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翁昕大大live講座中的話題,歡迎大家來討論。大家也可以討論一下什麼樣的藝術品比較不適宜在屏幕上欣賞。


我覺得比較大幅的、信息含量比較大的畫作比較適宜,例如《清明上河圖》、《洛神賦圖》等中國長卷畫。
在大屏幕上,壁畫很適合吧,很多壁畫因為大才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雕刻類作品若是做成3D圖像的app,對於那些不能親赴現場欣賞的人來說應該是很棒的。例如App Store里就有一款《大衛》(米開朗基羅)的App此外我覺得一些畫幅包含了大量細節和人物故事的畫也適合在電子屏幕上看,可以進行細節的縮放或者是對局部的欣賞。例如《最後的晚餐》,博施的《地上樂園》,《清明上河圖》等。

粗略要求的話,除了裝置、行為、雕塑這類立體作品之外,幾乎一切平面藝術都可以在屏幕上欣賞。

精細要求的話,除了數字創作藝術之外其餘任何平面作品(比如油畫、版畫)在屏幕上觀賞都會打折扣。

所以嚴肅來說,適合屏幕欣賞的,只有影像和數字平面作品、也就是一切在屏幕上創作的作品,才最適合在屏幕上欣賞。


演唱會呀 屏幕上的表演者加上舞美簡直美翻啊 哈哈 關鍵是,不是內場前排,你根本看不清楚誰是誰呀
大幅作品+1.另外個人推薦有氣魄的風景畫,清晰壯觀的.另外欣賞者的審美也是重要的標準.個人見解,希望能幫到你~
感覺可以找一些原本就較大體積的雕塑,或者大幅的繪畫,可以全部展示而且內容豐富,長時間觀賞比較不錯。對比或者是文章演示就選一些代表作有特點的。

具體推薦感覺《夜巡》很棒

圖源網路個人意見,多多指教
茶與壺啊


平時沒有什麼時間,所以也沒聽過什麼翁昕大大live講座, 個人認為七大藝術形式—— 文學、戲劇、舞蹈、音樂、美術、建築、電影中適合用屏幕欣賞的只有文學和電影。

如果題主非要說藝術品而不是藝術的話,按照藝術品的分類——書畫、雕塑、紡織品、書籍、服飾、傢具、工藝品這麼劃分的話基本上也幾乎全部不適合在屏幕上欣賞。

究其原因特別的簡單

其一、人眼和機械眼有著天壤之別。

舉兩個例子

1、無論相機發展到什麼樣的高度,都是無法取代人眼的,這是眾所周知的。

2、著名的某寶為什麼會有賣家秀和買家秀的區別?

其二、作為藝術品,欣賞時候要講究「氛圍」

以繪畫作品為例

剛剛在公眾號上更新了一篇關於大衛的《拿破崙加冕》的文章。

單看這幅畫不覺得有什麼,但是我要告訴你這幅畫高6.2米長9.8米,面積幾乎達到60平方米,而右下角的一個人就有2米高,你又是什麼感覺?

同樣著名的達芬奇的《蒙娜麗莎》

當你得知她只有這麼點的時候,你才會真正的從一張肖像畫的角度去了解她究竟有多麼的偉大。

隔著一個電腦屏幕我想你是永遠無法直到這些藝術品的「氛圍」的

其三、欣賞藝術品的時候要看「細節」

除了上面說的「氛圍」以外,細節還有全方位的欣賞也是欣賞一件藝術品必要的方式。

圖片不是原作,但我用來舉個栗子。

比如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我相信即使我不去找圖你也能知道他長什麼樣子,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大衛的後背是什麼樣子的。有人說我幹嘛要知道她後面長什麼樣子?我就呵呵……《大衛》出名是憑藉著完美的身材還有米開朗基羅對肌肉無線的崇拜,難道漂亮的臀肌和背肌不應該看看么?

但是網上關於大衛背面的圖很少。

還有一些雕刻、還有工藝品。這裡我不展開說了,但是要明白的是工藝品之所以叫工藝品不是為了讓我們去看她長成什麼樣子的,而是讓我們去深入的觀察她每一個地方的工藝的。

其四、再有想到的我再補充

不過我想說的是,我不反感用屏幕上欣賞藝術品的這種形式,而且我也由衷的認為像故宮博物院這種將藝術品製成app形式的做法非常棒。因為真的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去面對面的欣賞一件藝術品的,但使用屏幕欣賞藝術品這件事的的確確能讓更多的人了解藝術、提高審美。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屏幕這項技術我也不可能連盧浮宮都沒去過就能在公眾號里跟大家噴《加冕》這幅畫。

總之,我希望屏幕欣賞能讓人做到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更希望大家能夠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真真正正的去走到藝術品的面前去欣賞他的真諦

最後照例放個二維碼

http://weixin.qq.com/r/Zjizq5fE58qYrdPI9210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