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圈,首先我們可以稱它為「習慣圈」,比如你習慣下班回到家後就窩在沙發里玩手機,不習慣下班回家後去多看點書、學習點新知識。其次,我們也可以把舒適圈稱其為「喜好圈」,比如喜歡吃肉,不喜歡吃蔬菜;喜歡閑著,不喜歡運動等。其三,我們還可以把舒適圈稱為「能力圈」,比如你現有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說話能力、思維能力等等。

對於「不好的」習慣圈和喜好圈,我們要做的是「跨出」;對於能力圈,我們要做的是「擴大」。

為什麼要跨出或者擴大舒適圈呢?

1、因為習慣有好習慣和壞習慣之分,喜好也有好壞之分。對於好的習慣和習慣,我們保持就好;但對於壞的習慣和喜好,則需要我們去調整和改善,因為它們會限制和阻礙你。從短期來看,待在舒適圈內確實讓你感到很輕鬆、很舒服,但當你在這個「不好的舒適圈」里待久了以後,你會發現你「最終」渴望的事物基本都在舒適圈外,比如你渴望找到更好的工作,渴望賺更多的錢,渴望有一個好的身材、一個健康的身體......

2、而能力也有高低強弱之分,要想讓自己更加出眾、在職場中更有競爭力,就需要不斷擴大自己的能力圈,打磨核心能力,這樣才能讓自己越來越舒適。

如何才能跨出舒適圈,擴大能力圈,駕馭不適圈?

一、如何跨出舒適圈(培養好習慣/喜好,戒掉壞習慣/喜好)?

第一步:提示,讓習慣顯而易見。

首先,寫下自己現有的習慣,並思考這個習慣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加深對習慣的了解;

然後,制定執行意圖(如果發生情況A,我就採取行動B);

其三,改變環境提示(突出習慣對應的環境提示,來培養好習慣;消除環境中的提示,來戒除壞習慣)。

第二步:渴求,讓習慣有吸引力。

首先,可以綁定喜好,把需要做的事和喜歡做的事聯繫起來(比如規定自己只有看完一定量的書之後才可以玩遊戲);

其次,可以加入特定的群體,接受群體的熏陶、刺激來改變行為;

其三,改變思維模式,想培養好習慣,就要多關注它的益處,想戒除壞習慣,就要多關注它的壞處,以及尋找替代行為。

第三步:反應,讓習慣簡便易行。

首先,削弱習慣的阻力,既可以通過優化環境來降低行動的阻力,也可以提前做好準備,減少行動前的準備步驟(阻力);

其次,可以採用兩分鐘規則(一開始培養新習慣,它所用的時間應該不超過兩分鐘),類似於微習慣策略;

其三,建立承諾機制(你一旦做出某種承諾、選擇,它就能在接下來的某個時間範圍內影響並改變你的行為,強制你行動和改變)。

第四步:獎勵,讓習慣令人愉悅。

首先,我們的大腦非常重視及時的獎勵,所以要讓好習慣帶來的好處更醒目;同時還可以提高額外的獎勵,比如每讀完一本書之後,就獎勵自己看一部想看的電影、吃一頓大餐。

其次,要追蹤習慣,也就是記錄下自己的習慣軌跡。追蹤習慣既可以把追蹤這種行動本身變成了即時獎勵,看著記錄,就能讓自己覺得在不斷成為更優秀的人,當下就會覺得很滿足,從而把習慣堅持下去;又可以提醒我們不要半途而廢,已經堅持了這麼久,放棄就太可惜了。

詳細內容可看下面這篇文章:4個步驟11個方法,幫你快速養成好習慣、戒掉壞習慣!

二、如何擴大能力圈?

