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挺多人说国外的职业选手每天只练一两个小时左右,比如和皱市明打的木村翔。中国的俱乐部,省队国家队都是每天最少4小时起步,一般都是6到八小时全天训练吧。然而这么大的训练量,在国际上的水平确是不够理想。

再说说个人感受,北京拳天下,格斗兄弟我都去过,教练都是外国教练,我觉得训练模式上应该不会差多少吧。业余公开课的训练是热身,技术,实战,体能。反正起码我们这些晚上业余去训练的,肯定是打不过每天四小时课程的职业队选手,因为晚上也经常有职业队的下来跟业余的一起练。

然后想问一下,有没有留学在国外训练的朋友,说说国内外训练的差别。难道真就有那么神?国外职业选手训练一小时顶国内国家队一整天的训练量?


就说我知道的吧

泰国一天两练雷打不动,不备赛就随便慢跑练一个半小时。备赛就好好冲刺练它个三个钟头。一天四个小时到六个小时不等

不过也听说过有拳馆一天超过十个小时的训练的,很少就是了。

美国的职业拳手很少,因为都养不活自己。我认识的职业mma都要到处跑去教拳,不同拳馆训练不同技术,一天两三场像上班一样。

美国百分之九十九的拳手,哪怕再水平高,都是有一个主业,每天一场训练加一场体能。其他时间上班上学。我认识的大部分拳手是酒保,晚上工作白天练拳。或者是大学生,像我一样把课程排到晚上,然后白天训练。一天大概三到四个小时左右。或者有的白天上班,晚上训练。

按我自己最大的感觉就是,在美国泰国训练很多很多体能,大量打靶,随时肺都要爆炸一样。国内我待过的馆大部分就随便出点汗就完了。正规的几回合的沙袋几回合的靶一个星期都未必打一次


我和匈牙利武校的职业拳击运动员打过了,结果是:和我们水平差不多。

他们敢打,体能不错。但是也就这样了。不只我,我们馆另外一姑娘也把她们狠揍了一回。

所以他们每天N个小时都训练啥去了?

————————————————————————————————

我来自己打个脸,因为又得到了新的消息。

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前苏联体系下的国情共性——匈牙利有拳击专业学校,像咱们的体校,学员们每天早晚训练加上力量训练和跑步共6小时。实力如何不知道,据教练说他们很强。

本来要和他们打,我因为受伤被迫取消比赛。来日方长,有机会和他们打一场以后再来更新体验。

以及世界冠军备赛期都会向雇主请假,利用年假进行全天训练。

————————————————————————————————————————————————

据我所知,传言是真的,白天上班晚上打拳,每天1.5小时,最多不超过2个小时。一周五到六练,哪怕世界冠军备赛期间也一样。

我所认识的综合格斗和巴柔的朋友的训练频率和时间长度也和我们一样,也包括世界冠军。

我曾经跃跃欲试想延长训练时间,被每一个教练阻止,都说这样反而没效率。

训练还是很累的,节奏很紧凑,一分钟都不浪费。

当然也有纯职业拳手,就是除了打拳不干其他事儿的拳手,但是数量少得可怜,因为大家基本没法靠打拳为生的。

当我和国内的朋友交流的时候,得知他们的训练强度,真的是被吓到了。按这种强度应该很容易出成绩吧,大家的身体素质都好可怕。

我想等我再练好点,明年回国找几个馆切磋一下,还从来没有和国内的拳手们实战过呢。


其实国外每一个阵营的训练都不一样,每一个训练师的理念,还有综合你拳手本身的情况去分配内容,肯定108磅的拳手和200磅+的拳手训练模式是不一样的。

我第一个世界冠军团队,以小级别的拉美风格为主:

早上5:45起床,跑步四英里然后折返冲刺变速爬坡,结束大概是7:00,然后回去吃早饭,休息。

休息到10:30去训练场,打实战或者训练一些备战的技巧,还有一些强度不大的辅助,打速度球什么的。

然后结束大概是12:00,吃饭,休息。

下午三点半,开始训练一些tabata,CF和HIT作为热身,然后如果不在赛季的话就会打那种20分钟一回合没有休息的实战(我之前写过这种实战,主页有)

然后就是手靶沙袋,中间穿插的,大概会打15个回合(包括沙袋手靶和胸靶),打完会再跳绳三组,负重出拳2组和放松空击两组。

结束后会做腹肌,大概30分钟,没有休息,一直换动作。或者就是怼引体向上和甩绳子。

做完了就上训练师和助理给拉伸和做一下放松。

总结一下他们和国内训练的不同。

首先他们利用小工具很多,会使用六角杠铃,弹力球和药球,跳箱踏板鞍马滚轮跨栏这些都是训练师会加在热身里的。并且时长令人吃惊,动辄就是20-30分钟一个环节而且是高效循环不浪费时间在休息上。实战特别无情,打手靶和沙袋会穿插起来,比如说四回合手靶然后打两回合沙袋重击,并且训练师的人数较多,人手到位训练效率很高。下午基本上3个小时之内就要解决所有内容包括拉伸和按摩。空击的数量也非常多,大概会花上超过20分钟在空击上,但是他们很分散,开始的时候空击几组,结束又空击几组。划船机,楼梯机,单车等组合器械也是经常使用的。

