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強調,海禁不等於閉關鎖國。否則閉關鎖國還得扣宋朝元朝身上去,因為宋朝元朝也搞過海禁,宋朝從趙光義起就規定過不得私自與海外貿易。宋元明的海禁,最開始的目的是出於海防需求,明朝永樂時期一度希望借海禁維持朝貢體系下的壟斷貿易。海禁其負面作用說來說去也不過是一定程度上阻斷了私人的海外貿易而已,更何況大多時候也是形同虛設,禁無可禁。明嘉靖時期,浙江的雙嶼島甚至演變為中日葡三國海貿的中心,一個類似國際貿易港的存在。而16-17世紀,西班牙為了保護本國紡織品銷往殖民地的利益,也頒布了針對中國絲綢的禁令。荷蘭佔領印度尼西亞安汶等島後,也禁止中國商人上岸貿易和經商。英國為了保護本國商品,也曾頒布禁令殖民地不允許與荷蘭貿易。

所以,海禁這類禁絕貿易的手段不等於閉關鎖國,海禁只不過是閉關鎖國政策下的某一種手段,閉關鎖國所採用的也不僅僅是海禁。

那麼什麼叫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這個寫入教科書的概念我沒記錯的話,最早是從馬克思的理論上衍生出來的。

馬克思這麼說

馬克思還這麼說

從馬克思的著作就可以看出,閉關鎖國的概念事實上核心內容是指滿洲為了維護統治而採取的斷絕人民接觸外部世界,嚴重排外的政策。

滿洲通過很多方式和手段,包括但不僅限于海禁,還有諸如乾隆一口通商,將對西方國家貿易的控制完全掌握在官方手中。傳教士也僅成為為滿洲皇家服務的工具,西學成為某位皇帝的私人收藏不允許國人學習和接觸,進貢而來的先進武器包括各式燧發槍只成為皇帝私人收藏品用於打獵。再加上清朝盲目的自大,對外部世界從皇帝到官員缺乏了解而出現的固步自封。西方人著的《職方外紀》雖然被收入四庫全書,卻被紀曉嵐這位乾隆朝的大學士評價為「多奇異不可究詰,似不免多所誇飾。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錄而存之,亦足以廣異聞也。」作為帝國的高級知識分子只有這種見識,可見整個朝廷的官員又是個什麼水平。

思想文化上與世界完全斷絕才是閉關鎖國的最大危害。

很多研究者將對外貿易作為判斷有沒有鎖國的標準,我認為這完全走偏了。


這裡的閉關鎖國,更多的並不是指經濟上不與外國人互通,而是指思想上的。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第一次看到「閉關鎖國」,都是在教科書上對清王朝的形容。如不意外,除了「閉關鎖國」,大概還有「封建腐朽「,「狂妄自大」,「愚昧無知」這類字眼,相關的聯繫考點還有「乾隆與馬戛爾尼對」的內容,而下一頁大概率是鴉片戰爭和林則徐的「睜眼看世界」

——這五個字用的好,正常人誰會是閉著眼的呢?

我們隔壁的日本也實行了封國令,你看有影響日本人民對蘭學的學習了嗎?

所以,閉關鎖國,著重的是思想領域,而非經濟貿易。

閉關鎖國,如果鎖的是貿易,那還是小事,如果是思想,那就是大事了。

清朝的閉關鎖國,閉的是中西方交流的途徑,鎖的是中國人千年的文明。

至於明朝有沒有做到這一點,諸君見仁見智。


第一,有的事是彼時對,此時錯,在不同地方不同時間做同一件事就有可能一對一錯。

第二,如果此事是錯的,不是他人做了你就可正大光明地做。就象你看見同學打小抄,你也就打小抄,老師要給你零分,你就喊給同學零分就行了,你是看他抄才抄,你沒錯你是白蓮花,你這樣不是賴皮么?

第三,錯事有大有小,偷竊和謀殺是一樣么?關海港和把沿海地區殺成無人區是一樣的么?


