于生理周期等原因,女性的平均体温也会高于男性。

帕森内承认南北战争时期的数据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测量体温时选择的身体部位、是否严格按照测量结果如实记录。这些问题一直让他们感到担忧,直到帕森内和同事在另外两个数据集中观察到相似的变化趋势时才有所缓解,她说道。当用老兵的出生年份替代测量的年份进行统计时,体温下降的趋势仍然存在。这说明体温计种类等因素都无法解释该趋势。而且数据集内年龄、身高和体重的分布符合预期,这都表明所得出的结论是经得起检验的

苏黎世大学演化医学研究所的弗兰克·鲁利(Frank Rühli)说,即使数据存在缺陷,这些发现也令人信服。「以150余年的时间跨度审视人类体温数据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他表示,」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人类生理特征短期变化的宝贵机会。「

尽管关于人类正常体温的争议还在继续,但专家们都有一个共识:无论正常体温是否发生变化,但发烧的标准不会改变。麦克科维克说,一般认为成年人体温超过37.7℃就属于发烧。「体温可以帮助判断病情,而且通过与正常值比较,我们还能大概知道病情的严重程度。「他说道。他还提到对于感染细菌的患者来说,体温低于正常值的情况往往比发热更加凶险。追踪患者的体温变化还可以让医生评估你病情是否好转或者治疗效果,麦克科维克补充到,虽然「你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100多年来,气温越来越高,人类却越来越凉了……?

mp.weixin.qq.com图标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are-human-body-temperatures-cooling-down/?

www.scientificamerican.com


我先通俗说下体温降低的原因,再打假「体温降低更容易得癌症」这种半吊子伪科普。

概要:人类「标准体温」逐渐降低众所周知,近五年每年都有论文研究这个事儿。今年初Elife的一篇论文统计了工业革命以来美国人的体温,发现1800年大家体温为37.2℃,现在为36.4℃左右,该论文总结原因为:1)生活环境改变致使大家处于热中性区时间大幅增加;2)公共卫生、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传染病、慢性感染减少

论文截图:每隔十年出生的人,邻近两代体温相差0.03℃

这个37℃是标准体温吗?不是。它只是人类第一份帮助诊断感染、发热的体温指南当中取的一个平均值罢了。大家为了方便记忆,一直说37、37,搞得好像超过、低于37就不正常一样,其实这个数字的「发明人」也划定了一个正常体温范围,人家并不认为人类的体温有所谓的标准值,毕竟每个人身体情况都不一样。

第一份体温指南来自德国医生C. A. Wunderlich在1851年的报道,为此,他收集了上百万份体温测量数据,统计了腹股沟、腋窝、口腔、阴道等部位的体温测定数据(想不到吧,除了口腔耳朵额头还有这么多可以测体温的地方,文末有汇总,教你准确测温)。

最终这个医生发现,没有发生感染、发热的健康人,体温大多集中在36.2–37.5°C之间,于是他拟了一份帮助所有医生临床快速诊断感染病(因为感染后人就会发烧,这能理解吧?)的指南,这个传统沿用至今,变成了我们的「发热门诊」咯。

你看,其实C.A.W医生给出的标准体温是个范围。37℃是他当时统计的所有样本体温的平均值,因为没有小数点、好记,被大家「偷懒」当做「标准体温」。

如果按照36.2-37.5℃来看,对于现在人而言,其实也是有点儿偏高的,根据开头我们说到美国人当下的大样本体温平均值36.4℃,37.5℃这一在一百五十年前「正常」的温度现在肯定是轻微发热了。那么我们的体温为啥会一代更比一代低呢?

学者普遍认为是环境温度和公共卫生因素让体温发生了适应性变化。

?体温降低原因1:空调和羽绒服让你代谢下降

静息代谢率=基础代谢率+在环境中维持生理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恒温)产生的代谢率

「代谢率」=身体消耗的卡路里

你可能比起夏天更喜欢秋天,比起蒸桑拿更爱洗冷水澡,这些都是很主观的温度偏好。但我们身体本身的温度偏好其实是很固定的,而且比大多数人「喜欢」的温度要更热。

要知道,人作为恒温动物,为了维持体温稳定,其实需要消耗我们每日吃进去的大多热量(卡路里)。身体最「舒服」的环境温度,就是只需耗费最少热量就能维持恒温的环境温度。

——这个最舒服环境温度,也被称作热中性区(TNZ)。热中性区由于体温得以轻易维持,咱们的静息代谢率当然就是最低了的(接近基础代谢率)。

环境温度和静息代谢率、基础代谢率的关系。偏冷、偏热都让人代谢上升(偏冷更厉害!)

