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百度百科,宋史中關於「斧聲燭影」這件事的描述/記載,但都沒真正說清楚,理不成一個清晰脈絡。那麼,「斧聲燭影」的故事真相究竟是什麼?


哈哈哈。

這個故事,被人寫過不下千回了,但卻幾乎無人敢下結論。

而,這也恰是這個故事的精彩之處。

宮廷、兄弟、皇權,陰謀、權術、謀略等等,這些都是讓很多人著迷的地方。

關於兩宋,關於這段故事,我在知乎連載的新書,可能會給您更好的答案。

知乎用戶?

www.zhihu.com圖標

節選:

(153)

三度立後時,趙匡胤已經42歲,宋皇后17歲。

一年前,兩人初次見面。16歲的女孩,跟著母親到皇宮拜見天子。儘管宮中多絕色,趙匡胤還是一眼就看中了她。

同樣是16歲的年紀,這位宋家千金,一顰一笑酷似二十多年前的賀氏。對於富有四海的帝王來說,還有什麼能比少年時的舊情人,更能扣動心弦?

何況,宋皇后,金枝玉葉、血統高貴。父親是後唐皇帝的外孫,母親是後漢高祖的公主。她自小就常常出入皇宮,後周太祖郭威、世宗柴榮都非常喜歡她。她註定要嫁入皇宮的。

只不過世事變幻,趙匡胤當了皇帝。她成了大宋皇后。

老夫少妻,恩恩愛愛,兩人度過7年的幸福時光。

直到那個大雪紛飛的晚上。

那日黃昏,東京城內天降大雪。太祖召皇弟光義入宮飲酒。兩人屏退了所有的宦官宮女。遠遠地,只能見到燭影下,兄弟兩人相對而坐。光義時而起身,時而避讓。再聽到太祖玉斧戳地的聲音,並大聲說,好做之。

酒局散。光義回府。

未幾,宋皇后接到稟告,太祖駕崩。

一時間,如同山崩地裂。

稍稍鎮定下來,她叫來大宦官王繼恩,讓他速召趙德芳入宮。王繼恩領命,快馬加鞭,出宮而去。不過,卻是奔向趙光義的晉王府。

府邸內正燈火通明。光義更是朝服未換,端坐在中庭。見到王繼恩,聽聞太祖駕崩,光義有些遲疑,稱要與家人商議。王繼恩情急之下說道,遲則他人為之。光義遂不再猶豫,徑直入宮。

心急如焚的宋皇后,沒有等到趙德芳,卻見到了趙光義。就在那一瞬間,她明白大勢已定,遂脫口而出,我們母子性命就託付官家了。

官家,正是北宋皇帝的稱呼。

趙光義大大咧咧、滿口應承,好說好說,共保富貴。

趙光義登基,是為宋太宗。

所有這些,都是趙光義讓我們知道的歷史。

不過,疑點重重。

(154)

燭影之下,兄弟二人談了些什麼?光義時而起身、時而躲閃,在做什麼?太祖為何用玉斧戳地,那句「好做之」,又是何意?

斧聲燭影。千古之謎。

真相,除了這兄弟倆,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曾有一種說法,曾有世外高人對太祖說,十月二十那天,只要晴空萬里,他就還有12年陽壽。如果大雪紛飛,那就是大限已至。

惴惴不安中,太祖等來了這天。整日都是艷陽高照,太祖心情大好。不想,傍晚時分,風雲突變,大雪紛飛。太祖自知天命難違,急召光義入宮,交代後事。

聽起來,神乎其神。但,這似乎還是趙光義想讓世人知道的故事。毫無疑問,從趙光義這裡,我們能找到的所有線索,都是對他有利的。

想要真相,還得回到宋皇后那裡。她是歷史親歷者。

回到當時現場。她接到稟告時,太祖到底是病危,還是駕崩。這其中的意思大不同。

如果,她見到的是生命垂危的趙匡胤,那她可能就是唯一知道這兄弟倆秘密的人。她召德芳入宮,就可能是太祖的遺詔。

如果,她去到太祖寢宮,趙匡胤已死。那她也不知真相,召德芳入宮,就是她的主意。

太祖駕崩時,德昭26歲,德芳18歲。德昭生母是賀皇后,是嫡子。德芳生母,則說不清。從禮法上說,德昭繼承皇位更有合法性。

如果太祖有遺詔,立德昭可能性更大。

但,宋皇后召的卻是趙德芳。

這又是為何?

