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王重陽在五篇靈文中提到「 元神者乃不生不滅無朽無壞之真靈」在大乘小乘等各個佛家教派理論中,是否認可存在這樣一個針對每個人個體存在的真我?


一個針對每個人個體存在的真我?

了解《奧義書》經典的人,看到這個「真我」,就應該知道這是指「阿特曼Atman」。

《奧義書》精華:梵我合一

但是,這個「真我」是否存在,並不能簡單的做「存在」或「不存在」甚至「既存在也不存在」這樣的簡單判斷,至少佛陀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沒這麼簡單。

漢語佛經,從一開始就在翻譯上出了不少問題,其中很嚴重的一個問題就是把(Attan√attan√aham√asmi)這幾個不同的詞語,翻譯的非常混亂(而且找不到註解),看完下面兩個鏈接中的文章而不被繞暈的人,請務必在評論區給我留言。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chbj/02/chbj0201.htm

巴利文中的我-兼論無我說 About self in Pali

我,施身自謂也。————許慎《說文解字》

簡單的梳理一下,佛教傳入漢朝的時候,翻譯者應該就是根據《說文解字》這本字典來選擇用什麼漢字的,而《說文解字》中的「我」,和梵語巴利語的那幾個詞,能對應的實在不多。

這種翻譯上的錯誤,如果說後來者沒人發現,那是不可能的,但是長期無人糾正,這就很尷尬了,因為這個問題是屬於理論基石的那部分,這個解釋不清楚,被誤讀就是不可避免的。

(待續)


北傳佛教有個如來藏的概念,和第八識阿賴耶識,差不多就是神我的意思。不過禪宗對此有個頭上安頭的說法。

南傳佛教認為眾生的生命是名法和色法的相續流,不需要一個神我來支持因果律和輪迴系統。


真我論不導向涅槃,不具備利益,不是梵行的基礎,所以佛陀不宣說它。

就從為渡過世間,證得涅槃的角度來說,無常無我苦想還能當一條小舟,常樂我凈想就是塊石頭,根本浮不起來。

但無論是哪一種均只是一種想,均是緣生法。這些想為了越度而被使用,而非作為真理被握持,上了岸後就可以放下了。


無論大乘小乘,這種真我都是沒有的,你說的這種更像印度教的下梵。大乘的涅槃經里的「常樂我凈」,是糾正小乘人之偏的,不是回到了已經被小乘批判過的思路上,含對治意義,不是用來讓人痴纏文字的,「我」義指向如來藏,無相無為,不可以真的取「我」相。看到你們誤讀為大乘有真我,然後分裂成兩幫人互相懟,一幫人以大乘自號,另一幫人說大乘就是婆羅門教,挺讓人無語的。楞伽經中明確了說:當依「無我之如來藏」,漢傳祖師們說:「若於圓教四門生著,猶為藏教初門所治,況復大乘。」希望某些覺得自己學的是大乘的人能藉祖師之言警醒一下。

另外說明一下,阿賴耶識是有為法,是遷變的,且七八二識互為因果,阿賴耶識不具有獨立存在的意義,不是第一因。

如來藏也不是第一因,無論是印度的《寶性論》《佛性論》,還是天台華嚴禪宗,都不把如來藏當做第一因看待的(想拿六祖說事的,請不要只揪「能生萬法」這一句字面,壇經里後文根本是否定第一因的,比如「機緣品」的智道僧所問),《宗鏡錄》里更是記載了漢傳祖師們的觀點:非「真」能生妄,但「真」對妄可以在「依」的層面上有「因」義,故而只說依真起妄,不說真自生妄。而且更是消解有為無為的二重對立,而不是去追尋可以做實體切割的本體。


9.6補充!看看還哪個敢說有「不滅本我「的?附佛外道在知乎這麼多,這麼狂?

《佛陀的啟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

作者:化普樂羅睺羅 譯:顧法嚴

化普樂羅睺羅是誰呢?就是在1967年WBSC世界佛教僧團大會上提出「世界各宗佛教必須承認的共識」並由大會通過延續至今的那位尊者。

不引據就總是有秀兒跳出來講外道,真是可笑。

不是我南傳沒有,而是南北都沒有!佛教教義堅決的認為沒有!