目前研究表明,人类的热中性区大概在23~29℃之间(文末有参考文献~),寒冷环境对静息代谢率(Y轴)的冲击比炎热环境更猛:

  • 夏季炎热时,静息代谢轻微增加(上图右),但机体仍以散热为主要诉求。
  • 秋冬季气温低于20℃时,机体严重依赖增强代谢、增加热生成来维持体温,以保证身体机能正常,因此寒冷环境对代谢率的影响(尤其是排除身体运动的静息代谢率)远大于炎热环境。

其他的、早前的人类体温-代谢率研究也证实了这点哈,不是一家之言

一个世纪以来,咱们生活的物质条件极大改善,冬季也有设备供暖(例如美国空调安装率达85%),这让昼夜温差、四季温差对温度感受器的刺激不再明显,人们处于TNZ环境的时间大幅增加,代谢率自然整体降低,体温也随之下降。

?体温降低原因2:公共卫生改善和健康水平提高

除了环境在为机体节省能量,健康水平提高也有益于平均体温降低。

在37℃被定义为「标准体温」的年代,人们饱受传染病困扰,如结核病使当时2-3%的人口体温都上升了0.19℃,但又不到发烧的程度,统计上仍属于正常体温范围(所以以前的统计数据纳入了这些人哦!)。欧美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受益于疫苗、抗生素和卫生条件改善,常见传染病被显著遏制,人均体温下降合情合理。


?体温降低的后果:反驳断章取义伪科普。

以上是体温下降的证据,以及体温下降的原因。接下来我们说说后果。

体温下降真的如同伪科普说的:损害免疫力吗?可能这些科普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做「适应」吧。

体温与环境、与健康,是相互适应的。人类是恒温动物,只要没死、没发烧,一定会想办法将自己的体温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这个范围,会根据时代环境、身体状况发生变化,请不要用古人的平均数据来评估当下,这不是刻舟求剑是什么?笑死人了。

骂完了,讲证据反驳一下「体温下降人类要不行了」的文盲们。

要证明错的东西是错的,这是个麻烦过程,我去搜了搜这些伪科普的证据,他们互相洗稿、转载、抄袭啦,无非就是围绕著免疫力说事儿呗。由于体温适当上升可以刺激免疫应答,所以这群人以「体温降低,整个免疫系统的应答能力都会下降!你更容易生病、得癌症」为论点。

笑死我了。

我先是检索了整个SCI库,不出意外这篇就是这些伪科普的观点来源:确实是一篇大论文、好论文。

「体温每升高1℃,代谢率增加10%;体温升高1-4℃,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全线增强;40℃能抑制脊髓灰质炎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速率至1/200」

——好熟悉!这不就是制造低体温焦虑的人翻来覆去车轱辘的那些话。但是所有得出这些结论的研究,人家的研究对象都是:fever/heat。翻译过来就是发烧。

没有一篇论文讨论两个世纪人体体温缓慢下降对免疫力的影响。你要怎么比较现代人和1800年老兵的「体质」谁好谁坏?那时候公共卫生、医疗资源不行,一大批人得传染病,人均寿命只有现在的二分之一,怎么比?

我记得有杠精在我以前回答体温的内容下面说:「排除环境因素比较,就知道以前的人体质更好!体温下降根本不是身体变好的体现!都是社会进步的功劳!其实我们的身体更差了!」

——失敬哦,您是把古人挖出来测了人家的免疫细胞吗?


总而言之,请大家区别什么叫做base line(基线水平)和应急状态,发烧,是身体已经察觉到感染后作出的紧急应对,是进化留给我们的、克服入侵物活下去的「急救模式」,和我们舒舒服服、身体健康的日常体温应该是两码事。身体升高1-4℃,从系统层面,增强了免疫应答;但也有大坏处,因为微观层面细胞分子损伤更重、损伤堆积更多了——所以发烧其实是权衡利弊后为了克服感染,暂时的「放手一搏」,希望自己日常体温多升1度的朋友醒醒好吗。

?日常体温高=更容易死掉还有人不知道吗?

