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主流輿論總是認為在二戰中普通日本人是無辜的 那麼蘇聯也這樣認為嗎?


這個至少是當年蘇聯官方的態度,在蘇聯人中也有體現。柏林現在還有蘇軍救護德國小女孩的雕像。

俄媒還原歷史真相:蘇聯士兵捨身救下德國女孩?

xw.qq.com

俄媒還原歷史真相:蘇聯士兵捨身救下德國女孩

參考消息05-11 11:26

17熱評

參考消息網5月11日報道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會網站5月7日發表阿列克謝·霍捷耶夫的文章《士兵的不朽功勛》,通過軍事記者的記錄還原了一段蘇聯士兵在柏林捨身救下德國女孩的故事。文章摘編如下:

無論政客和媒體如何貶低蘇聯在偉大的衛國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的作用,5月9日在過去和未來都一直是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人民節日。勝利日擁有自己的標誌,通過它能更好地彰顯各種紀念活動的意義。柏林特雷普託公園裡的解放者雕像便是這種標誌。雕像落成於1949年5月,由蘇聯雕塑家葉夫根尼·武切季奇創作。雕像中的蘇聯士兵腳踏納粹萬字元,右手拿著長劍指向地面,左手把一名女童託在胸前。雕像的創意源於真實的事例。1945年4月30日,紅軍中士尼古拉·馬薩洛夫在柏林波茨坦橋附近的蘭德韋爾運河沿河公路上冒著黨衛軍的槍林彈雨救出了一名德國女童。如今,馬薩洛夫救人的地方還豎立著為他建的紀念碑。類似的例子並不鮮見。白俄羅斯士兵特里豐·盧基揚諾維奇也在柏林建立了同樣的功勛。蘇聯軍事記者鮑里斯·波列沃伊在其描述攻佔柏林經過的書中記錄了這樣一段事蹟:雙方交火的槍聲中冒出了激動的說話聲和腳步聲。「怎麼回事?為什麼聚在一起?」大尉問道。「那邊有小孩,」一名士兵說:「您聽,有哭聲。」的確,連續的機槍掃射聲和零星的爆炸聲間傳來了兒童的哭聲。突然,一名士兵一聲不吭地快步走向戰地前的矮牆邊。當士兵翻過矮牆、胸前勳章閃出亮光時,我這才認出他是特里豐·盧基揚諾維奇。他一翻過矮牆便趴在柏油路面上,利用廢墟的掩護向哭聲方向爬去。對面房子裏的德軍不斷向他射擊。子彈發出兇狠的尖叫,打在柏油路面上後紛紛彈跳,但他運氣不錯沒被打中,一直爬到了被摧毀的一間街頭廁所旁。後來,我們看到他手裡抱著一個小孩,坐在斷牆後面考慮著下一步行動。然後,他臥倒了,摟著孩子往回爬,但行動很困難:帶著孩子妨礙他用肘部支撐前進。他有時趴在地上一動不動,休息片刻後又繼續爬。當他靠近陣地時,戰友們看到他全身是汗,濕漉漉的頭髮不時掉進眼睛裡。但他顧不上這些,因為騰不出手來。他已經爬到矮牆邊了,似乎伸手就能夠到他,但死神就在矮牆上徘徊。

