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延續重在創新

立論

謝謝主席,大家好。今天討論文化延續的問題,就必須先對這個概念進行界定。而文化作為一個人文學科的概念,又是極難定義的,不同於自然科學研究對象的客觀物質屬性,也不同於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可還原性,人文學科的定義,可能會因為研究者本身的文化屬性而存在先天性偏見。尤其是對文化這樣一個在多元文化社會各自有不同體認的概念,所以我方本著真誠探討的態度,採取最為寬泛的定義,即文化是一整套該文化中的多數人採取的世界觀、價值觀、行為模式、審美品位哲學思維,這些抽象的表徵又體現在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藝作品、文學作品和哲學思想類經典著作之中。總結起來就是器物層面、制度層面和觀念層面。

今天我們在這裡說文化延續,也要明白,任何一種文化,都會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除此之外,世界進入地理大發現時代,尤其是兩次工業革命之後,隨著西方世界的殖民主義擴張,文化與文化之間的衝突與融合,就成了一個世界性的現象。

所以,文化的延續,不可能,也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今天談延續更重在傳承還是創新,就要知道,文化延續的,應該是發展的,更好的,更先進的文化的精神內核。內容重於形式,形式服務於內容。所以我方將從歷史與現實兩個維度論證為什麼文化延續重在創新。

第一,從歷史維度看,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禮記大學》就指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接著舉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再到秦漢魏晉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從分封制到郡縣制,政治制度與治理體系的創新與改革從未停止,這不但在政治上形成中華民族的大一統結構打下基礎,也為這種大一統文化的形成打下基礎。在器物上,四大發明都是創新,這種創新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成為了中華文化的象徵物。器物和制度的演變,必然促進觀念的變化。王安石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從而推動變法,其目的還是助君父內聖外王,實現四海昇平這一中國政治文化中的最高理想。而另一方面,正是到了明清,尤其是晚清,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墨守成規不搞創新,才導致了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甚至亡國滅種。

第二,從現實維度看,文化的傳承重在創新的原因在於,當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並不是相互隔絕,各自發展傳承的。而是在互相的衝突、競爭與融合中,推向前進的。而尤以衝突和競爭為主要方面,很多文化在強勢文明的傳播下消亡,這個時候就是投入大量資源保持文化的原汁原味,也可能徒勞無功。而創新的意義在於爭取受眾,以形式上的變化,換取內核精神的繼續延續。這是現實,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另一方面,文化之間也有互相借鑒與融合,借鑒人類文明的前進成果,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和傳統文化相結合,創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種創新徹底改變了中國革命和現代化發展的面貌,更好的延續了中華文化。

綜上,文化延續重在創新。謝謝。

對辯

1.請問,文化延續是不是不能改變,是不是有改變就不叫文化延續?(京劇是四大徽班進京融合創新而來)

2.請問,一個文化的精神內核不變,但是外在形式有變化,叫不叫文化延續?(中國詩詞大會,以比賽形式促進詩歌學習與傳播,這種形式創新叫不叫文化延續?)

3.請問,文化能不能發展?文化發展叫不叫文化延續?(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文化的發展,這種發展叫不叫文化延續。如果不叫,請舉例,什麼叫文化延續?京劇的例子可以拓展到樣板戲)

4.請問,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失敗,是不是保守勢力不允許制度與觀念的創新,最後導致了民族危機和文化危機?

5.請問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說的是不是鼓勵創新?

-------------------------------------------------------------------------------6.請問,文化的多元衝突、競爭與融合這個當今世界的客觀事實能否避免?

7.請問,文化傳承能否解決多元文化的衝突、競爭和融合問題?

8.請問,在學術領域、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研究,需不需要創新?請問這種創新會不會反應在文化創新上,並有利於文化延續(找個例子)

9.請問,我們傳承的文化的具體象徵物,是如何得來的?

10.請問,沒有被延續下去的文化,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能力傳承呢?還是沒有足夠的意願去傳承?

申論

謝謝主席,今天說到這裡,首先我們認為,文化延續絕對不是一成不變的,無論是歷史維度還是當下的多元文化背景的橫向維度,文化的延續都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其次,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本質區別就是前者要求無論內容和形式,都不能有變化,而文化創新在文化的形式上,是完全要求創新的,在文化的內容上,也不反對去粗取精的發展型變化,但目的就是要延續文化內核的連續性。所以,在共用的傳媒的平台上,我方不想跟對方爭論。通過新媒體傳播文化,並不能直接證明利益歸你還是歸我。只能通過「如何傳播」來判斷。就舉剛才詩詞大會的例子,我方認為這是文化創新,不在於他通過電視和新媒體等傳播媒介,而在於他為了推廣中華詩詞採取了比賽的形式。這種形式上的創新才算是文化創新。

第三,創新之所以重要,還在於經由創新,我們創造或者發展了文化的一個側面,並形成可資傳承的物質承擔者。這在四大發明的例子中尤為突出。四大發明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徵,恰恰是通過創新產生了新的可資象徵文化的器物。萬里長城作為中華文明的象徵物,也是戰國時代北方各國的創新性成就。

自由辯論

1.話劇不是我國文化的發明,但是現在卻有了老舍先生的《茶館》和曹禺先生的《雷雨》,甚至雷雨還有模仿哈姆雷特的痕迹,請問這算不算是文化創新?