來,我看看還那個說有的?你師父教的?哪門子邪師?提出「永恆神我論「反駁WBSC世界僧團大佬哦?現在婆羅門都這麼狂了?

真是秀兒,就你有「不滅我」,全世界所有佛弟子出家人都沒有,那你定是附佛外道了。

回答下面居然那麼多附佛外道,真是狂啊,外道都快佔領知乎佛教板塊了。


首先,世界各個佛教教派統一承認「佛陀是唯一導師」

佛陀意思是:沒有。

當你讀經,體會到感覺像「梵我,神我」理論的什麼東西,放心,一定不是佛教,哪怕它說它是。


《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是一份重要的佛教普世宣言,發表於1967年世界佛教僧團會「World Buddhist Sangha Council (WBSC)」的第一次會議。由已故的WBSC創辦者及秘書長 Pandita Pimbure Sorata 長老,邀請化普樂·羅睺羅尊者(Ven. Walpola Rahula)擬定一份聯合了所有不同佛教傳統的條文(後有條文補充,以下為完整版),此文已由世界佛教僧團會一致通過。

1,作為不同宗派、教派或系統的佛教徒,我們皆接受佛陀是教導我們佛法的根本精神導師。2,我們所有人皆歸依三寶 ─ 佛、法、僧。 「佛」是我們的根本導師、「法」是他的教義、「僧」是得到法的教導和依教奉行的賢聖僧團。

3,作為上座部或大乘的佛教徒,我們皆不相信世界是由神所創造和管治的。

4,佛陀是大慈悲和大智慧的體現者,我們跟隨他的榜樣,認為人生目標:是為眾生而培養無分別的慈悲,為眾生的利益、快樂與和平而工作,為眾生而培養能導致最高真理(涅槃)的智慧。5,我們接受佛陀所教導的四聖諦(苦、苦集、苦滅與滅苦之道)。6,我們接受緣起法則(Paticcasamuppada)所教導的宇宙因果律,因此,我們認為每一事物皆是相對的、相互依存的、相互關聯的;並且,宇宙中沒有事物是絕對的、永久的。7,我們接受三十七道品是導致菩提、正覺(涅槃解脫)的方法。我們一致接受佛陀所教導有助於達成正覺的三十七道品 ──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 ── 為獲致正覺的方法。8,達致菩提(Bodhi)解脫的聖者有三種:(1)聲聞弟子阿羅漢,(2)獨覺(緣覺或辟支佛)和(3)三藐三佛陀(正等覺的佛陀),其中以追求佛果的菩薩為最高貴和最英勇。雖然如是,三者的菩提解脫並無不同。9,我們承認,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僧伽生活方式、大眾化的教徒信仰、修習方式、佛教儀式、風俗習慣等,可是,這些外在的形式和表現不可與佛陀的基本教義(佛法)混為一談


大乘與南傳都必須承認的那點事兒

劃重點:

佛陀是共同的,根本的導師。

四聖諦,緣起法,三十七道品是沒毛病的。

無論如何,獨覺,阿羅漢與各種佛菩薩的解脫沒有區別,誰也沒比誰牛皮。

世界觀與宇宙中也不認為有永恆的任何東西!

如果亂七八糟的說法和東西發生了,也不可以和佛陀教法混為一談!

也就是說,沒有,就是沒有。

說有,即是反對世界佛教僧團共識。

那一定是比全世界還健在的高僧大德們都強出不知道多少倍了,又或許,根本不是佛教也說不準。


不存在,你這個問題剛好和我新出的專輯中的一個話題「無我誰輪迴」相關,有興趣你可以聽一下

佛教思想(續)在線收聽_喜馬拉雅FM?