槍聲響成一片。對面的房子淹沒在淡紅色碎磚和白色泥灰形成的煙塵中。

這時,盧基揚諾維奇高大的身影出現在了矮牆上,然後「滑」進了牆內廢墟中。他手臂中抱著一個淺黃色鬈髮小女孩。歸隊之後,盧基揚諾維奇以奇怪的方式倒下了,彷彿腿融化了一樣。「接住小孩。」他在把人交給戰友、靠著牆慢慢倒地後嘶啞地說。為了救出女孩,盧基揚諾維奇付出了生命代價。他受了槍傷,幾天後死在了醫院裡。蘇軍對柏林的攻佔讓盧基揚諾維奇的事蹟沒有受到關注。只有幾名戰友和把小女孩送還給某個德國女人的女通信兵能證明此事。幾年之後,盧基揚諾維奇的壯舉被認為是部隊編造的故事。上世紀90年代,一些蘇聯加盟共和國開始清洗人們對蘇聯衛國戰爭的記憶。白俄羅斯發行的一份刊物稱,特里豐·盧基揚諾維奇沒有任何立功行為,他1945年就已不在人世。蘇聯衛國戰爭老兵、明斯克儀器製造廠博物館館長格奧爾基·索斯諾夫斯基還原了歷史真相。盧基揚諾維奇戰前曾在這家工廠工作。索斯諾夫斯基收集到了盧基揚諾維奇戰友的證詞並找出相關的檔案材料,證明瞭波列沃伊在書中記載的確是真事。現在,明斯克以盧基揚諾維奇的名字命名了一條街道,還為他修建了兩處紀念碑。柏林也在他救人的街道上為他建了紀念碑。戰爭不僅是對軍事指揮藝術和裝備可靠性的檢驗,也是士兵功勛的體現。蘇軍士兵捨身拯救德國平民的情況不是個例。僅在柏林,戰後就有近200名兒童表示,他們在攻佔柏林期間被蘇聯紅軍拯救。儘管近年來一些人不斷把蘇軍紀念碑移出被紅軍解放的歐洲城市,但特雷普託公園裡的解放者雕像依然高高聳立,記載著英雄士兵的榮耀,也昭告著那些歷史背叛者的恥辱。

5月8日,在德國首都柏林,人們站在特雷普託蘇軍烈士陵園內的一尊雕像前。新華社發

以前看讀者的時候,有一篇文章,講的是蘇軍拚死救一個小女孩,而對面很配合的停過的事情,當時還感慨世界上還是好人多。

現在我刷知乎的時候看到了一篇高贊答案,裡面有對這個事件的詳細介紹,唯一不同的是,德軍沒有停火。


認為的,不然也不會有自由德國委員會和德意志軍官同盟

斯大林:希特勒們來來去去,但是德國人民和德意志國家將會繼續存在。


1938年5月26日,希特勒親自為這座偉大的汽車製造廠舉行了奠基儀式。並宣佈這款新型汽車將會「給我們最廣大的勞動人民帶來快樂,從而也帶來讓他們更加勤奮工作的力量的」,因此這款汽車將被命名為「快樂中獲得力量」牌汽車(德語縮寫為「KDF」)。

有了國家元首的親自背書,無數的德國人都相信自己即將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汽車。而更為貼心的是,「德國勞工陣線」還推出了一個名為「大眾救助者」 基金的購車計劃。只要每月支出25馬克,在分期付款55個月後,便可以獲得一輛未來下線的大眾汽車,進而從「快樂中獲得力量」。

雖然當時的25馬克約相當於10美元,大約是一個普通工人實際工資的1/6。但是懷著美好的遠景,還是有336000名德國人加入了這個分期付款的購車計劃。但僅僅不到一年之後,由德國入侵波蘭而引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硝煙便遮蔽了希望的天空。大眾汽車工廠在生產281輛「國民汽車」之後便轉而生產一款編號為「VW82」的軍用汽車去了。

希特勒是有意在演欺騙全體國民的大戲嗎?我們無法給出正確的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無限制的享受高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卻無需承認任何的代價和風險。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任何天花爛墜的承諾背後,必定存在著可怕的陷阱,何況希特勒早在起家之初,便已然在《我的奮鬥》中昭告了天下,他將用一場戰爭來奪回德國所失去的一切。德國民眾並不是天真或者健忘,他們只是被眼前安逸的生活所迷惑,就如他們相信真的能夠用不到1000馬克的價格去買到一輛車一樣。

