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xiaoice员工)

小冰团队16年都想出去了,当时估值已经数十亿了,可惜随著陆奇的突然离职,这个事情也搁浅了;今年小冰团队出去已经板上钉钉了,harry站台,给小冰创业团队增加了不少的影响力,融资不是问题;

虽然xiaoice公主的出嫁,但依然是巨硬的女儿,嫁妆、支持不是问题

创业本来就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就是一套房,赌输了也没关系,人生允许失败。在xiaoice这么久,我是很喜欢整个团队的,祝xiaoice未来越来越好!


小冰的路线是区别于Siri小爱同学这类AI助理的,他们的作用仅限于帮你做一些简单的设置和查询。

小冰的愿景是建立一个高IQ和EQ的人工智慧,就像银翼杀手中的AI伴侣,兼具理性和感性。

所以从立意(画饼)上小冰就高出一大截,但是实际开发和落地执行中,却始终没有突破。

Siri这么多年依靠装机量还是基本完成了它的第一阶段使命,人们从期待到失望,归于平淡,接受了它就这个鸟样的事实。

小爱同学是其他影音AI助理的代表之一,除了常见的控制手机,平板家电,智能家居等一些列小米周边都可以围绕这个语音助手展开,而且实际体验也还算不错,个人感觉优于Siri。

但是小冰能做什么,除了略显呆板的语音聊天,就是让人Emmmm的写诗和绘画,当然曾经体验中还是有几次惊艳到我,那一刻仿佛小冰真的是一个有灵魂的AI,能通过对话共情,能写出一两句优秀的诗词。但多数时候都是不知所云。

这当然也是人工智慧发展的必经之路,一个伟大的项目需要时间和技术的沉淀,需要领导人的耐心和投入。然而也可能技术路线和方向出了问题,导致进展缓慢,这都是我等门外汉不知道的。

如今根据传闻,领导人换得勤,精简团队,减少资源投入,那想必是领导层认为项目收益不大,不及预期,没有那么好的耐心继续支持了。


小冰这些年,既拥有微软强大的人才、基础设施等资源,又享受著微软其他团队没有的自由度和被宽容度,得到了很多大佬站台,团队也很努力(我有些小冰组的朋友,在wlb的微软,天天加班,非常努力)做了很多不错的创新尝试.

我很希望小冰成功,作为同行业者,很希望看到小冰研发的这些技术,能开创出更多的市场.

但是说实话,个人觉得不容易. 不是针对小冰,而是对于每个这个时间点出来创业,但只有技术却没明确找到有商业价值的细分领域的公司.

先说技术,近些年nlp技术没有出现银弹,如今自然语言交互的技术并没有谁比谁家绝对的领先. 除非你有超越别人一代的技术,否则技术优势并不是能否更好商业化的关键,大家比拼的是项目经验,解决方案的成熟度和市场资源.

再说估值,曾经的估值意义不大,估值来源于资本的期待,市场的风向,而不是真实价值. 前几年AI很火,小冰风光无限,聊天,歌唱,写诗,讲故事,上电视上综艺,都很棒,但这些如何落地到产品中呢?离开微软后,作为一个独立企业,在这个AI市场资本紧缩,大众热潮褪去的时间点,盈利就是第一要务. 但是跟现在市面上做语音交互的公司相比,比如讯飞,思必驰,云知声,出门问问这些在市场上相互拼杀多年的语音类公司,小冰并没有更多的商业化方经验,这是个风险.

最后是人才,AI公司所拥有的核心技术不是某个新药配方,而是人,这是其核心价值。如果把某个创业公司的演算法人员全部裁换掉,代码还是那些代码,项目还是那些项目,这公司还值多少钱, 还能做多少事?微软的员工能力还是非常强的,一旦独立,有多少人愿意继续跟随还未知.

不过我能想到的,小冰的大佬们一定也都想过,他们既然做了这个决定,必衡量了利弊,成败也自会承担.

希望这件事是小冰的一个新起点,之后越来越好. 也希望每家AI公司都能为大众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造福人类,成就自己.