xima.tv圖標

佛教承認自我,但是不承認永恆的本我,也就是說輪迴中的我不是永恆的,但的確存在輪迴之我,而無我的我是指那個永恆的神我,它並不存在


佛法的核心是通過八正道如實知見「五蘊非我」,這是禪修實證的事實,可實踐可驗證。

強烈推薦研讀《佛陀的啟示》《攝阿毗達摩義論》,遠離附佛外道和邪教。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真我外道都這麼理直氣壯了。

世尊一生都在教導緣起法,反對真我外道。

這些附佛外道,卻大言不慚地宣講真我。誤人誤己。


說有我,是常見。

說無我,是斷見。

如來說法,應避兩邊。

思考無我,其實於解脫無益。

因為涅槃的關鍵並不在於有沒有我,而是在於有沒有貪愛。

對關鍵的貪愛視而不見,反而去處理無關緊要有沒有我,屬於戲論。

或許你們會覺得,從邏輯上說,實證無我之後,也就沒有了貪愛,然後就能解脫了。

但其實根本繞不開貪愛去證明無我,這是寫在緣起法里的。

那些繞開的而強證的方法,無一不是從禪定進去,分析五蘊沒有一個是我,但這種細分的哲學思辨屬於原子論,根本就不是佛陀為了涅槃解脫的緣起論。

佛法既不是哲學,佛陀也不會教導不可能實現的解脫之道。

人中箭了不積極治療卻問醫生是誰射的,射手老家在哪裡,他家有幾口人,他爸叫什麼,卻偏偏不問醫生怎麼拔箭頭,怎麼包紮。。丟掉西瓜撿芝麻的學子,也會這樣陷入無窮無盡的陷阱問題。

至於元神這個描述里的不生不滅,在佛教里如果有對應物,那就只有涅槃,也不是真我,本我之類的說法。


在南傳佛教的理論中,沒有一個不朽不滅的真我/本我存在。

如果大乘佛教的理論中,有一個不朽不滅的真我/本我存在——無論賦予這個真我/本我什麼名字,那都是受到婆羅門教的影響,也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在流傳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圓融了外道,世俗了自己。

認為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那是對五蘊沒有正確的觀察與認識的結果。

「永恆不變的我」是一個錯誤的認知,這個認知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有「我」,就有「我的」;有「我」「我的」就有了「永恆」的要求,痛苦開始產生……

實際上,「我」只是無常生滅的五蘊罷了。沒有永遠不變的五蘊,沒有永遠不變的「我」。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色是無我。比丘們!因為,如果這個色是我,這個色不會導致疾病,也會在色上得到:『我的色要這樣;我的色不要這樣。』但,比丘們!因為色是無我,因此,色導致疾病,也在色上得不到:『我的色要這樣;我的色不要這樣。』  

比丘們!受是無我。比丘們!因為,如果這個受是我,這個受不會導致疾病,也會在受上得到:『我的受要這樣;我的受不要這樣。』但,比丘們!因為受是無我,因此,受導致疾病,也在受上得不到:『我的受要這樣;我的受不要這樣。』

比丘們!想是無我……(中略)比丘們!行是無我。比丘們!因為,如果這個行是我,這個行不會導致疾病,也會在行上得到:『我的行要這樣;我的行不要這樣。』但,比丘們!因為行是無我,因此,行導致疾病,也在行上得不到:『我的行要這樣;我的行不要這樣。』比丘們!識是無我。比丘們!因為,如果這個識是我,這個識不會導致疾病,也會在識上得到:『我的識要這樣;我的識不要這樣。』但,比丘們!因為識是無我,因此,識導致疾病,也在識上得不到:『我的識要這樣;我的識不要這樣。』   比丘們!你們怎麼想:色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你們適合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受……想……行……識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你們適合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比丘們!因此,在這裡,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所有色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凡任何受,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中略)或遠、或近,所有受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凡任何想,……(中略)凡任何行,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中略)或遠、或近,所有行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凡任何識,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所有識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色上厭,在受上厭,在想上厭,在行上厭,在識上厭;厭者離染,經由離貪而解脫,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群悅意的五比丘們歡喜世尊所說。  而當這個解說被說時,[那]群五比丘們的心以不執取而從諸煩惱解脫。—— 相應部22相應59經/無我相經 庄春江譯


