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應該是近代比較新興的藝術形式了,那麼你認為從現在到2100年會有更新的藝術形式嗎?


我覺得進入所謂的現代主義後,就多是形式的藝術。如果有哪個世紀有最多的新的藝術形式,那肯定是我們這個世紀。藝術沒有好壞之分,只有一流和二流和三流乃至不入流。當現代主義定義了形式的藝術後,其實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新的藝術,電影是藝術,短視頻也可以是藝術,直播也可以是藝術,交互也可以是藝術。很多的藝術形式在過去都是不可想像,也不能被承認的。因為這個世紀,是大眾的時代,不再是某個階層或者精英圈子的藝術,這有好處也有不好的。

因此簡單地回答,本世紀不僅會產生新的藝術形式,每一天都會,甚至每一秒可能都會,只不過看能否成為一定的潮流,為多人所知。


會。

人的精神需要藝術來填充,任何時代都需要藝術。那些逐漸消聲匿跡的藝術形式,它們不是憑空消失,而是被另一種能以更高效率填充人們精神需求的新的藝術形式取代了。

所以,當我們看到舊的藝術形式消失於大眾視野時,必然是因為有新的藝術形式出現了。

大家現在對戲曲的認識是不是就只是來自爺爺的收音機?如果不是相關專業或者愛好者,可能一輩子都聽不到幾次。要知道,在幾十年前,戲曲還是舞台上的扛把子呢。那它為什麼會逐漸沒落?

外來文化的衝擊是使其衰落的不可忽視的原因。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全新觀念,以及經濟發展導致生活節奏的變化,使各種民族文化藝術都面臨著巨大挑戰,而缺乏創新的戲曲則逃不過被逐漸淘汰的命運。

(強調一點:我所說的淘汰,是指被大眾所遺忘。而其中仍然蘊含著寶貴的文化財富和值得反覆學習的技術,所以在專業領域裡戲曲是不會過時的)

那麼它被誰取代了?答案是上世紀出現的小品藝術。

自小品問世,戲曲再也不能佔據舞台的半壁江山。戲曲和小品,就好像是臘八粥和雞腿堡,沒有孰好孰壞孰高孰低,只是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對於這種接受門檻較低的快餐式娛樂節目更加青睞,說白了就是小品更能適應時代。

歷史車輪是不會停的,小品應時代而生,那它註定會有被時代拋棄的時候。

說是小品不如說是舞台劇。現在看話劇的人也越來越少,以前去劇院的,現在也都去影院了。

我很喜歡話劇,我認為它相對於電影等熒幕藝術,優勢在於「感官衝擊」。而電影從2D變成3D4D,虛擬現實技術也越來越先進。「感官衝擊」將再也不是舞台劇的專利,話劇能做到的,電影也能做到,電影將會在各方面超越話劇。

雖然很不願意接受,但不得不承認,話劇總有一天會同戲曲一般被時代忘記。甚至可能有一天,人們連「舞台」都不需要了。

上面提到的虛擬現實電影,就是本世紀出現的新的藝術形式。

新時代里肥宅們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比如二次元歌姬全息投影演唱會。這是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也標誌著舞台的主角開始從「人」向「數字」轉變。

再說一些其他方面:

一、美術。現在藝術家們畫畫用什麼材料的的都有,酸性液體(腐蝕畫紙作畫),仙女棒(點燃放紙上燒出痕迹)。未來甚至可能出現用高科技(如磁/電場約束)來控制煙霧等非固液態材料,甚至火焰、電弧這種等離子體來作畫。還有3D列印也一定會創造出全新的藝術形式。

二、音樂。音樂正在不斷朝著多元創新的方向進步,近幾年嘻哈藝術以較高的平均質量開闢出自己的道路。我認為未來音樂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比說唱更高密度的價值觀輸出或文化輸出的音樂形式。

藝術的出現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但時代在變,人的需求也在變。其實許多傳統藝術都有豐厚的底蘊、沉澱,但單靠底蘊已經不足以讓一門藝術挺過時代更替的浪潮,藝術需要跟上潮流。

信息化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每年都不斷出現新的技術甚至新的學術領域。而這些新技術的出現,必然伴隨著新形式藝術的產生。