坊间议论了一个多月后,微软小冰分拆独立运营的消息终于尘埃落定。

几乎与外界猜测的一样,前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为新公司董事长,有「小冰之父」之称的李笛被任命为CEO。不过有别于此前大多数员工内部转岗的说法,小冰团队近200人将整体加入新公司。

对比微软小娜在去年底的战略性收缩,小冰的分拆独立不失为一种体面的告别方式。特别是沈向洋在离开微软半年多的时间后,仍愿意为小冰的新公司「站台」,团队的后续融资似乎不存在太大问题。

不过在豪华的高管阵容和微软大胆放手的背后,微软小冰的单飞也留下了一些「疑点」:

正如微软在新闻稿中所提到的,分拆内容包括微软小冰的品牌、产品、现有合约等,同时授权新公司继续利用微软完整的人工智慧技术进行后续开发,并指出拆分旨在加速小冰产品线的本土创新步伐,促进小冰的商业化和生态落地。

用漂亮的话说,独立后的小冰将摆脱微软的条条框框,避免一些商业化机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独立公司的身份也有助于小冰在中国市场寻求合作伙伴。同样需要注意的是,从2014年诞生开始,小冰团队始终没有背负KPI和商业化诉求,分拆则预示著离开微软这棵大树的庇护,大概率将自负盈亏。

再阴谋论一些的话,小冰团队的分拆可能是微软甩包袱的一种方式:给个「独立」的名义让团队自己去折腾,同时保留对小冰的投资权益,倘若小冰团队有望在商业化上找到出路,微软仍然有控股的机会。

当然,这些看好或利空的观点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离开微软的小冰在商业化层面到底有多大的想像空间?

先从数据上看。

截止到2019年,小冰已经覆盖6.6亿在线用户、4.5亿台第三方智能设备和9亿内容观众,与用户的单次平均对话轮数为23 轮。即便和天猫精灵、小度、小爱同学等中国市场主流的对话式人工智慧系统相比,微软小冰的表现也不逊色。

再从入口上看。

目前小冰已经部署在今日头条、微信、微博、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多个第三方平台,同时可以通过华为、小米、OPPO、vivo等品牌的智能硬体设备进行召唤,深度和广度上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在应用场景上同样不可小觑。

不仅在网易、新浪等平台上撰写新闻评论,也与万得资讯、华尔街见闻等合作生成金融摘要和语音,甚至还以主播的身份参与了数十档电视、电台节目的录制和播出……现阶段的应用场景可以说无出其右。

然而微软小冰给外界的印象却是一个不急于盈利的「富二代」,一个长于唱歌、画画、作诗的网红,一个比较学院派和佛系的另类玩家。这样的微软小冰能否在商业化上顺风顺水,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

一是技术的不确定性。

微软小冰近乎是唯一强调IQ和EQ的人工智慧,有些类似于《银翼杀手》中的AI伴侣,比起那些定位「智能助手」的产品,微软小冰在立意上就高出了一大截。

可回到技术层面,微软的自然语言交互技术并不比百度、亚马逊领先,在NLP没有出现「银弹效应」的局面下,小冰团队只得去关注EQ这种比较虚的东西。按照李笛的解释:「当把情感交流放在语音助手中时,它和人类之间信息量的交换会比纯粹想要去完成一个任务的信息量要大得多。EQ的加入,可以使助理和老板之间的关系上升为一种更有深度的、有情感纽带的关系。」

为了评估EQ的数值,微软还打造了CPS指标,即人工智慧与单个用户的平均对话轮次,对话的轮次越多,意味著与人类对话的能力越高。有些遗憾的是,微软小冰第三代时的CPS数值就达到了23轮,并讽刺同类产品只有1—1.5轮,然而友商们并没有跟随,小冰「EQ胜于IQ」的思路有些特立独行。

