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曹魏不说,比如陆逊亲自指挥这场灭蜀之战,东吴有能力乘胜一举灭掉蜀汉吗?


首先,必须注意一点,之所以叫三国,是因为三国鼎立,相互制约。这才形成了这个格局。所以哪怕东吴有这个能力,曹魏也会阻止他们的。试想,曹丕会坐看东吴做大吗?自然会出兵阻止,起码要保持一个均势。(这也是夷陵以后曹丕立刻出兵伐吴的原因,不能让东吴做大)

其次,虽然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很大,但是依然还剩下了2~3万残兵到了永安,赵云也带著江州的预备队(1~2万人)赶来了,这些兵力进攻或许不够,但是防守是绰绰有余的。(先主东征,败绩猇亭,巴西太守阎芝发诸县兵五千人以补遗阙,遣将马忠送往。这一段或许说明了刘备没有用尽全力?(好奇))再加上东吴「强大」的攻坚能力,真的可以这么轻易打下永安吗?再退一步,汉中尚有魏延,马超,成都尚有刘禅,孔明,而且还有山川之险,哪会那么容易亡国?君不见刘禅投降后,数万吴军拿不下几千人的罗宪?

再其次,也没有这个必要,假如真的去进攻了,形成了持久战 ,这个时候假如曹丕趁虚而入的话,又该怎么收场呢?

完毕


夷陵一役,季汉元气大伤,入蜀的老班底折损甚重,

前部督张南、都督冯习、后卫将军傅彤、侍中马良、五溪蛮王沙摩柯皆战死,将领杜路、刘宁降吴,镇北将军黄权不得已而降魏,诸将如若不死,极有可能是蜀汉日后柱石。

昭烈帝逃奔秭归,令人在险道上焚烧铙铠,以阻塞东吴追兵道路。

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可见蜀汉军损失之大,失败之惨。

1.曹魏坐山观虎斗

刘备逃往白帝城时,部将徐盛、潘璋等各自上书,要乘机进攻蜀国。孙权征询陆逊的看法。陆逊与朱然以为

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陆逊为防曹魏乘机袭吴,仅派所部追踪刘备至南山,而未行大举追击。不久,魏军果然发兵攻吴。

2.蜀汉尚有据守之力

刘备听说魏犯吴,咽不下这口气,写信给陆逊说:「贼兵已经在江陵了,我也准备再东征,将军还能行吗?」蜀汉实力虽然大损,折损大半,但是退守白帝城,以御东吴的能力还是有的。几十年后,蜀汉覆灭,孙吴派名将陆抗、步协率军西征,想要分一杯羹,罗宪就在白帝孤军守卫了六个多月,逼退了东吴最后一位名将。

3.守城有余、进取不足

孙吴政权自赤壁以后,除了吕蒙白衣渡江,并无太大的攻城掠地的战果。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石亭之战三场大战皆大胜,却没有长奏凯歌,扩大领地,匪夷所思!

江东将领前期如程普、黄盖、韩当等皆三朝老臣,蒋钦、周泰、太史慈等皆孙策所招附的豪杰之士,孙权掌位以后,江东士族逐渐渗入到高级将领之中,如陆逊、朱恒等,守成有余,扩土不足。

孙权也不是没有努力过,亲征被张辽、文聘、满宠、臧霸依次打败,被曹魏外姓诸将刷起了军功,反而沦笑柄。帐下诸葛瑾、诸葛恪、朱然也是无功而返。


实力有,能力没有

孙权能放心让陆逊带兵入蜀?当然是亲自带十万大军灭蜀了,哈哈哈

东吴的进攻能力,实在太差了。从东吴开始,直到隋唐,江南的士族门阀社会,就不适合进攻作战,不是保卫家乡的话,根本没几个人出力

我这里实力指兵够多,地盘大,人才多;没能力指兵多而不精,地盘大而治理不力,人才多而不善用


没有可能。

就刘禅投降以后,区区一个毫无后援的永安,一个罗宪,东吴都啃不下来。

更遑论刘备健在、后方稳定的时期。


逼急了的话蜀汉就会投魏

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