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用下跪


具體典章制度啥的我確實不懂,不過有個細節,題主可以參考

吳三桂起兵之後,多羅貝勒尚善曾經給吳寫過約戰書(其實是勸降信),開頭寒暄時候有這麼一句:

Seibeni fon be gūnici? gala jafara meiren adafi yabuha fonde gemu se asihan bihe

回憶昔日,執手並肩而行之時,(你我)皆曾年輕


清初我比較熟順治以後不太清楚。

清初異性王與親王見禮應該是抱見禮,即先一跪一叩,然後抱見,同級別之間用的禮。皇太極恩養漢人,所以恭順王、懷順王、智順王與其他親王也是平級的,平級間的抱見禮是相互的,一個拜一個得還禮,例如「謝圖汗率其眾貝勒叩見。土謝圖汗光近前叩拜,行抱見禮,次與兩大貝勒相拜,互行抱見禮,次與眾臺吉,按齒序相拜,行抱見禮畢。孔果爾老人及諸貝勒、汗、兩大貝勒、眾臺吉、察哈爾諸貝勒、喀爾喀諸貝勒、巴林諸貝勒、扎魯特諸貝勒,照前以次行抱見禮畢。」

低級別見高級別親王貝勒也是抱見禮,但是不還禮,例如「出征臺吉阿濟格、墨爾根戴青、額爾克楚虎爾多鐸臺吉,向貝勒阿敏叩拜,行抱見禮」,這裡貝勒阿敏就沒還禮,對方是臺吉,級別低。

崇德元年定製,「凡親王,由各旗官員自固山額真以下牛錄章京以上,皆齊集,行二跪六叩頭禮;郡王,則由所屬官員齊集,行二跪六叩頭禮。至看守多羅貝勒府之門,止守其外門。若有事進,經報獲準後進。至多羅貝勒生辰及元旦節,止由所屬官員齊集,行一跪三叩頭禮。」親王郡王多羅貝勒的下屬官員們是要向他們跪的。

另外說一句,最開始後金時期禮節是沒特別定數的,有時比較亂。努爾哈赤時期只有祭天用三跪九叩禮,跪拜努爾哈赤都是用三跪三叩。明朝那邊是五跪三叩。

用三跪九叩拜君王的始自皇太極,他上臺時天聰元年就讓其他貝勒等人都對他行三跪九叩了。不過這會有點亂,皇太極到他兄長和姐家時,對方三跪九叩,皇太極居然也用三跪九叩還了回去,後面在蒙古人來訪時他也當著蒙古人面跪過兄弟還禮,說明這會皇太極對禮儀這套規則也還不熟悉,亂用,有時就是三跪三叩,有時會三跪九叩。

後來變國號清稱帝的崇德元年起,估計是漢臣的功勞搞了一堆定製,這回就算理順了,皇太極再也不向別人跪了。臣子們按一定規章三跪九叩後再行抱見禮,還有其它跪禮不提了。

三跪九叩在中國歷史上是大禮,本來只用來祭天祭祖先祭神仙,總之不祭活人,不太清楚皇太極什麼心態首次把這個禮用在自己身上,自比為天神麼?從此三跪九叩成為清朝的規矩。

順治之後沒怎麼研究過,不過皇太極掛了後,其他親王都是向多爾袞跪的,順治時親王出征百官是要跪著迎送的。


清世祖實錄卷一百十七有個記載。1658年五月初二,孫可望降清後至京,負責接待他的人是和碩簡親王濟度、和碩安親王嶽樂,接待場面相當隆重。孫可望在那時算是個關鍵人物,被賜封為義王,兩名和碩親王親自接待,至少能夠說明他們之間在禮儀上保持著一種基本平等的狀態,下跪是絕對不可能的。

而吳三桂的爵位是高於孫可望的,1662年他被康熙晉封為親王,整個清朝只有吳三桂和尚可喜兩名漢人被封為親王。這個地位是相當高的,所以可以推斷,吳三桂與宗室親郡們在禮儀上也是相互平等的。


明朝時期沒有異性藩王,,,可以參考黔國公沐英。

清朝時期漢人藩王在滿人面前都是奴才。


清朝的不知道 明朝的異姓王都是死人 給宗室行禮他受得起麼


大家都是一樣的王,尤其吳三桂,當年搶先投清。

下跪啥啊?

真要跪,就得看有沒有附加官職了。要是像多爾袞。

怎麼地也要跪一下的。

遇見鐵帽子王,雖然沒有看到什麼史料。估摸著也要跪一下。


明朝沒有異姓王,只有極少數死後追封郡王的。清朝異姓王僅限清初藩王,見了親王應該是互相拱手致禮。其實並不是說爵位低的見到爵位高的就要行禮,除非爵位相差巨大(比如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見到親王郡王)。而爵位相差不大的話,基本都是平等交流的(比如貝勒見了親王,郡王見了親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