在对话式人工智慧的出路上,少数派微软小冰是否正确,还是个未知数。

二是商业的不确定性。

单从微软小冰的合作名单上看,国内主流的超级APP和智能手机都可以「召唤小冰」,但多半是快应用或小程序的形式,微软小冰更像是娱乐化的应用。

同时在B端的商业化上,与天猫精灵、小度等平台化的定位不同,微软小冰提出了输出技术的Dual AI 战略,以Avatar Framework框架作为媒介,主动将小冰融入到合作伙伴的平台中,奉行了「去中心化」的策略,并已经与网易、米家生态链、腾讯、华为、万得资讯、罗森、万科、中国联通等达成了合作,落地的商业客户涵盖金融、零售、汽车、地产、纺织、音乐、出版、养老、IoT等十个领域。

无论在To C还是To B领域,微软小冰的主张都是「工具化」,分拆独立后也在某种程度上更利于这种商业化路径,代价则是与科大讯飞、思必驰、云知声等一样扮演了技术流的角色。个中不确定性在于,在技术处于同一纬度的情况下,友商们早已在这个行业拼杀多年,微软小冰团队并没有太多的商业化经验,属于以己之短克彼所长。

所以微软小冰看似无所不能,在商业化上却有些自缚手脚。

犹记得2017年微软小冰第五代产品的发布会上,时任微软小冰产品负责人彭爽谈到:「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从两年前开始很多厂商都来找过我们,希望和小冰在IoT上有所整合,不仅在中国,包括日本也是。但是我们一直都保持克制,几乎全都婉言谢绝了。」

而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亚马逊Echo的出货量已经超过千万台,人工智慧助手Alexa渐成生态;苹果在当年的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了智能音箱HomePod,试图与亚马逊抢夺家庭娱乐中心;国内的小米、百度、阿里随后也在智能音箱上掀起竞争,为了抢占用户获取信息的未来入口,抢夺所谓的IoT控制中心,进行了10亿元量级的用户补贴。

前后的反差,让外界看到了微软小冰的克制,希望小冰在微软打造的温室中「无病无灾」地长大,绝不会为了短期的利益「杀鸡取卵」。或许这才是小冰独立后最大的不确定性:一群秉承著技术理想主义的科学家,能否适应商业的现实主义?

至少在不到一年前的时候,小冰的商业化落地还被寄托于「以整体赋能、联合拥有、跨界生态等三种方式逐步推进,去解决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不会单纯的销售小冰技术的API,不会生产第一方硬体产品,不会通过大量的硬体补贴来获得OS的市场份额,同时也不会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单一的领域。

微软小冰分拆后的最大悬念也在于此,到底是微软的立场和文化阻碍了小冰的商业化,还是团队本身的风格使然?在残酷的商业世界里,资本想要的绝不是浪漫的「人工智慧少女」,而是务实且有盈利前景的「下一个现金奶牛」。

独立后的微软小冰团队还需要给出一个切实的答案。


开放领域对话这件事,大概是从15,16年火起来的。当时只要是个人,说我要build一个human-like chatbot,5年内能XXX,10年内能XXX,就能忽悠一大堆VC给你投资,经常有人宣传,我拿著几页PPT就获得了多少多少融资。市场的疯狂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里面坑有多深。

人机对话这个任务,在某个程度上讲,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多少人日日夜夜,无尽的求索,练功,学习研究各种资料(编程,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心理学,脑科学等),就是为了能在某一天能造出一个跟人一样智能的bot。

然而对话这件事,难度堪比天高,如果有一天真的有这样理想的bot出现,那么一些更加初级的AI任务,如多媒体的理解,智能农田,或者由拥有老鼠,线粒体智力的bot,早就出现了。

所以搞对话,是一件浪漫但是不务实的事,就好像历史上的万户,把自己绑在鞭炮上想登天一样,非常浪漫,但是也非常疯狂。总的来说,没有一家商业公司敢于长期坚持一件无法预期什么时候能有预期的事上。

