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闭气,首先想到的就是鲸鱼海豚,他们没有腮,同样是用肺呼吸,凭什么同样都是呼吸空气再闭气,它们就能持续长达几个小时呢?

相信我,海洋哺乳动物之类能够从陆地生物重返海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纵如世代生活在海上,以渔猎为生的「海上吉普赛人」巴瑶族,他们的祖先也并非从就是天赋异禀的闭气大师。

闭气的能力确确实实是与生理因素息息相关的。经过长年累月甚至世世代代的传承,由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活行为(重返海洋否则无法生存),由生活行为决定了他们的进化选择(适应海洋,否则就被淘汰),由进化选择,这部分基因(可以闭气更久)逐渐的改写了他们的表现。

所以可以说,作为普通人,天生就比巴瑶人或者鲸鱼闭气能力差,这是造物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跟他们比,可以认命。

作为普通人,包括自由潜水员,是如何可以闭那么久的呢?

人类毕竟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短期内应该也没有必须要回到大海生存的紧迫性,所以当想要尝试长时间水下闭气之前,建议先解决在水面上能憋那么长的问题。

首先要理解一点,做任何事情(不管好的坏的),都有两类人会脱颖而出,一种是靠天分,一种是靠勤奋。有些人确实客观的天赋异禀,这类人的表现我们也抛开不谈,因为平庸毕竟是大多数。(这时候杠精会说,普通人也分三六九等。对于这种观点,我只能说,那你就只配做最低等的那一类。)

自由潜水或者说闭气也是一样,大部分人能达到的水平其实就只是平庸,而想要脱颖而出,勤奋是唯一的办法。信不信由你,通过努力,你可以憋的比别人更久。就是这么简单。

下面回到问题本质,自由潜水员或者普通人如何通过勤奋让自己闭气的时间更久。

有一个简单的小学数学题:

一游泳池水有100升,抽水机每小时可以抽10升水,请问泳池多久可以抽干?

闭气也是类似,肺部的空气容量决定了其中的含氧总量是明确的,身体每时每刻的耗氧量是明确的,那剩下的比值就是你能坚持的时间。

所以答案就很清晰了,提高自己肺部可以存储氧气的容量或是降低体内耗氧的效率,你能坚持的时间自然就更久。

另外还有一点跟游泳池抽水不同的因素是,抽水机是理想状态下的,它会一直抽水直到抽干也不会停。而人不一样,当你感觉快没气的时候,你的身体会开始出现警报,告诉你再憋就要挂了。

其实这是一个被我们大脑误解的警告,身体本意想要告诉你的,并不是氧气耗尽,而是二氧化碳太多了,而实际上距离缺氧还早得很。所以当出现呼吸欲望时,不要怕,继续扛。

然后身体会继续加强警告,并且采取强制措施:横膈膜抽搐。它在用行动告诉你,你还不吸气是吧?那我可自己来咯!其实距离缺氧还很早,不要怕,继续扛。

再往后,你的大脑也开始出现疑惑:这家伙不是疯了吧?再憋要把自己憋死了呀。这是身体在联合大脑对我们进行双重警告,距离缺氧还有段距离,不要怕,继续扛。

当双重警报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你才会真正体验到什么是缺氧的感觉(出于安全考虑,如果想要独自体验的话,请一定记得保持躺或卧的姿态再尝试)。

而通过专业持续的练习,你同样可以延长到达缺氧体验前的持续时间。这个在自由潜水中,我们称之为二氧化碳耐受训练

所以简单来说:肺活量,耗氧率,耐受力

这个时候再看看表,告诉我,你「憋」了多久?


闭气20多分钟的前提是下潜之前呼吸纯氧,并且人是静态的,并不是一直在运动的。不借助纯氧的人类静态闭气纪录是10min。有一些方法可以提高人类的闭气极限,比如通过采用一些冥想方法、降低环境温度、把脸埋在水中降低新陈代谢率和心率,通过拉升横膈膜的训练提高肺活量。普通人经过训练,静态闭气三五分钟都是可以做到的。对于一般人来讲,延长静态闭气时间的关键不在于自身肺活量的大小,而在于完全放松、激发哺乳动物潜水反射、降低新陈代谢率、提高身体的二氧化碳耐受。


没人能憋那么久


不会有20分钟,最多大概10分钟。身体与常人也没有什么不同,就是人类进入水中后身体向四肢输送的血液会变少,心跳变慢,所以耗氧量会比陆地上小。再加上自由潜会有闭气的训练,所以他们会潜10分钟


确实,我没见过能憋那么久的人。三五分钟还可以


多练习横膈膜拉伸,多运动提高肺活量,闭气的时候放松


目前第一的答案是正解,现有普通空气闭气纪录,AIDA在册是11分35秒

闭气二十多分钟一定是提前呼吸了含氧量极高的混合气体,且是水面静态闭气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