有的,好多回答說沒有,其實對佛教很多概念的理解沒到位。

每個人都有真我,但每個人不是有一個單獨的真我,而是同一個真我。打個比喻,梳子的比喻,梳子有很多單獨的梳齒,都連在梳背上,梳齒就是一個個的「自我」,我們把自己認同為梳齒並以為跟其他的梳齒是分離的,但我們其實是連在一起的,我們有同一個梳背,梳背就是真我。

所謂「無我」,就是修行人體會到了「自我"並不存在,或者說自我是個虛假的身份,通過放棄了自我而體悟到真我,也就是梳齒意識到分離身份是個幻覺,從而覺悟到了梳背,這也就是眾生一體的意思。

所謂不垢不盡不滅不增不減說的是真我。

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說的是自我。

物質世界有成住壞空,而真我永恆如是。

二更:

看了不少討論,看到有的說「真我"概念是其他宗教,比如什麼婆羅門教,不是佛教正統叫法。叉開來說去,其實各大宗教本質上是殊途同歸的,基督教道教佛教什麼婆羅門教也好,本質上並無差別,只是表述和切入點各異,當然由於各大宗教發展時間太長,內部分歧很多,很難看出來不同宗教之間的聯繫。所以對於佛教徒動不動就說別人外道佛魔什麼的,這是一種偏執狂妄的態度。世上道路千萬條,未必別人的路就是錯的。

基督教和佛教的都略有接觸,大概講下我覺得教理相似的地方。

基督教的上帝和天國對應的是佛教的自性法身或者說空性涅槃再或者說是真我,上帝並不是通常我們理解的人格上的上帝,而是抽象的一體境界。

基督教中的罪就是佛教中的無明,基督教講由於罪的存在人從天堂中失落,其實跟佛教講的由於一念無明而創出大千世界輪迴流轉是一個意思。

基督教講上帝無所不能,」在祂,任何事情都能成就「,其實就是佛教講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基督教講把一切交給上主,佛教講隨遇而安順境隨緣。

當然作為宗教,在社會規範上有很大的差異,基督教鼓勵婚姻生殖,佛教鼓勵出家。基督教否認輪迴,佛教強調輪迴。宗教規範和宗教道德本質上是方便法,是為了更好的修行而發展出的行為規範,而且受到不同社會本身文化的影響,本質上並不是教義裡面的精義部分。可惜無論哪個宗教,往往捨本逐末,對無關大體的行為細節無比關注,基督教搞出了宗教迫害,佛教搞出了積累功德贖罪這種東西,烏煙瘴氣。


謝邀,沒有。

佛陀在四法印裡面說得很清楚了,諸法無我。


沒有。 別有一個真我/神我遍滿十方屬於外道自然論(不是道家講的自然)。佛家講的真相是清凈自性,具體參讀金剛經,楞嚴經,六祖壇經。


有的!

這是一定要明白的,否則佛法的空、無我、無常就明白不了。禪修和修行的意義和目標就永遠找不到。

怎麼來說明佛法里的我和無我,這裡的正確含義是本我和非我。

不做文字的思辯,可將佛法形象地如下理解:

我們把自己看做是智能生物機器人,則五蘊是我,是我們信息和自我認知的來源,就象我們常見到的機器人接收著外在的指令,並根據指令運行。而五蘊的集滅就是我們這種智能生物機器人接收到的外在指令。機器人沒有自我概念,它不接收指令就停止不動了。而我們呢?我們有自我意識,但我們天生無明,我們以為我是自己的主人,身是我思維是我。而我們有反思即觀察自我意識的能力,所以就有一些個體如釋迦牟尼,通過觀察自己的意識的運作見到真相,原來五蘊的集滅才構成我,而這並不是我,我們把這集滅當成了我。所以這些個體不再跟隨五蘊而成為覺者,這就是本我,佛法里叫自性本我,而隨五蘊而行的則是非我、無我、非自性的我了。就好像機器人,拒絕接收外來的指令,這時它就是它自己了!入得禪定,五蘊止息,不為五蘊雜染的本我就顯現出來,自在寂靜喜樂,本自具足!出離五蘊雜染的非我,就遠離了苦。