我們前面說了,舒適圈可以是我們現有的一些能力和優勢,對此,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跨出這個舒適圈,而是擴大或者說提升這個舒適圈。

首先,認識自己。

分析、列舉出自己「現有」的一些知識、技能、才能,從這些能力中,找出自己的「優勢能力」和「欠缺能力」。

要想徹底的認識自己顯然很難,但我們可以先找一個突破口,比如以現在的工作(也可以是未來期望的工作)為突破口。要做好XX這個工作,需要用到哪些技能和能力?然後再對比自己分析一下,就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哪些能力比較強、哪些能力還不足。

其次,明確目標,找到方向。

根據自己的優勢能力和欠缺能力,列出哪些能力是自己必須「長期培養」的核心能力,哪些能力需要提升到平均水平(或平均水平之上)。

通過上一步的分析,我們知道了對於xx這個工作,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接下來就可以有針對性的明確自己要努力提升的目標和方向了。不同的職業和職業追求,需要長期培養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比如對於目前的我來說,必須長期培養的核心能力包括:領導、管理的能力,閱讀和寫作能力。如果你是一個銷售員、業務員,那麼溝通能力、銷售能力就必須是你目前必須長期培養的能力;如果你期待自己升職加薪,那麼除了銷售能力,你可能還需要把領導帶人、為人處世等方面的能力,也提升到你團隊中的平均水平之上,這樣你的機會才會更大。

只有在相應的領域中擁有了優勢競爭力,你才能在這個領域中感到真正的「舒適」。

其三,細化目標,付諸於行動。

有了明確的目標、方向之後,是不是就可以開始行動了?答案是:不完全是。

因為有些目標只是一個概念,我們很難具體的去行動落實。比如閱讀能力,我們都知道它大概是個什麼東西,但如何才能提高很多人可能就有些模糊。再比如溝通能力,怎麼鍛煉也是一個問題。

拿提高閱讀能力來說,我把閱讀能力細分成:「眼、腦結合,快速識別信息、快速看的能力」和「閱讀過程中、閱讀後如何梳理和處理重要信息的能力」。對於眼腦結合快速看書的能力,就可以通過訓練「精英特速讀記憶軟體」來掌握或提高;對於梳理和處理書中重要知識的能力,就可以通過思維導圖、RIA便簽讀書法、九宮格筆記法等一些方法來鍛煉提高。

思維導圖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思維導圖記憶法,如何用思維導圖整理並記住一本書?

RIA便簽讀書、九宮格筆記等一些方法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洋蔥閱讀法!

簡單來說就是,在行動之前要先讓自己知道該怎麼去行動。

還需要注意的是,能力圈的擴大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做到的,這是一個逐漸改變的過程,切不要想著一蹴而就,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三、如何駕馭不適圈?

無論是跨出舒適圈,還是擴大能力圈,都會出現一些壓力和挑戰,讓自己感到不舒服、不適應,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1、找出令你「不適」的原因,用成長型的思維勇敢的去面對

比如下面這幾個常見原因:

①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害怕事情不如預期

事實上,永遠不可能準備好的。無論是什麼事情,都很難一次性做到盡善盡美的,大多時候都只能是通過一次一次的試錯、一次次的調整,才能讓事情趨近於完美。也正是在這樣的試錯、調整中,我們最終才能獲得進步和成長。就像給老闆的方案,不管你如何做,老闆多多少少總能找到一些瑕疵,但也正是因為老闆提出的這些瑕疵,才能讓你下次做的更好。

所以,把每一次的挫折和失敗當成是自己的成長契機吧!

②擔心自己做不好,給自己設限

面對改變,很多人會覺得為時已晚。比如很多人覺得計算機編程很酷、想學習,但擔心自己年紀大了學不會;或者閱讀能力差,想學習一下精英特快速閱讀,掌握快速閱讀的能力,但又擔心自己學不會或者沒時間學等等。

在學習任何一項技術或能力的時候,我們總會有這樣和那樣的擔心,從而給自己「設限」,阻礙了自己開始和前進的步伐。但殊不知,現在的你是由過去的你塑造的,而未來的你則要靠現在的你來塑造。過去的你已經無法改變,但未來的你,你是完全有機會去改變的。所以不要給自己設限,找理由(借口)了!