=================广告时间=================

招人,求各路nlp小伙伴,一起投身短视频理解和搜索相关工作。


看到志象网的报道,有点突然,但也情理之中。小冰这个团队在微软内部很独立,甚至和微软其他团队有竞争关系,不符合微软当前One Microsoft的策略。比如小米的小爱可以唤醒小冰,但是微软的那个产品能让我们体验到小冰呢?小冰的诗集,歌曲甚至发布会都是自己独立进行的。可以说这就是微软华人高管私心下诞生的一个作品(或者说本土化会比较好听)最直接的原因应该就是之前沈向洋走了,微软华人最大的罩子没了,剩下的华人高管(现在看来主要是李笛)已经不足以支撑小冰在微软活下去(当然疫情可能加速了这个过程)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小娜的「失败」吧。微软在AI产品(也可能只是聊天机器人)方面可能没信心了。希望小冰能在AI赋能方面能有更好的成果吧。至于拆分影响,据钛媒体报道大部分员工选择留在微软。这是正常的,微软老牌外企,目前市值也在高位,近十几年应该都不会倒闭的。而且工资高,福利好,最重要的是955。拆分后的新公司相当于二次创业了,一切未知。不过这次势必流失大量人才,二次创业虽然有较稳定的合作伙伴但也不容易,对于留下来的老人更是如此。


二月份时一个前同事说msra会撤出中国,我说我赌666不会,可能我要打钱了。


微软小冰从14年开始做,至今已经迭代了7个版本,号称覆盖了6.6亿在线用户

但是它的名声依然不如小度、小爱同学、天猫精灵的名声大,小冰走的路线也和前面三者不太一样,做的是是更超前的情感机器人

此次小冰团队从微软分拆出去,可能原因如下:

一、大佬的支持少了

小冰是从国内开始做起的,开始之初就受到陆奇的大力支持,不仅在公司内愿意花钱养著,更是多次为小冰发布会站台,陆奇离职后,小冰又受到沈向阳的不断支持,两位大佬的支持,让小冰可以没有商业之忧一心发展自己的技术,当沈向阳离职后,小冰受到支持力度减弱,而小冰又想做更多的事

二、需要一个更大的空间

小冰作为国内孵化的项目,又身在外企,目前受到贸易战的影响,其实很难有大的外部合作空间,不能和华为深度合作,不能和政府深度合作,不能和国企、央企深度合作,深受掣肘

前两年也因为政敏问题多次被封杀,搞得也很被动

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人工智慧目前最有前景的商业化方向就是ToB,目前小冰有很多成熟的技术可以商业化,独立出来以后,可以尽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更多的玩家合作,打造自己的生态链条

独立出来当然也会受到微软层面的支持,毕竟有很多技术都是来自微软的,双方也会继续保持合作

All in all ,小冰翅膀长硬了,需要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来尽情翱翔~


兄弟,这么明显的蹭大公司名气的公关稿看不出来?

团队拆分?什么叫拆分,一个2万人团队拆成两个1万,或者几个几千人这叫拆分。你见过一个12万+正式员工的公司里面出走100人(假设都走且公司支持)叫拆分?拆分出0.01%?

再说公司是否支持,微软裁员几千人都常有的人,还为了这100人专门安置一个公司?哪个hr有这个闲心我建议layoff这个hr先,还专门跟员工说,要么lay off,要么去这个公司?你见过哪家公司有这种操作?这100人随便转到别的项目不行吗?就算不干活白养也不差钱,还需要专门操心?

沈向洋回归?沈向洋在矽谷news break已经投自己的钱加董事长,这边挂个董事的名义不占股份你说什么是回归?沈向洋能不能飞机回国都是问题。

世界上每天发生的常规的lead离职创业的例子,非要说成拆分,还有一篇公关稿说的敲锣打鼓欢送,啥公司敲锣打鼓欢送员工走?zz吗?

离职创业蹭公司名气无可厚非,毕竟个人履历里面有某段经历但说无妨,常见说法是xx公司高管离职创业的曾负责xx nb项目,没见过说拆分和敲锣打鼓欢送的,也就是微软中国法律部门没精力也没必要追究吧,追求了反而帮他们宣传而已。


明明是小冰部门解散,员工离职。说成小冰从微软分拆独立,谁给你的勇气,梁静茹吗?


为了利益。逃税、垄断、未来某件事做准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