2.中國人講究過年,請問,中央電視台1983年開始,每年除夕辦春節聯歡晚會,這在之前是沒有的,這算不算文化創新?

3.請問日本的動漫產業,算不算文化創新?

4.好萊塢和迪士尼算不算美國的文化創新?

5. 毛澤東同志在1956年8月《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及後來的其他談話中,闡明了對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工作方針。

總結陳詞

謝謝主席,大家好。今天對方辯友很取巧,對我方的例子,他們都說,是啊,沒問題啊,可以啊,都重要啊。文化創新很重要啊,文化傳承也很重要啊。今天要比重在誰嘛。所以指責我方沒有論證。為什麼會這麼指責呢?我大膽揣測一下,那就是對方辯友可能對我們舉出的實例只能通過這種辯論的方法回應。而無法直接反駁說,抱歉,你們那個創新對於文化的延續不重要。

今天對方所說的文化傳承,拋開那些媒介、平台的創新——這些都讓給你們好了——之外,對方所說的所有文化傳承,都是在說,不要有變化,要原汁原味,要完完整整保留下來。

那我就挺想問的,第一,這種原汁原味,完完整整,是不是不加取捨,全盤傳承?大清的辮子、女人的裹腳布,青樓歌姬,都要不要原封傳承?對方一定說不要。所以,這就引出了第二點,即對方今天說說的文化傳承的對象,都是那些已經被篩選過之後的有形的器物和無形的技藝。這是不是文化的全部,麻煩你方一會陳詞給我們論證一下。並且保留這些有限的器物是不是文化延續的關鍵。並且,這種保存是博物館意義的保存,還是走進日常生活的保存。如果是前者,可能我們現在已經走得足夠好了,如果是後者,為什麼只有這樣才算是文化延續,請對方論證。

今天這個辯題,如果我們糾結在辯論技巧方面的比較標準是什麼,重於怎麼用辯論的方法進行論證,可能意義會縮小很多。

今天我們在這裡討論這個辯題,就是對文化這個大的概念的一次回顧,一次觸碰,以及一次反思。文化是要傳承、是要借鑒還是要全盤吸收,還是要自我革新。這個話題一點都不新鮮。有多不新鮮呢?大概可以回溯到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甚至按照我方立論所說,這個話題,可能一直貫穿我國的整個歷史過程。當然了,由於鴉片戰爭帶來的亡國滅種的五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才把這個有關文化自覺地話題前所未有的提高到今天的高度。

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這些自信的建構,來自對傳統的信仰,但是光有信仰還不夠,還需要在多元文化的競爭中勝出,簡單的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所批判的,先生說,文藝從來不會自動變成新文藝。借鑒,發展,才有文化的繁榮,才有文化的涅槃,才有文化的延續。

上世紀80年代,港台音樂流入大陸,被斥責為靡靡之音,毒害青年,毒害社會。這是不是真的我不好說。我只能說,當我第一次聽見,長江 長城

黃山 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的時候,懵懂少年的我,心中就有一種想哭的衝動。而那首萬里長城永不倒,則走向了中國要擺脫東亞病夫的時代強音。按理說,流行歌曲算不得文化傳承。但是,在我看來,真正意義的文化延續,就是,精神不死。是的,精神不死,文化永存。

謝謝。


這個問題涉及兩個層面:

1.繼承什麼?傳統文化是個廣義的概念,文化本身是對宇宙和社會的認識。既然是認識,自然跟文化創立者的智慧密不可分。傳統文化中,以儒道釋三家學說成就最高。

2·創新什麼?所謂創新,是由於時代發展不同,出現了許多新事物,所以在運用傳統文化上出現了新方式,新形態。

所以綜合起來,準確的表述為:繼承傳統文化中精華部分,創新方式方法。這個精華就是萬變不離其宗。


繼承並創新吧!繼承過去,創新未來


正確的應該是繼承!!!不是創新!!不要讓傳統來「迎合」大眾,「迎合」發展。「繼承為主,創新為輔」這樣才可能保障人文精神得以發展。

或許它開始陳舊,開始褪色,但傳統文化是時代的拷貝,是靈魂的共鳴,(將京劇和說唱搞一路,我得不到任何美感,任何值得我感動的地方,這並不高級。)

不明白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幹嘛…


順應大時代的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全盤接收,也不能全盤捨棄。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繼承創新一體兩面,沒法分割。不正本清源,哪裡來的創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