③做的事情不是自己擅長的事

所有的事情,一開始都不可能是擅長的。所謂擅長,只是因為你做的多了,掌握了規律、技巧等,熟練了而已。比如寫作這件事,一開始寫不出東西啦,但隨著不斷地閱讀積累、不斷地動筆寫、不斷的修改,我寫的越來越順,隨便給我一個主題,多多少少我都能寫出一點東西啦。再比如上台講演這件事,一開始特別緊張、講話磕磕巴巴,整個過程還會微微顫抖,但隨著不斷的上枱曆練、給學生講課,在這件事上我做的越來越好。

其實所有事情都是這樣,沒有什麼事情是你一開始做就能擅長的,都是從不擅長變得擅長的,所以儘力去做就好了,慢慢的你就會越來越擅長。

其實總的來講,就是要學會用成長型的思維看待和處理問題:不因阻礙而退縮,懂得調整成「挑戰心態」,努力找出解決方法,學會適應不適感。

2、找到「努力的正確方法」

努力是講究方法的,所謂正確的努力,就是:懂得「刻意練習」,懂得有效管理「倦怠感」,懂得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同時也懂得增強自己的「意志力」。

詳細內容可以查看這篇文章: 如何才能讓自己努力起來,並堅持下去?

--------------------------------

文/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 G先生


舒適圈——能讓自己感覺到安穩放鬆的圈子範圍。

走出舒適圈意味著未知和變數。但走出舒適圈分為主動和被動,主動的比如主動辭職,被動的比如國企改革。

不過就個人看來,相對柔和的走出舒適圈,就是不斷地學習,比如在校期間的考研讀博和主動投檔聯繫待遇好的公司單位;在單位就是考證評職稱主動學習新的工藝技術。

正所謂「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採取上面做法的人,不論是是日後辭職跳槽亦或者是碰到像以前的國企改革,他們都是相對能找到更好的下家和適應新環境的人。


所謂「舒適圈」,有幾個核心要點:習慣、容易、擅長。

但走出舒適圈並不意味著是給自己找「不舒適」,而是要去開拓新的舒適區,比如通過鍛煉讓自己每天都精神飽滿等。


我年輕的時候特別激進,不管做什麼事情,我都想馬上就做好,結果可想而知。年齡稍微大點,又陷入了另一個極端,總想做自己覺得舒適的事,跟自己妥協,說服自己不要太衝動,做事越來越依賴以往的經驗,越來越消極,偶爾還把這種狀態當作成熟。


一年過完,除了正常上班,好像沒做過幾件讓自己感覺「今年沒白過」的事,因為做過的事,都堅持不了太久,後來想做事情的時候,心裡想索性算了,不要太為難自己,反正也為難不出來什麼。


不過有幾件事,我卻堅持了下來,天天做也就沒什麼特別的感覺,竟然成了習慣,哪天沒做心理狀態就很不正常。比如我堅持每天看二十分鐘的紀錄片,每天總看兩頁書,每天溜達半小時,每天寫幾百字等。


我的這些習慣都產生了巨大的收益,遠遠超過了我年輕時候那些激進的舉動。所以我忍不住反思,為什麼這些事情我能堅持下來,其他的事卻堅持不下來?我想了很久,慢慢發現了,其實關鍵我做的這些事情都在舒適區。


以前我總想擺脫舒適區,去挑戰自我,後來發現越挑戰越證明自己沒能力,除了那種工作上迫不得已要做的事,其他自我挑戰基本都以可恥的失敗終結,尤其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基本都不了了之了,反倒是一些挑戰性不強的事情,我竟然堅持到了現在。


這讓我陷入反思,覺得人生真的很糾結,同時我也忍不住思考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樣的堅持才算是堅持。如果做一件事只能堅持一星期,做的這事再轟轟烈烈,也沒什麼可炫耀的。


反過來,一件很無足輕重的事,一個人堅持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產生的就是翻天覆地的效果。如果你下定決心做什麼事,而且這事全憑你個人的耐心和剋制去做,建議把每天的目標定低,以至於你甚至不需要毅力去做。