佛法傳到中國,古人的翻譯里無和非並沒大的差異,也找不到更貼切的辭彙。無我和非我在漢傳經典里是一個意思,就是「不是我」,而不是「沒有我」或是「只有假我沒有真我」之類的。這給後世弟子帶來了無盡的困撓。本我真我是存在的,但我們無明無覺而見不到,認為那不是我的我就是我。

萬物亦如是,物質由四大集滅構成,四大的獨自運作所以物質非自性。這一樣可通過禪定中觀察四大的運作而見到真相。

至於這宇宙世間,有什麼在主宰和操縱著四大和五蘊嗎?佛認為沒有,佛認為這緣起於我們的無明。至於輪迴亦是,本我是不輪迴的,解脫了五蘊的我不再有業和業行,就斷了輪迴。這兩點語言更無法表述,只能通過修行見到真相。


目前佛教有種非常流行的說法:原始佛法中沒有「真我」,「真我」是佛教「變質」成大乘佛教,受到婆羅門教等外道的影響才產生的概念。

但聲聞聖典真的找不到「真我」存在的證據嗎?末學提供另外一種比較觀點:

雜阿含104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惡邪見,作如是言: 「如我解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  時,有眾多比丘,聞彼所說,往詣其所,語焰摩迦比丘言:  「汝實作是說:『如我解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耶?」  答言:「實爾,諸尊!」  時,諸比丘語焰摩迦:  「勿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說,汝當盡舍此惡邪見!」  諸比丘說此語時,焰摩迦比丘猶執惡邪見,作如是言:  「諸尊!唯此真實,異則虛妄。」  如是三說。  時,諸比丘不能調伏焰摩迦比丘,即便捨去,往詣尊者舍利弗所,語尊者舍利弗言:  「尊者當知!彼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惡邪見言:『我解知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我等聞彼所說已,故往問焰摩迦比丘: 『汝實作如是知見耶?』彼答我言:『諸尊!實爾,異則愚說。』我即語言:『汝勿謗世尊!世尊不作此語,汝當舍此惡邪見。』再三諫彼,猶不舍惡邪見,是故,我今詣尊者所,唯願尊者當令焰摩迦比丘息惡邪見,憐愍彼故。」  舍利弗言:「如是,我當令彼息惡邪見。」  時,眾多比丘聞舍利弗語,歡喜丶隨喜而還本處。  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  食已出城,還精舍,舉衣鉢已,往詣焰摩迦比丘所。  時,焰摩迦比丘遙見尊者舍利弗來,即為敷座洗足,安停腳機,奉迎,為執衣鉢,請令就座。  尊者舍利弗就座,洗足已,語焰摩迦比丘:  「汝實作如是語:『我解知世尊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耶?」  焰摩迦比丘白舍利弗言:「實爾,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云何,焰摩迦!色為常耶?為非常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無常。」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不?」  答言:「是苦。」  復問:  「若無常丶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丶異我丶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丶想丶行丶識,亦復如是。」  復問:  「云何,焰摩迦!色是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丶想丶行丶識是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  「云何,焰摩迦!異色有如來耶?異受丶想丶行丶識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  「色中有如來耶?受丶想丶行丶識中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 「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丶想丶行丶識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  「非色丶受丶想丶行丶識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如是,焰摩迦!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汝云何言:『我解知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為時說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焰摩迦:  「先言:『我解知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云何今復言非耶?」  焰摩迦比丘言:  「尊者舍利弗!我先不解丶無明故,作如是惡邪見說。聞尊者舍利弗說已,不解丶無明一切悉斷。」  復問焰摩迦:  「若復問:『比丘!如先惡邪見所說,今何所知見,一切悉得遠離?』汝當云何答?」  焰摩迦答言:  「尊者舍利弗!若有來問者,我當如是答:『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寂靜丶清涼丶永沒;受丶想丶行丶識亦復如是。』有來問者,作如是答。」  舍利弗言:  「善哉!善哉!焰摩迦比丘!汝應如是答,所以者何?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若無常丶苦者,是生滅法;受丶想丶行丶識亦復如是。」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焰摩迦比丘遠塵丶離垢得法眼凈。  尊者舍利弗語焰摩迦比丘:  「今當說譬,夫智者以譬得解:如長者子,長者子大富多財,廣求僕從,善守護財物。  時,有怨家惡人,詐來親附,為作僕從,常伺其便,晚眠早起,侍息左右,謹敬其事,遜其言辭,令主意悅,作親友想丶子想,極信不疑,不自防護,然後手執利刀以斷其命。  焰摩迦比丘!於意云何?彼惡怨家為長者親友,非為初始方便,害心常伺其便,至其終耶?而彼長者不能覺知,至今受害。」  答言:「實爾。」  尊者舍利弗語焰摩迦比丘:  「於意云何?彼長者本知彼人詐親欲害,善自防護,不受害耶?」  答言:「如是,尊者舍利弗!」  「如是,焰摩迦比丘!愚痴無聞凡夫於五受陰作常想丶安隱想,不病想,我想丶我所想,於此五受陰保持丶護惜,終為此五受陰怨家所害,如彼長者為詐親怨家所害而不覺知。  焰摩迦!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觀察如病丶如癰丶如刺丶如殺,無常丶苦丶空丶非我丶非我所,於此五受陰不著丶不受,不受故不著,不著故自覺涅盤:『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焰摩迦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尊者舍利弗為焰摩迦比丘說法,示丶教丶照丶喜已,從座起去。