明朝的海禁當然也有問題,但是在造成的後果方面快馬加鞭跑三十年也追不上清朝。

令濱海民悉徙內地五十里,以絕接濟台灣之患。於是麾兵折界,期三日盡夷其地,空其人民。

朝命甫下,奉者過於嚴峻,勒期僅三日,遠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騎即至,一時蹌踉,富人盡棄其貲,貧人夫荷釜,妻襁兒,攜斗米,挾束稿,望門依棲。起江浙,抵閩粵,數千里沃壤捐作蓬蒿,土著盡流移。檄下民盡徙。稍後,軍騎馳射,火箭焚其廬室,民皇皇鳥獸散,火累月不熄。而水軍之戰艦數千艘亦同時焚,曰:「無資寇用。」初,黃梁都民奉遷時,民多戀土。都地山深谷邃,藏匿者眾。平藩左翼總兵班際盛計誘之曰點閱,報大府即許復業。愚民信其然。際盛乃勒兵長連埔,按名令民自前營入,後營出。入即殺,無一人幸脫者。令下即日,挈妻負子載道路,處其居室,放火焚燒,片石不留。民死過半,枕藉道塗。即一二能至內地者,俱無儋石之糧,餓殍已在目前。火焚二個月,慘不可言。當播遷之後,大起民夫,以將官統之出界,毀屋撤牆,民有壓死者。至是一望荒蕪矣。又下砍樹之令,致多年輪囷豫章、數千株成林果樹、無數合抱松柏蕩然以盡。三月間,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於地上。

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浚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

昔者清野令下,遷邊民於內地。民之載子女、輦傢具入者如歸於虛,其不能舉者則委而棄之。於是,廢丹青,毀神像,凡里社頌禱之神,春秋報賽之祀,皆撤而不舉。甚者游食無賴之民刮碧折木瓦以裒衣食。鬼怨神恫,山愁谷怒。著附海居民搬入離城二十里內居住,二十里外築土牆為界,寸板不許下海,界外不許閑行,出界以違旨立殺。武兵不時巡界。間有越界,一遇巡兵,登時斬首。每出界巡哨只帶刀,逢人必殺。截界十餘年,殺人以千計。閩以邊路為界,路下近海者為界外,路上近山者為界內。當日遷移時,凡路下之民居盡毀,而路上不毀。既遷之後,凡路上之民越出路下即為越禁。孰不知以路為界,民之住於路上而近路邊者,檐溜之前即為界外。夫細民勢不能不畜雞豚,雞豚勢不能識界禁,一旦越出路下,人或從而追之,塘兵遠了,即加以越界之罪。況道路不無歧口旁徑之分,行旅之人未諳路徑,跬步失足,防兵群繫纍之,以越界論,致於有司,即或得辨釋放,而行橐衣資已罄掠矣。東起大虎門,西迄防城,地方三千餘里,以為大界。民有闌出咫尺者執而誅戮。而民之以誤出牆外死者又不知幾何萬矣。自有粵東以來,生靈之禍莫慘於此。界畛既截,慮出入者之無禁也,於是就沿邊扼塞建寨四,墩十數,置兵守之。城外鄉民按戶征銀,照丁往役。一寨之成,費至三四千金,一墩半之。拷掠鞭捶,死於奔命者不知凡幾矣。以予所睹,界外所棄,若縣若衛所,城郭故址,斷垣遺礎,髑髏枯骨,隱現草間。粵俗鄉村曰墟,惟存瓦礫;鹽場曰漏,化為沮洳。水絕橋樑,深厲淺揭,行者病之。其山皆叢莽黑菁,豺虎伏焉。田多膏腴,溝塍久廢,一望汗萊,良可惜也。漁者靠采捕為生,前此禁網嚴密,有於界邊拾一蛤一蟹者殺無赦。咫尺之地網阱恢張,漁者賣妻鬻子,究竟無處求食,自身難免,餓死者不知其幾。先是,人民被遷者以為不久即歸,尚不忍舍離骨肉。至是飄零日久,養生無計。於是父子夫妻相棄,痛哭分攜。斗粟一兒,百錢一女。豪民大賈致有不損錙銖、不煩粒米而得人全室以歸者。其丁壯者去為兵,老弱者展轉溝壑。或合家飲毒,或盡帑投河。有司視如螻蟻,無安插之恩;親戚視如泥沙,無周全之誼。於是八郡之民死者又以數十萬計。

海濱遷民,初時帶有銀米及錙重,變賣尚可支持。日久囊空,既苦糊口無資,又苦棲身無處,流離困迫,謀生無策,丐食無門,賣身無所。展轉待斃,慘不忍言。

據福建撫臣許世昌疏報,海上新遷之民,死亡者八千五百餘人。未經冊報者又不知凡幾。臣先在粵,民尚有資生,近因遷移漸死,十不存八九。地遷矣,又在在設重兵以守其界內。立界之所築墩台、樹椿柵,每年每月又用人工土木修整,動用之資不費公家絲粟,皆出之民力。未遷之民日苦派辦,流離之民各無棲址,死喪頻聞,欲生民不困苦其可得乎?

大清乾的事對標的不應該是明朝皇帝,而是岡村寧次,而且還是智力削弱版的岡村寧次。


奧利給放送。

老八味收藏夾啟動。

哇,原來倭寇是因為明朝"海禁"引起。

哇,原來因為大明投降女真的人多,所以更有合法性。

哇,貴清太開放。

老八味可真地道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