很多人都知道波比運動,每天做這種運動有助於提升心肺能力,鍛煉腿部胳膊腹部肌肉,有助於緩解頸椎病和改善膝蓋狀態等,簡直無往不利。我看了 B 站的一個視頻,裡面介紹一個男生通過每天十分鐘這種運動,竟然達成了快速減肥的效果。該視頻說每天只需要鍛煉四分鐘,八組,每組八個,總共六十四個。我一看覺得波比運動真的蠻好,應該能夠輕鬆愉快地完成。之後我第一次就做了六十四個,結果非常累。


後來我下定決心要堅持做這件事的時候,就留了個心眼。我想如果太難太吃力,大腦會不會拒絕執行呢?所以決心每天只做十個,後來又覺得壓力太大,和自己妥協下吧。我改成了每天五個,沒想到真堅持下來了。現在我可以一口氣做兩百個,體質也有了質的變化。當然了,我的目標還是每天五個,細水長流。如果當天狀態非常差,就隨便做五個,如果狀態好就多做幾組,如果狀態非常好,就做兩百個。

我還發現,有的時候,我偶爾狀態特別不好,根本不想鍛煉,但是當我狀態不好的時候,一旦開始練五個波比跳之後,狀態就會調整得還不錯,接著一口氣做幾十個波比跳後發現狀態竟然好起來了。原來我們根本不了解自己這副軀殼。


這件事儘管微不足道,但是我受到了一點啟發,就是不要太跟自己過不去。如果你做的某件事是短期的,那你可以隨機處置。如果你做的事情是長期的,那麼你定目標的時候一定不要偏離舒適區太遠,否則結果大概率是自取其辱的。


如果你不想或者不情願做什麼事,總是給自己找理由,會讓你自己非常為難,你很可能會坐在那裡一邊玩手機一邊糾結,一直玩到太晚或者要去干別的什麼事,就可以心滿意足地不去做了。


如果一件事,哪怕堅持了很多天,但是中間如果連續斷開三天,可能這一輪的嘗試也就到此為止了。對於培養的長期習慣來說,應該聚焦的是「每天都能順利去做」,而不是做多少,不要斷開,長期就能達到極高的高度。


我們應該都有這種體會,有些事情實在是不想做,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向上生長

九邊

聯合讀創出版社

¥28.99 會員免費


作為一個大二的學生,寫在開頭。一是證明水平有限,觀點難免有不同於諸位大神的地方,還請列位嘴下留情。當然以求同存異為目的的正常的交流肯定是歡迎的。二是證明自己所說的都是自己的生活,若有雷同,都是抄襲的生活,還請原諒則個。

所謂舒適圈,真的不想給它下定義。這個詞已經被搞得過於大眾了。甚至已經被泛化得不可收拾。我只想說,走不走出舒適圈,真的沒有那麼急迫。

拿我自己來說,成績平平,仰仗初高中時家父家母管教嚴格,加上不算愚鈍,勉強考上一所還算可以的學校。活了18年沒接觸過電子遊戲和手機的我上了大學徹底放飛自我,每天打遊戲逃課,期末熬夜一周勉強保證不掛科。活成了現在人用來吐槽大學生不知上進的標準樣本。在這段時間我也迷茫的很,心裡知道這樣子不行可是就是走不出所謂的「舒適圈」。所謂的,「舒適圈」。直到我遇到了我們學校的一個學長,保研上了清華。按某乎人均水平來看也就差強人意hh,但在我眼裡可真的很高了。(對沒錯這說明了我在上的垃圾學校不是清華hhh)。然後就是很狗血的劇情,關於人生關於努力一頓徹夜長談然後一把鼻涕一把淚感嘆自己人生都白費從此發糞塗牆走上人生巔峰。。。。害,可惜,讓你們失望了,真的不是。我們的確進行了感天動地的長談,我也的確明白了一些事情,但是我的確沒有走上人生巔峰。相反,我心安理得的打起了遊戲。成績依舊是個混子。

看到這裡,想知道我想表達什麼的肯定不佔少數。我想說的是,別急著走出舒適圈,先想想自己在幹嘛,要去哪。舉個很杠精的例子。A喜歡學習,沉迷學習無法自拔(這種人真的有,雖然我也希望沒有),走出舒適圈對A來說意味著什麼。好一點的理解是不要沉迷學習,做點別的事,壞一點的理解,如果學習是我們唯一要做的。。emm別這麼絕對,學習是我們最應該做的,那對A來說走出這裡又意味著什麼?

