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一個巴掌拍不響


因為好用。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從邏輯出發來對一件事發表評論的。

一些人,他們不需要邏輯。這些說辭只是一塊跳板,幫助他完成一次完整的攻擊。比如有些人骨子裡就認為校園欺凌只是小孩的爭執和矛盾,所以他們會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你自己肯定也有問題」;

一些人,他們認為這就是邏輯。但他們不明白這些俗語或格言需要使用在特定的場合——但他們將之當作百試百靈的真理。所以無論什麼時候,只要一個人可憐,他們一定要跳出來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並且為自己的博學多識沾沾自喜。

既然題主意識到了這些話的邏輯並不總是成立的,那麼平日生活中更應保持清醒,不被旁人的叫囂輕易左右。


先表明態度,我反對@執悲今厄回答中的觀點。

在@執悲今厄的回答中提出來兩個觀點,其一,實踐並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為實踐有存在偶然因素帶來的誤差;其二,只有嚴格的邏輯證明,才能保證真理的永恆性。

關於第一個觀點,有一個回答@Mr.Ben已經做出了充分的論證。在此,我想重點表達下我對@執悲今厄第二個觀點的看法。

在我看來,認為邏輯是確保得出的結論永恆性的唯一方法的觀點並不夠準確。很多人過於神話邏輯,認為通過邏輯能驗證一切真理,且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必然絕對正確。這部分人,可能並沒有能很好的把握邏輯的本質。

邏輯研究的重點其實並不是命題的真假,而是命題推理的方法。也就是說,當我們說某些言論符合邏輯,並不是說這些言論拆分成命題後都是真命題,而是在說,這些言論中包含了某種推理方法,而這種推理方法是符合命題的推理規則的。

舉一個例子:做賊的人心虛,如果小明真是偷你錢的人,只要我們裝作有他偷你錢的證據,嚇他一嚇,他一定會不打自招的。

這個例子中包含了一個常見的邏輯推理方法,也就是所謂的三段論(假言推理規則)。按照之前我們對"符合邏輯"這個詞的定義,很顯然,這個例子中的言論是符合邏輯的。但是,這個例子卻並不一定符合事實。比如說,小明可能是一個心理素質非常好的慣賊,並不會那麼容易露出馬腳。

這個例子也說明了,通過嚴格邏輯證明所得出的結論,也並不一定是真理。這實際上反映了邏輯的本質——邏輯研究注重的是推理的方法,而不是結論的真假。

這可能有些不符合大家的以往認知,因為在很多人固有認知中,符合邏輯=言論符合事實。而其實,二者並不能混為一談。

可能有人會有新的疑惑: 既然邏輯推理並不能總是得出正確的結論,那麼邏輯的意義在哪?我們平時所做的思考,不是都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了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樣在包含在邏輯的本質之中。前面已經提過,邏輯學側重的是推理的方法。推理,操作的對象是命題,而命題,就有真命題和假命題之分。推理方法是獨立於命題的真假的,同樣的推理方法,可以將真命題作為推理前提,也可以將假命題作為推理前提。大部分時候,我們期待這樣一套推理方法,當推理的前提為真時,運用這套推理方法得出的結論也一定為真,且結論的真假不會隨著條件的增加而改變。幸運的是,邏輯學中的確存在著這樣的推理方法,我們經常運用的三段式,就是其中一個代表。同樣地,也有些推理方法並不符合這樣的要求,當我們使用這些推理方法時,即使前提均為真,也可能會導致錯誤的結論。

因此,我們需要注意三件事:1) 並不是運用了正確的推理方法,得出的結論一定為真。當推理的前提為假時,即使推理方法正確,也不一定能得出正確結論;2)所謂不合邏輯,指的實際是運用了不正確的推理方法,而無關乎推理的前提或結論的真確與否。3)給定一個言論,如果這個言論只是一個命題,而不包含推理,那麼這個言論即使不正確,也不應該定義為不合邏輯。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個問題:邏輯能證明所有真理嗎?答案是不能。原因有二。

其一,前面已經說過,邏輯是一種推理方法。而推理需要正確的命題作為推理的前提,因此而得到正確的結論。只要作為前提的命題為真的性質永恆不變,那麼結論為真的性質也永恆不變。那麼一個雞生蛋的問題產生了:既然邏輯需要已知為真的基本命題,才能得到新的真命題,那麼自然有些命題,其真假性是不能通過邏輯學來證明的。