這段經文中,證悟前的焰摩迦比丘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此見解被指為邪惡見,是錯的,錯在哪?

根據經文,錯的地方是:「如來見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汝云何言:『我解知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

翻成白話:「如來見到(阿羅漢身壞命終後),有『真實』丶『如』的『法」,住於『無所得丶無所施設』,你怎麽能說阿羅漢死後甚麽都沒有?」就末學而言,這段經文中就已經出現「真如」的概念了,這個「真如」在阿羅漢死後是不滅的,所以阿羅漢死後不是無所有

有人會說:這是北傳翻錯了,請拿南傳聖典出來。

北傳經文「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關鍵經文。南傳巴利聖典為 dittheva-dhamme saccato thetato tathāgate anupalabbhiyamāne, 逐字譯則為「見-法-真實-如(堅固丶永住)-如來-不-得」,南北傳聖典逐字對照完全一致的。沒有人翻錯。

會有人說:證悟前焰摩迦比丘錯在執著有個實有的阿羅漢,「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是錯在「漏盡阿羅漢」不是錯在「身壞命終更無所有」。

這種說法只要比較焰摩迦比丘證悟前後就能知其錯謬。焰摩迦比丘證悟「前」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 焰摩迦比丘證悟「後」說:「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寂靜丶清涼丶永沒;...」

根據經文,焰摩迦比丘證悟前後的差別,在於證悟前說阿羅漢死後「更無所有」,證悟後改說阿羅漢死後「五蘊滅盡」,但五蘊滅盡不是更無所有。焰摩迦比丘證悟「後」照樣說「漏盡阿羅漢」如何如何,怎麽會說他錯在「漏盡阿羅漢」這幾個字?

末學認為對這經文最通暢,前後一貫的解讀,就是「真如」。阿羅漢死後,有個真實丶如丶無所得丶無所施設的「如來」,「如來」不在五蘊之中,「如來」之中沒有五蘊(「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丶想丶行丶識耶?」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如來」也不在五蘊之外。滅去五蘊後,還有此「如來」,所以不是無所有。而「如來見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這個真實丶如丶無所得丶無施設的「法」,就是大乘佛教中的「真如」。

結論上,末學認為永恆不滅丶不生不滅的「真如」其實在聲聞聖典就已經出現了,提供一種不同「流行說法」的觀點。

阿彌陀佛


認為諸法背後,有一個共同主體或本質,滲透在諸法中,隱藏在現象內部,當現象變化,但本質不朽不滅。這個觀點其實是印度教的觀點,(印度教稱為Atman,真我)。佛教則不然,認為諸法實相本身就是不朽不滅的。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心經》

