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以為,楚強於趙。

三家分晉,無論魏趙,皆不得全晉之勢。韓魏處四戰之地,齊楚秦晉,勢之交錯,乏其縱深。趙偏霸並代,常有宮闈之禍。

終戰國之世,秦楚矛盾貫穿始終,楚數為東方縱約之長。吳起、田忌、孫臏、廉頗之楚,將不乏人,且楚為南國一霸,西侵巴峽,收漁鹽之利,巴人避其鋒芒以徙閬中。大司馬卲陽破晉師於襄陵之歲,兵凌中原,懷王用卲滑之謀吞越,郡江東而南塞厲門。秦楚戰于丹陽,楚師敗績,楚悉發國中兵,深入以擊秦,戰於藍田。楚師復敗,秦慮楚人之悍,竟禱於巫祝,做詛楚文。後垂沙之辱,庄蹻暴起,國分為三,楚遂中衰。

及至白起來伐,鄢郢澤國,夷陵一炬,社稷丘墟。楚失江陵、黔中,遂東走陳,頃襄王鳩合餘燼,復江旁諸邑,與秦拉鋸於黔中。長平之戰,覆軍殺將,趙人一空,楚魏救趙卻秦,楚亦為縱長。斯時,秦不出關,楚魏則蠶食於齊,楚復強。

秦始皇之滅楚也,李信言,齊人怯,楚人勇,齊地狹,楚地闊,請先從於易。然秦使李信將兵二十萬發楚,至於平輿,昌平君之叛,楚人因隨之,三夜不頓舍,大破其軍,入兩壁殺其都尉。此役,東方六國之大勝也。秦悉發國中軍,使王翦將兵六十萬,方得滅楚。

楚雖亡,陰魂猶在。故秦末,一夫作難而七廟隳,楚人舉事,復立諸侯,而竟相亡秦。


所謂「橫成則秦帝,縱合則楚王」。

絕對實力上楚國是明顯強於趙國的。

這一點按道理沒什麼爭議。不過,網路上對戰國時期楚國的實力確實有低估,具體原因可能性有三:

一是《大秦帝國》史學界讓楚國往壽春遷了三回都,咋說呢…其實黔中-鄢郢-巴東的拉鋸戰最終是楚國贏了…

二是楚懷王在《戰國策》里活生生地活成了段子,但有一說一,這也和郢都在地理位置上信息存在滯後性有很大關係;

三是和楚國在戰國時期的政治風格有關,除楚懷王一朝比較聒噪外,楚廷絕大多數時間在沉默中度過,這種政治風格可能與其縱深過於廣闊有關。另外,楚國作為最早執行集權政治的諸侯國之一,延續到戰國時期自然會積累有相當的經驗,相比於縱橫活動對列國官僚系統的破壞,楚國在其中可能還相對從容一些,因此也時而對縱橫領域採取置身事外的態度也不奇怪。

這裡必須要澄清一點:

有關楚國在戰國時期是「分封制」和「貴族政治」的說法,具體出處我不太清楚,但兩種說法都有問題。

「楚國是分封制」是扯犢子,這一點不用說了,之前有憨憨非給我說是「學術界公認」,歷史發明界當我沒說。

至於「楚國貴族政治」這一點需要看語境,因為在先秦時期士人也是屬於「貴族」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話,楚國的屈景昭三氏都是很早以前的楚公室分枝,相比而言更接近於「士族」而非宗室。

相比於秦、燕、魏而言,楚國的「貴族政治」確實濃一點,但相比齊、趙而言楚廷的「貴族政治」又沒那麼濃。

這裡提到趙國,趙國早先人才政策也比較開放,不過到了趙武靈王一朝宗室地位開始上升,至趙孝成王后期才又恢復類似趙肅侯時期的人才政策。就對比趙楚兩國而言,楚國的「貴族政治」並不特別突出。

就趙國而言,我們須要肯定的是,在齊廷傾覆以後,趙國確實在當時表現出了第二強國的勢頭——這一點是客觀的。

不過,這裡面也存在一定客觀原因,比如楚國在當時長時間處於沉默,突然出手後又和秦國打得兩敗俱傷(楚失南郡,秦失巴東,自此兩國在長江流域再無作為),而魏國所採取的外交策略又是無限的婉轉曖昧,因而趙國必須要扛起縱方的大旗。

在這一階段,趙國第二強國的客觀事實一方面來自於自身的實力,但另一方面也來自於外交局勢和視覺效果上的因素。


秦國滅楚差點翻車,要不是王翦力挽狂瀾,中國有沒有皇帝還難說

畢竟楚國一統中國後楚王應該也會加尊號,但有多大可能是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為尊號呢?

補充一點吧。

春秋時晉國與楚國長期爭霸。但需要注意的是楚國本身在南方地區是有較為穩固的霸權的,真正爭奪的是北方或者說中原的霸權。換言之楚國對於晉國是巨大威脅,晉國對於楚國而言不是。所以晉國才需要派巫臣去吳國扶植個可能威脅楚國的國家。當然不能機械的類比,畢竟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很多東西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戰國時期楚國在南方的統治是進一步鞏固的:吳國沒了,表面上繼承吳國霸業的越國是靠楚的支持反吳國的,所以吳國滅亡之後越國才體會到自己尷尬處境,又是獻地與楚,又是遷都琅琊。而晉國在北方的霸業不能說就一下沒了,但三家分晉,確實導致這個霸權變化了。趙家本來是有機會繼承晉國霸權的,這也是春秋時人的看法。但他們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問題,比如繼承問題(這都是廢話,畢竟計劃趕不上變化。)。所以真正從晉國的資產中瓜分得大部的反而是魏家/魏國。這種情況下的趙家/趙國,不論硬的實力上來,還是國際地位之類相對軟的實力上看,無法與楚國相提並論

至於秦國滅楚時會不會翻車,如果翻車後果嚴重程度的問題。很多人看歷史地圖會覺得秦國發動滅楚戰爭時疆域已經擴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了反觀楚國,相對於極大時的疆域已經縮水了差不多一半。所以很多人直觀會覺得,秦國滅楚時翻車了也就翻車了,大不了再來一次,楚國難不成還能直取咸陽?