其二,從邏輯學中我們知道,對於一個給定基礎命題數目的邏輯系統,這個邏輯系統所能推理出的結論有一個上界值,而並非無限。這解釋了為什麼科學發展到後來就會出現瓶頸,也客觀說明了,有限個基礎命題數目的邏輯系統,不能用來解釋所有問題。只有當新的發現出現,將之作為基礎命題補充到原來的邏輯系統中,這個邏輯系統才能進一步推理出新的結論。

很容易想到,通過給定某領域的一些永恆為真的基本命題,就可以建立一個該領域的基於邏輯的系統。更進一步的,要想通過邏輯的方式組建一個學科,必須給定一些基本事實,用於新結論的導出。

我們最常見的數學,就是一個嚴密的邏輯系統。顯然數學中也存在這些基礎命題,它們被稱為公理或定義。公理和定義無需證明,也不能被證明,他們永恆為真,作為數學這個由邏輯構成的學科的基石。數學的魅力,也就是利用有限的一些公理,定義,通過邏輯體系,來構建整個學科大廈。這也解釋了,數學基礎為什麼那麼重要,以及為什麼每次數學基礎出現問題,都會導致嚴重的數學危機。

既然任何的邏輯系統,都需要給出一些基本的真命題,才能在此基礎上,證明某些命題的正確性。那現實生活中,那些基礎的真命題從何而來?答案是實踐。人類通過大量的實踐,逐漸掌握了自然界的一些規律,利用這些規律,人類通過推理產生了新的結論,人類又通過實踐驗證了這些結論。這就是所謂的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所以,從本質上說,所有的真理,均是從實踐中來。也包括邏輯——邏輯學同樣是經過了實踐的檢驗,很多推理方法也是在實踐中發現,它並不正確,比如常見的白馬非馬問題。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其實並不為過。

然而,實踐也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正如@執悲今厄所提到的,實踐的結果是存在偶然性的。實踐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歸納,而歸納並不能保證結論絕對正確。但是,@執悲今厄也犯了一個邏輯錯誤:實踐並不能總是得出真理,不代表真理不是由實踐檢驗而出。也就是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與實踐可能得出謬論,在邏輯上並不是矛盾的。

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弄清楚我上面的觀點,這個問題就很好回答了。首先,"一個巴掌拍不響","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兩句話都只是簡單的一個命題,並不包含任何邏輯推理,無論這兩句話是真是假,都不能說他們不合邏輯。其次,客觀說來,這兩句話都是經驗之論,是歸納得出的結論,而非演繹。歸納的結論並不能保證絕對正確,他只是從概率學上反映了一個可能性大小。最後,由於每個人生活經歷不同,在他們的認知體系中,也就對生活預設了很多不同的前提。不同人的預設的前提可能是截然相反的,那麼他們即使都能保證自己不犯邏輯錯誤,他們對同一件事,也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觀點,進而做出截然不同的反應。


實名反對+舉報@執悲今厄 的答案。

先看一個問題:

____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會回答『實踐』,對嗎?但這很荒謬。

荒謬在哪裡?原答主用兩行字就完成了他的解釋:

很顯然:實踐有時伴隨著偶然因素。一隻倉鼠說他一跳舞就有食物從天而降,另一隻倉鼠不信,於是前者跳舞,恰好主人在投食——實踐得到了檢驗,但這是真理嗎?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本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文章指出,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這是從根本理論上對「兩個凡是」的否定。

這場討論衝破了「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推動了全國性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的思想先導,為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做了重要的理論準備。

(參考資料:高中歷史課本人民版-必修一)

原答主的解釋,第一,對這句話提出的歷史背景隻字未提,現在的青少年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根本理解不了衝破了「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是一種怎樣偉大的功績!這是殺頭的罪名,更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啟動按鈕!

第二,對這句話背後的理論體系隻字未提。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想問問答主,閣下口中的實踐,怎麼就從一個抽象的概念變成了倉鼠吹牛了呢?

第三,主觀臆斷地將「社會實踐」概括成「前者跳舞,恰好主人在投食」!

我覺得哪怕是學過初中物理的學生,都應該知道多次實驗排除偶然誤差這句話,更何況這句話中的實踐是廣義上的實踐!