雖然每個月仍要微薄的工資中支出一部分,用於購車的按揭。但隨著德國政府從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掠奪而來的糧食、礦石以及大量的勞工便源源不斷的輸送回本土,大多數德國家庭還是淡忘了往昔那些饑荒和蕭條。也正因如此,當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的炮聲響起,引發不過是舉國若瘋的全民狂歡,以及對那尚未正式參戰,卻積極支援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的美國空前的仇視。

但戰場上傳來的不會永遠都是好消息,起初德國民眾只是能夠從一些官方戰報中偶然聽到「艱難」、「苦戰」之類的字眼,隱約感到他們的夢想似乎進行的不是那麼順利。隨後是越來越多的陣亡通知單投遞上門,令一些家庭陷入喪子、喪夫、喪父的苦楚之中,不過這並沒有什麼關係,戰爭嘛!總是要死人的。只要繼續加班加點、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將更多的武器和糧食送往前線,局勢便仍將按照預定的目標前進的,嗯!一定是這樣的。這種想法不是天真,而是每一個德國人出於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再後來,戰局的惡化似乎已經沒什麼好隱晦的了,相反逐漸成為了一種習慣和必然。當廣播和報紙上出現某地某地失去聯繫、某支部隊奮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之時。德國的國民們已經不再感到震驚,而是麻木的點了點頭,然後對自己說:你看大家都還沒有放棄,我又有什麼資格沮喪呢?相信政府吧!一切都還有會有辦法的。

直到美國人、英國人乃至蘇聯人的轟炸機大白天的出現在德國的上空。所有德國人的心中才會同時響起了一陣悄無聲息的破碎之聲。仰望天空的人們或許終於意識到了。一切都是有代價的,永不落幕的繁榮、復興德國的夢想、乃至餐桌上那一塊廉價的黃油。

當德國人不分貴賤、無一例外的享受著戰爭的紅利之時,他們早就應該想到,這場戰爭的代價同樣會攤分在他們每一個人的頭上。而此時的他們,才會真正意識到他們不過是正元首駕駛著奔向末日的那輛駕輦上最微不足道的一個零件。


首先沒多少中國人認為日本普通人是無辜的,就算全世界人都認為日本普通人是無辜的,中國人也不會這麼認為。

拋開這個,題主的問題其實太寬泛了。不同時代看法肯定不一樣,而認為是否無辜,也有很強的政治意味,因此沒有一個正確答案。

在戰時,兩國對壘,勢不兩立,主流上肯定不會對對方產生任何同情,殺了你上千萬同胞的國家,任何人都死有餘辜。而普通士兵,平民怎樣想怎樣做...那誰知道呢?

而我們對二戰時普通人故事,感情的瞭解,全來自於宣傳。電影上寫的東西主觀性很強,也不能完全反映現實。不像我們還在宣揚,美化戰爭,現在無論是西方還是俄羅斯,對二戰的描繪主要是反戰。除了歌頌勇氣和愛國精神,主要突出戰爭的殘酷,普通人在戰爭中的渺小。這也就催生了不少描繪兩方普通士兵人性光輝閃耀的故事,例如《狂怒》片尾德軍士兵放走美軍,還有俄羅斯宣傳片《1945年5月的一天》(B站BV1t4411X7xe)中蘇德兩名士兵在廢棄的馬戲團中相遇,發現對方都是喜劇演員,相互表演的故事,等等。

兩種說法,一是無論是平民,還是普通士兵,他們也是人。在戰爭的大背景下,他們也無能為力,他們所做的事,無非是被發動戰爭的人強迫的,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講,他們可以算是無辜的。

另一種說法是,你們明知道戰爭是非正義的,為什麼不反抗呢?人民的力量足夠消滅任何獨裁者和法西斯,所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兩種說法都有道理,用哪種,就看宣傳想說啥了。戰爭年代的人怎樣想,我們不得而知,所流傳下來的隻言片語也不能代表所有人;而後人怎樣想,不是全靠宣傳了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