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據2016年10月份出版的「英國高等教育統計」的數據, 在2014/15年度,經濟學畢業生專業崗位的平均薪資水平排在70多個不同專業中的第五位,平均薪資為每年£28,157 (大約為25萬人民幣/年)。這個數字要高於物理學畢業生的£25,047/年,會計和金融畢業生的£23,180/年, 法學畢業生的£20,421/年,和心理學畢業生的£19,927/年。比經濟學畢業生薪資高的四個專業為,牙醫學, 化學工程,補充醫藥學,和醫學。除了牙醫學的平均薪資為£30,432/年以外,其它的三門學科的平均薪資只是略微高於經濟學(年薪差距沒超過£500)。

在畢業10年以後,經濟學畢業生的平均薪資水平排在所有轉業的第二位,大約為£40,000 (大約為35萬人民幣)一年 (數據來源BBC), 這個數字僅次於醫學。

跟據以上數據,學經濟不能算都有錢,但是平均來講的話和其它學科比還算不錯。


不是。我就是學經濟學的,我不是很有錢。

這個問題只需要一個反例就可以給出明確的否定回答。


是不是賣可樂的都很快樂


經濟學是關於人(以及由人組成的組織)的選擇行為的科學,有點像「社會工程學」,經濟學並不是研究如何賺錢的學科。但是經濟學屬於人文社科領域應用性相對比較強的專業,特別是在中國,很長時間居於顯學的地位。因而,畢業生職業生涯平均收入比起大部分其他人文社科專業要高點。


當然不是。但經濟學家平均而言比其它職業活得更長。


認為學經濟學很有錢的人是這樣想的:經濟學就是研究錢生錢的學問,肯定比普通人懂得理財,進而賺的錢也比較多。事實真的如此嗎?

且不論經濟學其實是「經世濟民」的高大上學問,單就賺錢來說,雖然學經濟學的人懂得理財,但是理財賺錢最終並不完全依賴專業知識,而是投資者對人性的把握,也就是說即使是學經濟學的人,也難以保證不「追漲殺跌」,特別是在股市這樣的資產領域,雖然宏觀基本面分析依賴專業知識,但是,賺到錢則需要既懂得買,更要懂得賣,而這需要真正在市場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市場恐懼的時候貪婪,即使是經濟學博士,也難以做到這一點。比如牛頓這樣的物理學大牛,也曾經敗在炒股門下。再比如徐翔,只有高中學歷,卻能在股市中混得風生水起,稱霸一方,雖然最後落得個牢獄之災,但是也是曾經輝煌過,不可否認他在炒股上的天賦。

也就是說經濟學專業知識能夠讓你能夠更懂得錢生錢,但是錢能不能長期積累到你的口袋卻是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的。很多學經濟學的人,都只是從事金融相關的行業,包括投資分析、理財諮詢等等,這些也都是一些普通的崗位,是普通人謀生的手段而已,和其它行業賺錢沒有本質區別。如果你不能在個人理財領域賺到大錢,也只能拿和其它行業一樣的死工資。

因此,學經濟學與有錢沒有必然的聯繫。


從概率上講,學經濟學的人比不學經濟學的的人更會賺錢!但並不一定更有錢!不過學經濟學會讓你知道有錢人為什麼有錢?但即便是知道了有錢人有錢的原因,也不代表這樣就可以成為有錢人!通常有錢人更喜歡學經濟學,窮人更覺得經濟學無用!但實際上,經濟學思想或知識更有利於窮人擺脫貧窮!


我記得之前有一個老師說過一條金句。可以很好的解答答主的困惑。

學經濟學並不能一定會讓你變得很有錢,但是一定能讓你知道你怎麼沒錢的。


基本上都很窮


一群把錢不當錢,當作生產資料的人,怎麼可能賺錢,賺錢的人都是把錢當錢的


經濟學是賺錢即非必要也非充分條件


經濟學對普通人來說, 主要還是用於解釋碰到的現象和問題, 不是專門研究賺錢的科學.