只要稍微思考,你能意識到:實踐並不能100%的檢驗真理。只有嚴格的邏輯推理,才能無懈可擊的證明真理——所以數學才用邏輯檢驗真理,這才保證了『任何一個定理,只要此時被證明它是正確的,那麼就哪怕是在億萬年後、宇宙盡頭,它都永遠是正確的』的100%正確。而實踐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更是大錯特錯。真正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都會反對這句話。我這裡講一個華人女科學家的故事,在知乎這人均985的平台上應當是家喻戶曉的。

楊振寧和李政道從理論上懷疑宇稱律作用於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的正確性後提出,如果在弱交換作用下,奇偶性不守恆,那麼一群有向原子核的β射線應呈軸向的不對稱分布。兩位科學家為了證明他們預言的正確性,找到了吳健雄博士。吳健雄有許多新巧的物理實驗技術廣泛為其他物理學家所採用,許多物理學家在實驗上遭遇到困難,也會尋求她的協助。在楊李提出請求後不久,吳健雄博士就與華盛頓的美國國家標準局的阿貝爾博士商討合作這一實驗的可能性,實際工作在3個月後開始。她在極低溫度(絕對零度以上0.01開爾文)的磁場中,觀測鈷60衰變為鎳60,及電子和反微子的弱交換作用,果然電子及反微子均不遵守宇稱守恆原理。

實驗成功了,吳博士證明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理論,推翻了物理學上屹立不移三十年之久的宇稱守恆定律。這一發現,使瑞典皇家科學院立即將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發給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博士,因為他們指正了過去科學家所犯的嚴重錯誤,更開啟基本粒子「弱交換作用」一些規則的研究,使人類對物質結構內層的認識邁進了一大步。美國作家李·伊得遜說:吳健雄博士經過了不知多少次艱辛而複雜的實驗,方使楊、李二位在理論上的突破,獲得了實驗上的證明。吳健雄在實驗中發現了電子傾向於左手旋的現象,不僅改變了物理科學中「宇稱守恆」的基本信念,同時也影響到化學、生物、天文和心理學的發展。雖然吳健雄博士沒有得到諾貝爾獎,但她所從事工作的重要性並不因此而降低,反而因其他榮推崇和榮譽和紛至沓來,而更顯得成就輝煌。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她榮譽哲學博士學學位時,校長鄭重地宣布:吳健雄博士已充分獲得被稱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物理實驗學家的權利。宇稱不守恆原理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對稱性的認識,促成了此後幾十年物理學界對對稱性的關注。

這個被推翻的宇稱守恆定律講的是什麼?宇稱守恆情況下,一個系統在進行鏡像變換後,其物理行為也會隨之發生鏡像變換。從表觀來看,系統在變換後只是左右相反,其餘與原來無異。而如果宇稱不守恆,則在鏡像變換前後,除了左右相反外,系統的行為相對於原來還會存在其他差異。簡單地說,在實驗室做某一實驗,你無論是今天做還是明天做,無論是今年做,還是10年以後做,只要實驗條件沒有改變,所得的實驗結果都應是一樣的。

(參考資料:https://wanweibaike.com/wiki-%E5%90%B4%E6%B0%8F%E5%AE%9E%E9%AA%8C,你點一下就能看到這句話的來源了。)

所以數學才用邏輯檢驗真理,這才保證了『任何一個定理,只要此時被證明它是正確的,那麼就哪怕是在億萬年後、宇宙盡頭,它都永遠是正確的』的100%正確。而實踐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是不是也太諷刺了一些?這兩句話怎麼這麼像呢?

接下來,這位答主,我想問問您,您為什麼要把自己站在這麼居高臨下的一個位置上指責別人?

但你沒資格蔑視那些人,因為你自己也不過腦子。你並不比他們強,你只是遇到過反例,所以才發現這些謠言的錯誤罷了——如果你沒遇到反例,那麼你也跟他們完全一樣,根本不去思考,根本無法通過邏輯來發現錯誤。比如上面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不要掩飾了。你蔑視他們的原因,根本不是你說的『他們認同某句邏輯荒謬的話語』,而是僅僅是他們在該句話語上與你的觀點不同、且他們是錯的罷了。你必須承認:你在某句話語上的觀點正確,這並不意味著你比他們聰明。你批評他們的行為,說好聽點,叫『人人皆愚者,何必相蔑視』;說難聽點,叫『菜雞互啄』

什麼時候一個人文科學問題,變成了您對提問者開啟私刑的刑場?提問者想要知道的,似乎不是您很看不起他吧?