抱歉,那個時候的楚國雖然不見得就能直取咸陽,但直接顛覆秦國還是很可能的。這不是因為那時的楚國相對之前變強了多少,而是因為整個關係改變了。

秦國消滅的北方各國(此時主要指三晉,只剩一個趙國殘餘代國了),主要是軍事上的征服,在資源上到底能控制多少能控制到啥程度還是個迷。而對於楚國而言這反而是重大利好:「晉國」終於木有了!楚王做了幾百年的夢居然實現了!雖然合縱看起來玩不了了,但真的需要合縱嗎?五國伐齊時候楚國還需要和齊國合縱?齊庭生死還不是楚人說了算,這不是又到了這樣的風口?事實上之前合縱不給力,無非因為各國皆有自己的小算盤,現在各國沒了,秦國覺得可以放開手腳了,楚國未嘗不也是同樣的感覺。而秦國看起來的絕對強勢,實際上也導致當時的各種矛盾開始合併和簡化成了和秦國相關的矛盾。這樣的情況下,秦國如果在楚國翻車一次可能還沒啥,再翻一次秦國內部可能自己就爆了。

昌平君在秦國位極人臣,為何反了?

1.秦王不信任他了/他在秦國待著尷尬

2.他覺得他能當楚王(事實上他後來還真當楚王了,雖然估計沒享受到啥)

3.他覺得楚國也有不小的機會一統諸國,到時候楚國國君可能需要他這樣的人才統治遙遠的龐大新進疆土,而他深為了解的秦王則無比此打算。

更多說一些

小時候看柏楊的書,柏楊在幾本書里換著法的吐槽,大意是:田建你個大傻x,你的下屬也是傻x,各國尚在的時候你都不能指揮各國,各國都被秦吞了,你想著扶持各國的逃亡者在各國組織200萬軍隊?這些逃到你們齊國的人在他們國家尚在的時候都不是秦國的對手,你在想啥呢?

但實際上呢?各國尚在的時候,有田建啥事?正因為秦王滅了各國,田建的地位才忽然凸現了。你可以說孤零零的齊庭很尷尬,也可以說齊庭忽然就有了前所未有的特殊地位。所謂齊國能發動200萬軍隊,這可能就是個宣傳廣告,但齊國這時候確實能做到以前的齊國所不能做的事了。所以哪怕齊庭再怎麼侍秦謹,也不能留了。

所以,一個道理,秦國在楚國再這麼翻盤,那是整個秦國都要翻盤的事了。


實話實說還是楚國更強。

論人口,面積,軍事力量,楚國都更強。而趙國是戰國結束期第二個被銷號的玩家,而楚國則在統一期進行了最頑強的抵抗。

前258年,久圍的邯鄲得到了平原君和毛遂說服楚王,楚軍已在路上的喜訊。

五十年後,被大秦刑徒軍和長城軍圍成鐵桶的捕鼠機巨鹿城,又一次收到楚將項羽殺死卿子冠軍,要來援救他們的消息。


我個人認為,從綜合國力上來說,應該是楚國更強;但是從君主權力上來講,應該是趙王的權力更大,從軍隊的戰鬥力來說,應該是趙國要強上一點。

在進入戰國時代之後,各國都開始了一系列的變法,試圖加強集權,適應兼并戰爭的需要。

其中楚國是任用吳起展開變法;趙國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楚國的改革中心,我個人以為是在於理順楚國封君與楚王之間的關係,因為楚國封君太多,不太利於中央集權,甚至他們對於中央也可能會是陽奉陰違。吳起重點就是打擊了這種行為,強化中央的權威,一定時間內強化了國力,但最後還是失敗。

趙武靈王的改革則著重在軍事力量上,通過胡服騎射,引入新的戰爭模式,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趙國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其他方面,趙國有較大的不足(例如後勤、地理位置),但是通過軍事力量的強大,都能夠掩蓋掉這些不足。直到最後,長平一戰因為綜合國力的關係,趙國被秦國打敗。

楚國面積廣大,但是封君太多,一定程度上讓楚國看起來更像一個臃腫的大胖子,底子雖然很厚,但是一身的肥肉更多,肌肉比較少。在上下利益一致的時候,能夠迸發出很強大的戰鬥力,在上下不一致的時候,麻煩也越多。

趙國相對而言,君主的權力要更強、更加集中一點;這個也就導致一旦君主決策出了問題,可能就會玩完。

用培根的話來說,楚國就更像法國,國內一個個封建領主割據一方,想要擊敗國王很容易,但是想要征服這個國家很困難;趙國更像奧斯曼,戰鬥力強大,但是一旦首都被攻破基本上就完了。

在戰國中後期,基本上也就只有齊國、燕國、楚國被攻破首都,唯有楚國是能夠依靠自己抗下傷害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