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圓覺經》

佛教認為,沒有什麼離開現象的所謂本質;也沒有離開生滅的所謂不朽不滅。六祖對生滅之外別有寂滅的觀點給予了完全的否定。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六祖壇經》


這麼說吧,假如看過道家,有後天,先天之分的話,那麼順著這個邏輯走,就會發現為什麼佛經理論里不講什麼「真我」,「本我」了

因為佛家的經文,很多都是儘可能直接依止先天自性講的一系列知見

因為是佛所說,佛陀修行成功,那麼所說的知見,必然也是會直接依止於先天,這樣才能更加直接的從道理令人體會到站在先天的角度會怎麼看,而不住於後天識

有了個「先天知見」的概念性理解,往後的修行也就有了方向

這是佛法的思路根本,也就意味著經文為什麼特別重要,為什麼很多大德提倡念經,因為這經文文字本身就是佛陀修成後,站在悟道成就者的角度,儘可能依止於先天講的知見內容

所以,對於道/先天本身而言,壓根沒什麼「識神」,「元神」,「我」,「我所」,「真我假我」等概念分別

識神,元神,永存,真我,本我等等概念,印象,無不是依靠後天識所形成的一系列後天性的概念

後天識/識神,其實其總相,也就是染污識,阿賴耶,以及下分的七識,六識

很多道家人士講的識神,則大概主要是六七識

而染污識本身又是一個系統,染污識總相下,所下分出來的六七識,因為六七識的種種分別執取性,所以需要安立一系列的「概念」,這樣才有一個門路

所以,有一些修行者對於先天有所體會後,順遂後天識的認知習慣,安立了一系列能夠讓後天識更容易理解把握的「概念」,「相似說法」

順遂後天識/識神的「我/我所」等習慣

直接把先天/自性取個名叫「真我」

於是有了個先天和後天的分別,真我和假我分別,以及各種各樣的概念名相,便於其他修行者的六識七識去把握

但是,如果安立了太多方便後天識把握的「概念」,或者整套理論基本上都是以後天六七識分別執取方便而安利的話,比如印度教「神我」理論所建立的角度,就是基本上都是以後天六七識方便所建立的,反而有時候會把方向搞反了,或者搞偏,無法依止正覺/自性/道

於是佛陀在世的時候,就重點破斥這種理論,儘可能的直接依靠先天的角度,而講了一系列的引導,名作「開佛知見」

但這種理論有時候,對於習慣依賴後天六七識的眾生而言,假如完全不照顧後天識的習氣,那麼就是「無法可說」,「不言之教」,因為語言本身就是後天識內的產物,「第二義諦」

這會令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要麼只能提高傳道門檻,盡量少說

但既要一時間內做到傳道上的廣度,又不能太過依賴後天識的習慣,以保證正法質量純正,儘可能貼近先天實法/道,而不過分落於後天識的習慣

所以,還是需要建立一些方便「概念」的,以及做一些權益平衡

於是,佛經也就有了一立一破,自我破斥的特點,以及各種各樣的「示現」故事

由於說法者的思路角度模式不一樣,所以,很多人就搞不清頭腦


有!


不存在一個針對每個個體的本我。我們眾生本為一體,猶如大海里的一滴水。有時候大德會方便說的真我,實際上是說自性,或者說空性。空性也是不朽不滅,而是本不生滅。空性也不是一無所有的空,而是能起妙用,能生萬法。就是六祖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本性你不能說他不存在,他時時在作用,但卻無形無相,但是和我們平時理解的我,又不一樣。「我」可以說是空性產生的作用。我們一念無明,頭上安頭,產生了能覺的「我」,和所覺的世界,進而無明生三細,三細生六粗,能覺演化成了眼耳鼻舌身意,所覺產生地水火風空。如果沒有這空性的作用,我們拿什麼來認識世界?所以他是萬法的本源,卻不屬於萬法。如果您有心,可以多研究楞嚴經,裡面講的很清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