不会花大量的时间长跑,但会短跑和折返变速,还会练一些步法和跨栏。组数密度大,花样多轮著换。实战往往会在第三个环节打,而手靶什么的是第四个环节。中间经常穿插一些内容去激活和维持。单是打沙袋他们就会变换各种不同的方式和节奏,然后训练师各司其职,训练手靶的,计时和监督的,梳理战术的,一般最少都会留三四个教练在场。然后拳手们也不会一起做一个项目,而是穿插的交换,一个打手靶另一个就打圆靶,打完几组然后交换内容打。而不是一起打沙袋一起打手靶,减少了等待的时间但是增大了教练的压力。

事实上训练的时间和环节是没有什么秘密的,但是他们的秘密在于训练时候的内容。这些反正就不多说了,说了也很难去落实。

其实很多团队都是这么一个训练方式,我外公也是差不多,只是训练内容和环节可能顺序会不一样,但是主旨都是一样的,第一是高效,节省时间让你达到这个量,不要让训练冷下来。第二是合理科学的分配内容,以还原比赛和实用为目的去给拳手技巧。

补充一些,他们其实很重视专项的体适能训练。或许针对某一个环节或者部位会专门改善和加强,但并不花里胡哨,而是练到实处。力量训练其实也不算少,但是复杂的组合力量架就不怎么运用,基本上是力量举。并且拳击训练由于项目的特殊性,需要减重,需要更换面对不同对手的不同战术,在这些点上国外的确做得更细致。我是亲身经历了这么久,很多东西感同身受,但并不建议国内照葫芦画瓢。

也有一些人鼓励传统训练法,就是像老一辈人一样不做过多花样也不靠药物科技什么的。但是这个所谓的传统训练,其实也没那么老套。我外公今年76岁了,但他除了让拳手结结实实的跑步跳绳打击外,依然会使用小工具辅助,他甚至懂得肌肉代谢训练原理。而且他后来也和一些奥运训练师合作,科学和传统互补起来。


没有什么神秘的,难的不是训练,难的是训练师怎样去进行训练。好多东西盲目模仿是学不来的,必须要了解了这个训练体系的主旨和其中的科学道理。还有就是拳击技巧上的东西,技术这种差距是需要更潜心去钻研学识才能弥补的,国内不尽人意的很多问题出在技术上,拳击技术也好训练技术也好,仍有待人们去学习。拳王们的模式其实没什么区别的,类似这种训练我经历不计其数了,大可写它个三五万字,但都是不得其法,因为模式是表面的而已。


我问过我们这边的教练,1~3练。 英国,拳击。

俱乐部不同,教练不同,选手不同,是否备赛,之类的都不一样。

有的俱乐部是教课式的

我在的俱乐部是放羊式的,业余训练。

馆里有个4分钟铃,0123,针转到3和0的时候会响铃,所以就是3分钟1回合,然后休息1分钟,进入下一个回合。 所有训练者都是根据这个回合铃来休息和训练。

馆里有3个靶师,每天大概就是自己到了场地,自己热身,空击,热身差不多了就上靶师那打靶,打3回合靶。以打靶的方式教学。 然后空击3~5回合,自己再打3回合沙袋,教练还说不要打太多,3回合就好。跳绳15分钟,身体素质训练。

我和国内教练沟通过,国内教练觉得3回合太少,起码得6回合沙袋。 我琢磨估计如果打沙袋的强度有要求,比如出拳频率等,6回合最后的两三个回合的打沙袋质量肯定是很差的。

中国国家队我记得也就4h吧。

我们馆的话职业选手也就3h左右,还是备赛的时候。这玩意又不是比谁练的小时多谁就厉害,关键是你在训练时的训练质量是否达到。

时间再长身体根本回复不过来,那你下次完成的训练效果肯定打折扣。 疲劳还加大受伤风险。中国 体校武校练的时间就特别长,我个人觉得是不太科学的,好多人都是半道练残练废的。

拳击我觉得靶师还是关键,我们虽然是业余俱乐部,但是靶师是给奥林匹克运动员训练的靶师。


纽约Gleason』s gym,我属于这边的新手,所以基本是最菜的那一批。一次训练大概两个小时,一轮三分钟,两轮间休息一分钟,上来先是2*7分钟跳绳,两轮不负重空击,两轮负重空击,四轮步伐,四轮沙袋,三轮手靶或者三轮double end bag或者三轮梨球。然后是exercise,大概20分钟的样子。

我平常看他们职业或者那些进阶的拳手的训练基本内容相当,但是量基本是我这个的接近1.5倍,教练会指导细节但更强调体能这块儿。

我的教练是个多米尼加人,打过奥运会和职业。他英语会带西班牙语口音,我也在学西班牙语尝试更多跟他交流。他平常的指导就是并不强调动作细节,但是拉体能的时候毫不含糊。

国内是跟著省队退下来的运动员练的,跟国内教练交流比较多。我感觉国内因为主要还是为奥运拳击服务,所以对技术细节要求比较高。听他们说就光左手勾拳是否提肩训练了一个月。但国外的话主要是针对身体素质这一块,因为主要是服务于职业的,所以对体能要求比较高吧。

毕竟国内整体大环境还是业余拳击高于职业拳击的,整个体制的目标也是培养奥运冠军而不是职业拳手。所以努力的方向并不一样,而不是真的就技不如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