以上均原創,無引用摘抄。


在我看過「機器人間蜻蜓之眼」之後,就認為本世界新的藝術形式藉助互聯網產生了。其實在這之前就認為徐冰老師是站在藝術前沿的放眼者。很多超乎認知的東西慢慢已經打破了循規蹈矩的形式。

機器人間宣傳視頻,當然不及在場的體驗來得直擊心靈。我當時在感覺到新鮮的同時,產生的最多的確是對未來藝術的恐懼。也許是對認知自己已有的認知框架感到不滿。

「第三屆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DE J

但本世紀也還久遠,產生新的藝術形式肯定是在路上的。說不定有一群又一群的人正在研究更新的藝術形式呢。不管是互聯網帶動的AI、AR形式還是生物藝術,或者是從大地藝術衍生出來的地球藝術,太空藝術,宇宙藝術,我都無法作出更接近奇點的未來藝術形式預測,但我從內心深處是很抗拒從源頭——即人這個生物體或者其他生命體本身——為基點出發的藝術形式的。就類似某些科幻電影我無法苟同導演是為了追求新藝術還是為了惡化現實。

但是,我對目前結合科技互聯網技術在一起追溯古老藝術的文化上加以重構產生的一系列藝術形式有著很深的熱情,在這上面我認為騰訊真是大佬中的大佬,如同故宮博物院在博物館領域的領頭羊位置一般,洞察社會能力不得說太好了。


我認為,在藝術的範疇里,電影只是一種媒介,而且是舊的媒介,就像繪畫、雕塑、行為(Performance)、裝置等等都算是藝術的媒介,誕生於不同的時期,並繁盛於不同的年代。

在當代藝術的體系里,語境(Context)和觀念/概念(Concept)需要通過媒介輸出。 只要藝術家有一個concept,那麼使用哪一種媒介其實是沒有限制的。每一個時代流行的媒介都不同,在沒有相機的世紀里就是架上繪畫和雕塑;後來有了相機,人們大哭「繪畫已經死亡」;再到後來有了後現代藝術,藝術的形式(媒介)就更多樣了 ,可以是一句話,可以是一個罐頭,可以是把自己關在家裡一年不出門並記錄下來。藝術的觀念和媒介從此沒有界限,甚至藝術家要故意打破那些被定義的身份和人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再到後來有了現在的當代藝術,你可以看到很多多媒體的當代藝術家,他們常常是特別年輕的那一代,熟悉網路、智能手機、社交媒體,所以形式也是這些大眾媒介。 總的來說,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里,都蘊藏著可以被運用的藝術載體。所以,你身邊所有的物質與非物質,都可以作為藝術家表達的媒介(或者說觀念的傳播載體),要問最新的載體是啥?那麼可以是VR,5G科技,能拍照的智能手機,直播平台等等。至於如何利用它們才能傳達藝術觀念,且是否有能力聯繫語境做出更深入的跨學科相關的調研,那就是藝術家本身需要去思考的了。

總而言之,每一天都有新奇事物誕生,它都可能被作為藝術的媒介。

不知道我是否回答了你的問題?


看問題描述說電影屬於新的藝術形式比較淺顯,我承認他屬於藝術形式但不屬於比較新的藝術形式。錄像事實上是在二十世紀發明的,也就是上個世紀。並且在攝影攝像技術發展最初就有藝術家結合其作為傳遞信息的媒介。電影在當今也被普遍認為成一種娛樂形式,從拍攝手法的變化,故事劇情的變化傳遞不同的訊息給觀影者。

而現在,脫開媒介這個過於龐大的範疇不談,人類利用AR/VR等高新科技也創造了不少肉眼可見藝術,例如:光影藝術展、虛擬現實展、沉浸式展覽等。

對於顛覆性藝術形式的看法:

要說擺脫所有的現有技術,完全的、顛覆性的創造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在我看來,藝術本身就是基於科技層面的成果展示和未來構想。

藝術家們通過融合一種或多種媒介傳遞他們想表達的情、欲、空等一系列感情情緒或是某種思想訊息都是基於現有的可用材料傳遞超前的思想。

科學家們有可能通過藝術家的靈感來源產生新的設計方案,例如:藝術家想飛他又是個科學家所以他發明了飛機。藝術與科技就是相輔相成的。

以往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等對於知識點的探索也是在創造科技的同時創造藝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