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往北,到江蘇北面大家會喫辣椒,往西,在安徽大家也喫辣椒,往南,到浙南一帶大家也喫辣椒,為什麼江南一帶(比如蘇州、無錫、常州、湖州等地)的人不喫辣椒呢?


實際全國的沿海地區傳統上都不喫辣椒,不只是江南地區,這是有深切的原因的。

但凡喫辣的地區一開始的原因都是為了彌補食鹽不足,食物的寡淡。結果喫著喫上癮,喫出風格喫出文化!

可辣椒也挺好喫的,沿海地區幹嘛一點不喫啊,原因就是口重喫不了。以前沒有冰箱,家裡的菜為了多放一會兒都做得偏鹹;以前的蔬菜都是自己種的當季菜,為了調劑不產菜的時節就做很多鹹菜;沿海的大量海產沒有冰箱,賣到老百姓手裡的都是各種鹹魚幹,這還是肉食的主要部分。在這麼重口的環境下,對辣椒沒有任何興趣。

現在沿海地區喫鹹魚少了,各種醃製品也越來越少,很多地區口味開始辣化。。。


因為江南地區自古富裕,居民大多從事手工業,富裕農民和地主都習慣喫甜食養生。北方和西北嗜鹹酸辣主要是因為在自古就比較貧窮,居民多從事無腦的體力活動,鹹辣酸比較下飯,深受體力勞動者歡迎,同時也能補充因為出汗流失的鹽分。


因為靠海,不缺鹽


因為物資充裕

辣椒最大的優點是能以添加劑(醬料)的方式提供豐富的味道,千萬不要小看這點,因為即使以現在的飲食條件,真正能提供一種不依賴鹹味的添加劑是非常難得的,我自己總結一下,不過是糖、醋、豆製品調料(如腐乳)、海鮮調料(如蝦醬)、果汁(如檸檬)、香辛料(如咖喱)等寥寥數類而已。而它們其實都帶有一定地域特性,不是哪兒能產的,比如安徽地區,能產的不過是醋、豆兩樣而已

套用到江南地區,本身經濟發達物資豐裕,再加上運輸發達,能溝通南北(京杭運河)內外(長江與外洋),所以只要中國有的調料,江南地帶就能嘗到


因為喫辣椒的地方一般濕氣重,山多,像四川湖南江西,都是山區,而且辣椒這種東西在古代就是沒東西喫的代餐品,江南以前很闊綽,要魚有魚,要糖有糖,要米有米,幹嘛喫辣椒


江西:???

湖南:???

江南只有部分地區不怎麼喫辣吧,而且江西和湖南兩個地方喫辣在全國都挺強的,這兩個地方挺江南了吧哈哈哈哈哈

先問是不是 再問為什麼 何況江南其他地方也多多少少喫辣呀


比較公認的中國最早關於辣椒的記載是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箋》(1591年),曰:「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的描述。據此記載,通常認為,辣椒即是明朝末年傳入中國。

辣椒傳入中國有兩條路徑,一是聲名遠揚的絲綢之路,從西亞進入新疆、甘肅、陝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一是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在南方的雲南、廣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後逐漸向全國擴張。

常喫辣椒確實會「上癮」,所以辣椒很快成為了大部分中國人餐桌上的菜餚。但太辣的飲食畢竟搬不上檯面,很難想像國家領導人參加國宴時喫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場景。所以國宴上的川菜也改良了沒那麼辣。

因此,個人猜測,明清時期江南重詩書禮儀,太辣的飲食或許被認為是不得體的食物,沒有廣為推廣。

但江南一帶並非不喫辣,也有辣醬、辣椒作為輔助調味,只是沒有很辣罷了。

另外,在中國普遍都是西部地區更愛喫辣,東部沿海地區不太喫辣。可能和食材有一定關係,喫海鮮多的地方普遍口味清淡,包括山東沿海、江浙一帶、福建廣東等,可能太辣會掩蓋海鮮的鮮味。


江西,湖南,福建北部地區的人愛喫辣,那麼這些地方難道不是江南嗎?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寧波人表示,在甬城最火的夜宵,不是燒烤,小龍蝦,而是泡椒牛蛙……

人均一盤起點~

我在天津找到的泡椒牛蛙專門店,老闆還一定要強調,這是從寧波學來的!

在寧波街頭你隨便轉都能遇到好幾家泡椒牛蛙店,高朋滿座,等位半天……連最保守最正宗的寧波海鮮館子都一定要給這道菜留個位置

成功,再回首,田波……這些開遍寧波的泡椒牛蛙店寧波人個個如數家珍


我喫起辣來我自己都怕
小時候根本不喫辣,但現在川菜館多了,也喫了。
誰告訴你的。 浙江喫辣椒的地方很多。
怎麼會說不喫辣椒呢?我是常州的,但是我就喫辣,但是不是隻要是菜就要放辣椒那種,而是放很多辣椒的菜我一樣喫。
想說………扯淡!
不喫辣???不存在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