會不會,還有一種可能。宋皇后見到了活著的趙匡胤,也接到了宣德昭的遺詔。但是,她改了主意。

不要忘了,德昭比宋皇后還年長一歲。如果德昭繼位為君,她這個太后比皇帝還小。德芳,則小皇后七歲。

從權力的角度來說,立德芳為帝,她太后的含金量更足。要知道,在宋皇后身上,流淌著五代兩朝帝王的血。對於權力,她應該有著天生的理解。

可惜,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155)

宋皇后所有的算計,都敵不過強悍的趙光義。趙光義苦心經營多年,正是為了這一天。

當趙光義離開皇宮,回到王府,馬不卸鞍、衣不卸甲,這個雪夜就註定屬於他。宮中,他早已布下天羅地網。王繼恩,就是他的鐵杆。

宋皇后是聰明人。在見到趙光義的剎那,她雖然目瞪口呆,但脫口而出的那句話,還是保住了她的性命。

趙光義沒有食言,不過卻大打了折扣。

太宗登基後,宋皇后成了皇嫂。既不是太后,也不是皇后妃嬪,而是嫂子。這個身份太尷尬了。

不久,趙光義就讓皇嫂遷出了皇后的中宮。後來,又再次遷居。越住越偏,越住越遠。

苦熬 22年後,宋皇后去世。終年44歲。

消息傳來,趙光義再次做出令人費解之事。他不僅不為皇嫂服喪,也不讓大臣們服喪。就連她的棺槨,也停了好幾年,最後在官員的強烈建議下,才歸葬皇陵。最終,也沒有與太祖合葬。

至於,趙光義為什麼這麼做?只有天知道。

會不會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他始終不確定,宋皇后是否見到了活著的趙匡胤,她是否知道了那晚燭影下的秘密?

不確定,又沒法問。只能變相地折磨。

無論主動還是被動,一旦介入了皇位的爭奪,宋皇后就註定難逃坎坷的命運。在她去世前,太祖的兩個兒子,德昭、德芳,也都先後離世。

趙匡胤的三位皇后,都是苦命的女人。而趙匡胤身後子孫的凄涼,多少也與這些苦命的女人相關。設想一下,同為開國君王,如果趙匡胤的皇后如同呂雉一般,那趙光義又怎會有斧聲燭影的機會。可惜,歷史就是歷史。我們可以改變歷史的說法、甚至抹去發生的痕迹,但無法改變曾經的事實。


看了已故學者鄧廣銘的《宋史十講》,來答一下。

一句話概括,這就是太宗逆取皇位,殺害哥哥,為了掩蓋事實而捏造的謊言

歷史沒辦法公平公正公開的講事實,史官生當其時,牽涉其中,恩怨避忌在所難免

為了掩蓋弟弟殺哥哥的事實,鄧老找到許多史料,可分為兩種1.證明兄終弟及是出於他們的母親杜太后的意思;2.傳弟不傳子的主張出自太祖本人。

為了否定兄終弟及說,鄧老給出的證據有很多,他也同時否定了杜太后榻前遺命之說、宋太祖素欲傳弟之說、趙普錄遺命藏金匱之

(杜太后榻前遺命之說和金匱之說:大概意思就是皇太后臨死前,為了國有長說。君,免蹈後周柴氏的覆轍,令太宗傳位給弟弟。兄終弟及的詔書由趙普書寫,放在金匱里讓趙普保管。)

講個鄧老的論證:哥哥死後,群龍無首,弟弟頒布《即位大赦詔》,倉促之中的詔書寫的奇怪,

「猥以神器,付予沖人」

「負荷斯重,攀號莫任」

「予小子纘紹丕基,恭稟遺訓」

「庶俾沖人,不墜鴻業」

這些句子都是不符合宋太宗當時的身份。「小子」「沖人」都是用於以年幼的皇太子繼承皇位時的詔書內的語詞,宋太宗小於哥哥也就12歲,所借口的是兄終弟及的繼承法,用這付詔書明眼人一看都能看出問題。但是事出緊急,殺了哥哥就趕緊平息朝廷紛爭,出個詔書大赦天下,最擔心的是保住皇位,哪管這些是弟弟還是兒子的問題?

此外,一份詔書在不同的史料里,內容卻各不相同,鄧老翻閱好多書籍,才找到完整版的詔書

詔書在史料里更改,是因為,宋太宗在政權穩固之後,把注意力轉移到書面記載和傳後的史冊上面,所以一再重修《太祖實錄》和這個語氣怪異的詔書,改後頒之史館,取代最初發布的那一篇。


補充:斧聲燭影的歷史記載

這又是神,又是妖,又是道士的,聽著都不像真實事件。「左右皆不得聞」,辭退左右,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下可真的誰也說不清了(手動 )


宋太祖在五十歲的時候突然去世,的確很離奇。《宋史?太祖本紀三》只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這短短十二個字的記載。最早記載太祖之死、太宗即位的是兩部筆記:文瑩的《續湘山野錄》、司馬光的《涑水記聞》,李燾在編《續資治通鑒長編》的時候,將兩則材料折中融合了一下。可是依然有很多謎團:第一,宋太祖究竟是怎麼死的?第二,宋太祖的兒子們為什麼沒有繼承他的皇位呢?第三,太宗即位不久,兩個侄子不明不白的死了,他的弟弟趙廷美也因為「將有陰謀」而被貶,最後抑鬱而死,這其中會不會和宋太宗有莫大的關聯呢?第四,改元不逾年。這一連串的疑問讓人不禁想到太宗即位不合理也不合法,因為太祖死時沒有留下傳位詔書,也沒有明確立他的弟弟為正式的皇位繼承人,諸位不知有何看法?可以一起討論一下!


不用問就知道是趙光義劈了他哥


真相就是太宗在太祖皇帝兒子都成年的情況下當了皇帝,並且太祖皇帝在正值中年掛了。太祖皇帝怎麼崩的不知道,但是就是崩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