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會有一個舒適圈,這個圈裡的東西就是自己所熟悉的,舒適圈再往外擴展一些便是學習圈,再擴展一些就來到了恐慌圈。

我們有時候覺得焦慮,其實就是跳出了舒適圈,跳進了恐慌圈。

舒適圈的東西是我們所熟悉熟練的東西,學習圈的東西是我們可以習得的技能或者短時間可以通過努力突破的東西,恐慌圈可能是我們學不會的技能或者短時間內無法到達的地方。

比如我們看到「畢業5年,年薪百萬,我是如何做到的?」 「同齡人已經月薪5萬了,你還掙扎在溫飽線」 「我如何靠寫作月入3萬的?」類似的文章就會覺得焦慮,因為覺知到差距,卻又感到短時間內無法突破內心又生氣又著急,但你不知道那個月入3萬的人已經寫了10年了,月薪5萬的人每天都在精進成長,年薪百萬的人找到了有風的地方。

主流社會文化節奏較快、較浮躁、較速成的今天,人很容易產生不突破自我就會被對方甩下的危機感,但這樣的危機感正在被商業利用,最討厭這樣的課程名稱「21天讓你掌握英語口語,28天讓你輕鬆學會寫作……」 28天只能來一次大姨媽,想掌握口語和寫作,No bloody way。

我們要的不是走出舒適圈,我們終生所求不就是摘到勝利的果實、喝到祝捷的美酒、過上自由的生活嗎?吃苦的目標不是為了吃更多的苦,受累的目標也不是為了受更多的累。

我們要做的是去擴展自己的舒適圈,當我們通過學習實踐、反思改進、提升進化,一點一點在自己的舒適圈上開疆擴土,慢慢的我們的舒適圈越來越大,越來越穩,越來越寬,我們的內核也將趨於自恰,能承載更多,能付出更多,能包容更多,也能得到更多。

舒適圈的擴展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它是一個持久而漫長的過程。

有個健身的朋友,他說自己每天都要跑5公里,為了督促自己砥礪奮進,特意建了一個健身打卡群,如果哪天沒有達成5公里,便在群里發1000元的紅包。但好幾次為了避免發紅包,他坐飛機的時候都在用手機左右擺臂,因為可以增加跑步里程。

有個愛讀書的朋友,她說自己每周要讀一本書,每天6點起床,每天都要分享讀書感受。過了不到一個月,每天6點起床的她工作效率更低了,更嗜睡了,也沒有每周讀完一本書。

有剛開始練習寫作的朋友,跟我們對賭說自己每天要寫2000字,如果輸了,就罰自己再也不寫作了。然後,她真的就再也不寫了。

遺憾的是,雖然每個人一天都有24小時,但每個人的充足休息時間卻完全不同,所以我們所擁有的有效時間也完全不同。

我有個同事每天只要睡夠4個小時就會精力充沛,而我每天需要睡足8個小時才能保證第二天活力滿滿。

所以不切實際的盲目求量之後,很多人的計劃都夭折了。

不得不承認,上班族每天堅持投入2-3個小時做一件事情並沒有那麼容易。可能要出差、要應酬、要加班,這些突如其來的計劃外事件都會對我們的計劃踐行形成干擾,而一旦我們不能如期完成計劃,一旦計劃中途停止,就很可能會導致計劃流產。

有些事情,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尤其是像健身、讀書、寫作這種事情尤其如此。

在這些事情上,我們要做的不是為自己制定一個計劃,而是培養一個習慣。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曾經也對自己說,要每天寫一篇文章,每周讀一本書,每周跑兩次5公里,但這些計劃都泡湯了。

現在我對自己的規劃是,每天記錄生活,每晚睡前能讀讀書……然後我發現一旦我養成這樣的習慣,習慣就會幫助我決定做什麼,而且不覺疲倦,因為習慣一旦養成根本無需堅持啊。

我對那些說「每天堅持要做什麼」這樣的表達天生存在抵抗心裡,我覺得「堅持」這兩個字,一說出來就覺得好難啊,而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培養習慣就好啦。


走出舒適區現在已經成了一個雞湯,是對是錯呢?或者說,有更好的選擇呢?

但凡看過《人類簡史》的人都知道,人類文化的進步,就是來源於對舒適不停的追求,對居住的舒適要求誕生了房屋,對飲食的舒適要求發明了廚具,為能舒適更方便的獵取獵物發明了武器。

人性的根本需求就是追求舒適,舒適的生活,舒適的工作。強求走出舒適區,豈不是反人性?再且如果有人覺得奮鬥才是舒適的,那是不是要他放棄奮鬥呢?

那更準確的說法是什麼呢?

擴大舒適區。在現有的舒適環境中,不斷加強增高增寬,更好的房子,更好的環境,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照顧家人,努力追求讓自己更舒適的一切,不論是心理或物質,這才真正的符合人性。

無論選擇走出舒適區還是擴大舒適區,其實本質上都是在自我突破。但是,後者的選擇方式比前者更有安全感,也更人性化。


謝邀。

個人覺得是可以的。

每個選擇其實從本質上講並無對錯!但懇請題主注意一點,自顧自的走,無須左顧右盼!

摘取玫瑰,意味著可能無法看到勝利的曙光;

選擇平坦的康庄大道以避免泥濘,但永遠無法立足於雲頂之巔;

當選擇一個機會,你必須要明白這其中自己會得到些什麼,又不得不為此放棄些什麼!

以我這對周遭片面的觀念,世界上的喜怒都可以理解為均等的,只是時序不同罷了!

如今吃苦 未來的甜會感覺更甜

肆意瀟洒 之後遇到一點苦澀便難以忍下咽

大路朝天,

各走一邊。

只有真正理解過每個人的活法,

方可心無煩惱,

不羨鴛鴦不羨仙!


不能的


不該,因為多挑戰一下自己才會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潛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