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就是,最佳時機被完顏構和秦檜禍禍沒了。

並且因其窮奢極欲、竭澤而漁,導致高宗朝南宋國力全面衰敗,吏治污濁、軍隊腐朽、人民痛苦。孝宗君臣雖勵精圖治,但為重整軍隊花費了太多時間,等南宋真正有力量北伐時,金國在中原的統治已經樹大根深,空前鞏固了,而抗金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南宋將領們已經老死得差不多了!

完顏構一人,可抵金國二十萬精兵,並且遺禍百年。就問你可怕不可怕。


手殘,沒寫完,發出去了,歷史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律:


比南宋盤大的多的北宋尚且拿不下比金只弱不強的遼,你為什麼會有南宋有機會統一全國的錯覺。

問題的答案很簡單:沒這個能力

能過了淮河再談談做到劉宋做到過的一些事吧(笑)。


北方出問題時,他也出問題,或是猶豫不決。

北方沒問題時,他更不敢動。

軍事力量沒有真正提高,和已經走下坡路的金沒有大區別。

一言以蔽之:歷史必然~

任何一件小事出現不同,都可能造成歷史改變,不過卻沒有出現。


宋高宗在有希望收復河南時放棄了,簽了《紹興和議》

海陵王南侵失敗是個機會,但是後面北方小堯舜上台

孝宗北伐和雍熙北伐時機不行

南宋末,端平入洛是個機會,但是還是沒成功。

基本上因為政治內鬥原因,錯失一些機會


沒那志向。從趙構開始,南宋統治層想的就是偏安江南。


因為南宋並不具備統一中國的能力和條件 這提問好比問宋之問為什麼沒能成為詩聖一樣


謝邀。

應該說整個兩宋時期的中國人都有點時運不濟。

因為那個時期,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武力達到了峰值。

遼金元都一度建立了強大的政權,蒙古人甚至一度推進到歐洲多瑙河。

北宋曾經一度短暫統一過北方,但是軍事實力不繼,導致最終失守。

而南宋面對的外部環境更為惡劣。

元帝國的崛起,幾乎是游牧民族最鼎盛的時期。

所以,統一北方的難度極大。


覽卿奏,兀朮見聚兵對壘,卿欲乘時破滅渠魁。備見忠義之氣,通於神明,卻敵興邦,唯卿是賴。已令張俊自淮西,韓世忠自京東,擇利並進。若虜勢窮蹙,便當乘機殄滅,如奸謀詭計尚有包藏,諒卿亦能料敵,有以應之。楊珪自虜中逃歸,有所見事宜,今錄本付卿,亦欲一知也。遣此親札,想宜體悉。

翻一下趙構的手札就知道紹興十年是什麼個狀況了,然後對照一下紹興十一年的慫軍的戰績就會明白,宋史多麼的能吹水了。靠寫書或者神道碑的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

紹興和議前,慫軍連丁點的機會都沒有。其實岳帥退兵後,東線的韓楊還在北伐。但紹興十一年的濠州之戰,趙構的膽兒估計嚇破了。

個人以為紹興和議後正常操作:首先,重新整軍,核實各路大帥的兵額,不要讓這些「名將們」可以美滋滋的喝兵血。其次,不能殺岳飛,雖然岳帥被他孫子吹成戰神無雙,但岳帥是南宋「名將」中的一股清流,比什麼神道碑滅敵的那些人靠譜多了。同時,紹興年間南宋米價可是突破天際了,南宋需要抓緊時間整頓內政,修養生息積蓄國力。最後,待天下有變時,重新大舉北伐。

金熙宗上台,搞掉完顏宗翰們,金軍已經走下坡路。被南宋各路神將在戰報里吊打,但又生龍活虎金兀朮的水平比宗翰們差遠了。金兀朮死後金軍就更沒人了。這時才是慫軍真正的機會...可惜慫軍這邊也沒人了。

就慫軍北伐到河南連糧食供應都極有問題,我實在想像不出他的機會有多大。

喜歡以南伐北的,建議去讀讀晉書。東晉可比慫有意思多了。有桓溫、有謝玄、有劉裕,哪個不是蕩氣迴腸的。


因為打不過金軍,南宋戰績水份太多,宋史里殺掉的金軍加一起早就超過百萬,王曾瑜考證金軍也就十萬多,宋金之戰大部分時候是金軍佔據主動壓著宋軍打,宋主要勝仗差不多都是防守戰里取得,在以宋為主動進攻的戰役中沒有取得過哪怕一場針對金兀朮本部的勝戰,宋金在黃淮之間多年反覆拉鋸戰,宋守住了淮河秦嶺防線,雙方各自疲憊,這就是和談的基礎。和談前淮西之戰宋軍戰敗導致宋在和談中處於下風,趙構想救回自己老媽,稱臣賠錢就是付出的代價


1,這問題問得好像北宋統一了全國一樣。

2,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反之亦然,以趙慫對文武的態度,能統一全國只能在夢裡。


北宋都不行,還指望南宋?更何況還有大金宋王完顏構在


由於經濟中心南移 因為南宋本生掌握的就是宋朝最精華的部分 丟掉了山西山西等長期作為負擔的地區 而河北河南山東因為戰爭也繁華不再 南方從民到官都不想收復失地 從而消耗自己的既得利益去養活淪陷區的同胞 所以風波亭與其說是宋高宗想搞 不如說是全國人民都想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