您在那兩三行說了一個完全錯誤的觀點,就意味著您有資格用一大半篇幅指責提問者了?我點開了評論區,您和提問者的對話更是讓我震驚。

千千萬萬個與您一樣喜歡嘩眾取寵的答主,正在通過嘩眾取寵的行為把知乎變成一個大戲台。

你們演的戲很好看,可惜這人間再冷漠不過戲子無情。

那麼我也用一句話給答主的問題提出一個我的解釋,如果有不到位的地方,歡迎諸君指正。

這些荒謬的話具有煽動性,卻缺乏實踐的合理性支撐,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執悲今厄 的答案,正是最好的例子。


以我淺薄的見識

我認為是因為以下事實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識

  1. 相關關係並不代表因果關係
  2. 兩句話寫在一起或者放在一起說不代表他們具有相關關係
  3. 結論被廣泛使用不能作為論據來論證其自身正確性
  4. 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應具有客觀性,不應隨主體不同而改變,雖然觀測到的事實可能會不同
  5. 試圖訴諸情感的論證會降低結論的可信度
  6. 語意模糊的論證會降低結論的可信度
  7. 不說明結論成立條件的結論往往很容易找到反例,被找到反例的結論並不是毫無意義的,有時可以進一步探討成立的條件
  8. 有一些平凡的結論是蘊含在命題使用的詞語概念之中的,所以論證是平凡的,這時往往有必要對概念本身的合理性進行考察
  9. 類比並不能用於證明,雖然可以起到很好的說明作用,但是你需要其它的論證來支撐觀點
  10. 論證過程往往比結論更重要,然而事實是人們更願意關注使用的結論是否對自己有利而忽視論證過程和使用條件,這樣很容易造成難以察覺的邏輯上的矛盾


先看一個問題:

____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你會回答『實踐』,對嗎?

但這很荒謬。

很顯然:實踐有時伴隨著偶然因素。一隻倉鼠說他一跳舞就有食物從天而降,另一隻倉鼠不信,於是前者跳舞,恰好主人在投食——實踐得到了檢驗,但這是真理嗎?

只要稍微思考,你能意識到:實踐並不能100%的檢驗真理。只有嚴格的邏輯推理,才能無懈可擊的證明真理——所以數學才用邏輯檢驗真理,這才保證了『任何一個定理,只要此時被證明它是正確的,那麼就哪怕是在億萬年後、宇宙盡頭,它都永遠是正確的』的100%正確。而實踐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但為什麼九成九的人都會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因為,第一,人們都這麼說;第二,這句話有時候真的正確,實踐真的可以90%的檢驗真理。所以人們就根本不去思考了,所以就導致了『明明一思考就能戳破的謊言,卻竟然大多數人都認同』的結果。

於是就導致了這一句謠言傳播得這麼廣泛。

同樣的,你所列舉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一個巴掌拍不響』之所以流傳廣泛,原因也是這兩點:人們都這麼說,而且它有時候的確正確。所以人們就不過腦子了。

但你沒資格蔑視那些人,因為你自己也不過腦子。你並不比他們強,你只是遇到過反例,所以才發現這些謠言的錯誤罷了——如果你沒遇到反例,那麼你也跟他們完全一樣,根本不去思考,根本無法通過邏輯來發現錯誤。比如上面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你自己也認同著許多邏輯荒謬的話語,只不過你自己沒有意識到罷了。

不要掩飾了。你蔑視他們的原因,根本不是你說的『他們認同某句邏輯荒謬的話語』,而是僅僅是他們在該句話語上與你的觀點不同、且他們是錯的罷了。

你必須承認:你在某句話語上的觀點正確,這並不意味著你比他們聰明。

另外,發現了嗎?這又是一個你認同的荒謬邏輯:『我在一件事上觀點正確、且能看清對方觀點的錯誤,所以我比他聰明』。

如果仔細挖掘,那麼我絲毫不懷疑你相信著幾百個荒謬的邏輯。

你批評他們的行為,說好聽點,叫『人人皆愚者,何必相蔑視』;說難聽點,叫『菜雞互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