以下內容消極的很,建議有一定的思考和取捨能力再來看。。。我真的不是有意教別人不學好。

我們的大學生活,我們所學習的專業,囿於我們的成績,大抵會存在不如意。當然如意的也就代表這種人一直很優秀,完全沒必要上某乎看這種懷疑人生的問題的解答。對自己的專業不滿意,這還算好的,最起碼知道了自己的專業和自己喜歡的,想要的不一樣,也就是說,還算了解自己的專業並且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更多的,應該是既來之,則學之。我也不知道到這個專業能幹嗎,總之先學著。也許我對在看大家的情況判斷不夠準確,但反正我是這樣的。(所以還是那句話,如果我說的和你希望聽的不一樣,對不起我錯了。不同意見倒是歡迎交流,不以溝通為目的的交流還是不要了吧。)

所以,我們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並不了解,思考將來能做什麼也就意義不大。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呆在舒適圈,可以說是人的一種自我判斷或者別的什麼。我並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也看不到自己能幹嗎。呆在舒適圈,安逸,重要的是我們暫時性的迴避了這個問題,麻木了自己,不必去做自己都看不到前途的事情。基於此,呆在舒適圈某種程度上說,甚至還能算得上明智。當然,這並不值得提倡。不過至少說明了走出舒適圈並不是隨時都可以。如果你走了出去又不知道自己會去哪裡,只是按照別人希望你走的路走,按照別人覺得對的方式去做。不能說不對,並且這樣做也不乏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的人。當然這樣做最終失敗的反面教材也有很多。不過說到底,不管結果如何,多少有些可悲。就像父母總是希望我們少走彎路,但是能聽的人總歸是少數。如果一切都能不犯錯誤就順利,當然是好的。但是如果這樣,人類的智慧就是疊加態了,每一個前輩留下來的經驗都可以毫無損耗的傳給下一代,我們的時間可以試錯的道路上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看上去很美好啊。我們就跟一個人一樣,為了共同的事業而奮鬥。但話說回來,真的會這樣嗎?是我們可以毫無保留的相信別人的教訓並且刻骨銘心的牢記一如自己經歷過,還是我們願意成為這個大的整體「人」的一部分而存在?

這就很有意思了。我們的確是這樣希望的,也的確喊出過類似的為了同一事業奮鬥的口號。但直到現在地球上還是有不同的國家,勢力,還是有戰爭。或許在很多方面,比如科研,我們也的確做到了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但經驗錯誤的利用率遠沒有那麼高,動機也並沒有「為全人類的科學事業獻身」這麼崇高。更矛盾的是,我們有些時候真的知道自己是錯的,但種種原因,最後我們還是走向了自己所堅持的道路。難聽點說,就是犯賤。再比如,我們有時真的希望自己可以成為某個集體的棟樑,發光發熱,卻又不甘心自己只作為集體的一部分這樣一個身份被認知。我們在各種情況下都會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斷。拋開對錯與否,這至少說明我們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思考和意願支配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行動,自己的生活的。而不是僅僅成為別人用來實現「好」的範本。我們可以憑藉別人的經驗,是因為我們在「自主地「決定,至少,如果不提缸中之腦,是這樣。或者說,我們」認為「我們在自主地決定。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個人在你的面前,給你寫了一份十分詳細的人生軌跡,從大事到小事應有盡有,詳細的令人恐懼,並聲稱你必須這樣做,可能劇本的最後你的結局是好的,那你是會願意接受,樂得不必自己思考的清閑,還是會抗拒?