顶级杂志The BMJ报道了人类体温与疾病、死亡率的关联,看看人家的核心发现:

  • 某些疾病影响体温,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造成低体温(–0.013°C, P=0.01);亚临床感染、风湿性疾病、癌症(+0.020℃, P&<0.001)可能造成高体温,这或许源自癌症本身的代谢需求,也可能来自免疫反应。
  • 不能被疾病、种族、年龄等因素解释的体温差异可预测死亡:该研究中,体温每升高0.149℃,一年死亡率增加8.4%(P=0.014)。

不过该研究还有缺憾啦!更高体温指示更高死亡率,不代表体温就是寿命的尺子,也可能是它反映了某种当下不能确诊的疾病(敲黑板),是否有更多潜在病理解释个体间的体温差异,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体温35℃?拜托,你姿势大错特错。

这里说个趣事儿,经常有读者问我:「我的体温还不到36℃,难道是天生长寿命?」

我笑了!这类读者若没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话,大概是用错了体温计

从不同部位测体温,准确性大不相同,例如腋窝、额头(甚至还有手腕儿)极其容易被气流影响,大多数人都测不准,35度几常出自这两种测法。

不同部位测体温的优缺点

我推荐颞动脉测温啰。它需要搭配一个颞动脉测温仪,从额头到太阳穴贴著面部滑动一次,就能得到体温数据。这种测法,算是不疼痛、不侵入的体温测量中比较准的。

当然要用最简单、最便宜的温度计测量体温也没关系啊,注意排除上表的影响因素,尽量保持每次测量的环境、条件一致就行。

参考论文:

【1】Hausmann, J.S., et al., Using Smartphone Crowdsourcing to Redefine Normal and Febrile Temperatures in Adults: Results from the Feverprints Study. J Gen Intern Med, 2018. 33(12): p. 2046-2047.

【2】Pallubinsky, H., L. Schellen, and W.D. van Marken Lichtenbelt, Exploring the human thermoneutral zone - A dynamic approach. J Therm Biol, 2019. 79: p. 199-208.

【3】Ong, K.L., et al., Trends in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US adults from 1999 to 2010. Am J Epidemiol, 2013. 177(12): p. 1430-42.

【4】Adhi, M., et al., Range for normal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Pakistan. J Pak Med Assoc, 2008. 58(10): p. 580-4.

【5】Evans, S.S., E.A. Repasky, and D.T. Fisher, Fever and the thermal regulation of immunity: the immune system feels the heat. Nat Rev Immunol, 2015. 15(6): p. 335-49.

【6】Martin, A.P. and S.R. Palumbi, Body size, metabolic rate, generation time, and the molecular clock.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3. 90(9): p. 4087-91.

【7】Cheshire, W.P., Jr., Thermoregulatory disorders and illness related to heat and cold stress. Auton Neurosci, 2016. 196: p. 91-104.


在这里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的APP终于正式上线了!

(它长这个样子)

这个APP很酷,据说点进来的人都活到了120岁

https://m.timepie.com/m/apk/android.apk (二维码自动识别)

(苹果)

小程序

从百年的时间尺度上来讲,公共卫生和医疗水平进步了,居住环境变得良好,人身上携带的病原体也减少了,炎症反应也少了很多,体温自然就下来了。(此处应有图表引用

但对于一个人类个体而言,年龄以及测量方式也会影响体温。小孩的体温普遍高于成年人,从口腔,腋下,肛门测得的温度也有差别。(此处应有引用


我记得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明明还说人类的平均体温是37.5度,怎么现在普遍测出来的正常体温都还不到36度?37.3度就算发烧了?

严重怀疑你是公元前上的小学……开玩笑的……

其实这个应该是测量位置不同带来的差异,说37.5℃为正常体温的一般是指口腔温度。

腋下的话,一般都说36.8℃左右为正常值。

那么,人类体温到底有没有在下降?

有的。有研究表明,人类体温每10年都会降低0.02-0.03℃。

个人认为这个对我们没有多少个10年的一生而言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现象?

一般来说是这些:

①环境卫生条件越来越好,人类调用免疫系统抵御病菌的时间越来越少。

这里提一句,大部分情况下发热,主要就是机体在对抗侵入体内的病菌;还有一个不太常见的而且没有多少人提的原因——癔症,也就是心理因素,比如说过度恐慌(最近我一直在说不要过于恐慌)或焦虑等问题,这个情况一般在临入睡或睡下后体温就会恢复正常。此外,吃饭和早午晚时间对体温的影响不用太在意。

②人类越来越「懒」。其实也不一定不是懒,不过确定动得越来越少,新陈代谢慢了体温当然就低了。

其他的不可抗力就不说了,什么全球变暖之类的,不过说到这个,再推荐一个相关问题看看吧:

郑哲琼:未来八十年,地球会发生什么变化??

www.zhihu.com图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