不一定,經濟學家也都沒有錢啊。經濟學研究的是有限的資源該如何分配的問題,和賺錢是兩回事。


是不是學政治學的都很有權力?


書本上的經濟學,是以理性人為假設,但實際參與市場的人往往是非理性時候居多,這也是為什麼經濟學家一旦進入投資實戰往往被打臉的主要原因。要從市場中賺錢一定是要了解人性,克服非理性,明白市場底層運行的邏輯,這些都是書本給予不了的,真正實戰派可以賺到大錢的,往往也不會浪費時間去做總結,因為每個投資機會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學經濟學能夠知道一些市場運行的知識,即理論上的,更多的是已經發生過的,想要賺錢一定是把課本上的那一套先忘掉。


大學第一節「政治經濟學」,老師:「經濟學不會告訴你們怎麼致富,倒會讓你們窮得明明白白。」


……大概就是是不是醫生都不得病?

經濟學家賠的差點褲子都丟了的一點不少

(比如馬克思先生)


2020.1.14補充一下

來源於 《經濟學原理 微觀經濟分冊》-格里高利·曼昆教授 前言:致學生

-----------我是分割線---------------------

好像大家都覺著,學經濟學的人很有錢。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學經濟學讓你了解致富的方法手段、讓你能夠自己分析宏微觀經濟形勢。

初級微觀經濟學講過的內容無非就是 供給需求曲線、彈性、內部外部經濟、邊際理論、消費者剩餘、不同市場之間的價格歧視、博弈論入門、壟斷。

學完初級微觀,實際上對一般市場就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和認知。

初級宏觀無非也就是 GDP核算、通貨膨脹、兩部門經濟推到四部門經濟,從 I=S到C+I+G+X-M=C+S+T 之後ISLM模型、總需求總供給模型、通縮通脹、滯漲、菲利普斯曲線、增長函數等等。

學完初級宏觀,感覺上是沒什麼大用處,但是可以幫助你更好的了解國內國際經濟形勢,找到創業或者投入的目標行業。

ps 大概是19年1月,跟同學組隊回高中看老師,看到街上有很多人在發駕照的傳單,沒有學過經濟學的同學就只能看到發傳單。學過經濟學的就能看到背後深層次的東西,差不多那時候貿易戰就已經有趨勢了,就從一個傳單,就可以看出目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大,國際貿易環境惡化,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會影響國民收入,或者更具體一點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而這一點將會影響到有購車慾望的人群,而對於沒有駕照的人群也就是駕照的目標人群來說,工資水平增長率的下降甚至是負增長將會更為顯著的影響他們的學車購車慾望,這就導致了駕照招人不夠,必須開源。


我覺得不是。

有錢是相對的。比如一個窮地方和一個富地方,窮地方的「有錢人」在富地方就未必有錢;富地方的「窮人」在窮地方可能是有錢人。

凡事存在「飽和」。比如:在古代,同樣是讀書人,有的人金榜題名,一生富貴;有的人窮酸迂腐,落魄。不可能所有人都中進士,當所有人都能做到時,選擇標準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如果學經濟學就能有錢,所有人都有錢,錢有多寡,有錢也變的沒意義;如果學經濟學就能有錢,所有人都進入這個行業,其他產業將不復存在,從經濟學本身和哲學的角度講,這是不可能的。況且,最終也會有優勝劣汰的。

人本身的智力水平和社會地位就是不等的,這與人的收入是掛鉤的。即使所有人都是經濟學家,也會分「三六九等」,貧窮仍然存在。


學經濟學跟有錢是不能劃等號的。學經濟學更多的是學習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邏輯。有錢的方法、邏輯、模式很多,可能有錢的人里很大一部分自覺或不自覺得應用了很多經濟學思考問題的邏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