所以,我們既然有著這樣的秉性,也就不奇怪,為什麼我們有時會想嘗試做一些家長已經告訴你錯誤的事情。也就不再那麼難以理解我為什麼不希望在弄懂自己要去哪裡之前就聽別人的走出舒適圈。回到我的經歷。我的確心安理得打著遊戲,同時也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我打遊戲一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畢竟十八年都沒接觸過真的很難以抵抗。另一方面,我至少清楚自己所學的東西我並不會喜歡,也不打算就這樣勉強自己去跳出舒適圈,強迫自己去學那些東西。沒有興趣的導向,我覺得自己就是學了也只是多了一個普通的畢業生,在社會基數最大的底層苟活。興趣的力量真的很強,所以當務之急不是去學那些我不願意接受的東西,而是找到 自己想做的,並且可以成為安身立命之本的事情。當然,我並沒有每天24h打遊戲無所事事,因為我的舒適圈並不只有遊戲,要真正去思考,去挖掘你的舒適圈的全部。打遊戲只是為了檢驗自己是不是足夠熱愛這個。如果你有一天打累了,打到無聊了,打到想吐了,開始懷疑人生,那個時候你可能會想,啊,如果「我能做XXX多好啊」,那就說明了你不夠熱愛打遊戲,去試試XXX吧。說不定那個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呢。至於發掘的前提有兩點。一是要切合實際。因為大部分人都喜歡打遊戲,真正靠這個賺錢的卻遠沒有你想的那麼多,而且如果你只是什麼遊戲都淺嘗輒止的話,我不認為那是熱愛打遊戲,可能你只是熱愛無所事事,無所事事發掘一下能成為什麼呢?我不知道。不過你也並不比你認為的更加熱愛無所事事,至少我相信人總是有那麼一點有可能有用的興趣的。由於天才是少數,大部分人在某些方面都跟別人相差不多,真正的熱愛是能幫助你在這些人中脫穎而出的。可能有人覺得我偷換概念,舒適圈和熱愛能畫上等號嗎?應該不能。非要說的話,至少舒適圈中的某一個事物應該是你熱愛的。如果沒有,人沒有熱愛的事物正常嗎?大概不,所以說明你的舒適圈發掘的不夠徹底。二是要真正的去發掘自己的興趣,你當然喜歡打遊戲,但是我卻不相信你說的「我只喜歡打遊戲」如果舒適圈這麼貧瘠,那一切我所說的都是放p。不過如果你說的是真的,那麼你所有的熱愛都集中在打遊戲這件事上並且不會被別的事情干擾,那就去打遊戲吧,我覺得你可以,哪怕你沒有天資,但正常人還是大多數,天才畢竟少,只要你不是足夠沒有天資,按照你所說的那個熱愛程度,成為遊戲主播還是不成問題的。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那些自制力很強的人。剋制誘惑不如試試發掘誘惑,有了興趣加持你們不是會更逆天嗎。至於是否被別人接受,不太重要,勇敢點,不要被別人嚇到了。我記得我說過這段話最好有點思考能力再來看,所以你想去做的應該不會荒謬到可笑。事物在被發現或是被預測之前都不存在,在出現之前都不合理。大膽去發掘,去嘗試便是。把人生比作柱狀圖,總精力算作各柱形的總面積,縱軸是投入的精力,橫軸是不同的事物。你熱愛的事物如果有很多,說明你對他們了解不夠充分 。選出你最想填滿的,儘可能去把它塗的高一點。對於那些還是在乎別人看法的,沒錯,我們終究還是活在別人眼中,而別人都是通過最高的柱形高度去衡量你的成敗。對於那些不在乎別人看法的,高是因為熱愛。

回到我自己,我本沒資格口若懸河在這裡發表長篇大論的,畢竟我的人生尚未驗證,又如何給別人指路?看到這裡的,權作囈語吧。若能對你有所觸動,榮幸至極。若能成為你嘲笑的對象,也可用作飯後笑談,不算全無意義。再者,我還算堅強,可以當著我的面嘲笑我,(應該不至於想不開hhh)。不過機關槍或是噴子還勞駕盡量繞路吧。我真的不是有意招惹任何人,也沒有那個精力應付你們。只要你們開口,你們就贏了,好嗎。

一個活得稀碎的大二狗留。


我認為走出舒適圈是指不能滿足於當前現狀,朝著更好的未來、更優秀的自己做出的努力。

而不是強迫自己做一些無意義且痛苦的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