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週接連逛了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大都會博物館和紐約現代藝術館,看了很多藝術作品,發現幾乎所有的繪畫作品在沒有自然光的時候都是用暖色光來打光。整個觀賞的過程中環境光其實是相對暗的,每一幅畫作都帶有一層暖黃的打光。想問一下藝術品展覽過程中打光的顏色有什麼講究嗎?是所有畫作都盡量用暖光嗎?打光的色調和亮度對欣賞畫作本身有什麼影響?是否考慮保護畫作本身不受光照影響?打光對看畫的人視覺上有哪些影響(對色彩的感受,多少距離能看清細節,視覺是否疲勞)?

下面發一些不加濾鏡的照片,由蘋果手機拍攝,可以看得出來燈光都是暖色,亮度能看清畫作細節但不是非常明亮。


對於藝術品展示來說。打燈是最重要的一步。

先說大的方向,古典油畫大多低色溫,3000k以下,2800k是一個臨界值,在2800k的時候,傳統非led燈的顯色性是最好的。所以大多美術館會配備這樣的燈具。

當代藝術的照明基本偏高色溫,在3500-4000左右,偶爾會有藝術家要求5000-6000的日光色溫。當代藝術的照明比較個性化,很多都是藝術家的作品要求。總的傾向是偏冷的高色溫。

這兩大類方向形成的原因有好幾個。一個是技術性的,一個是藝術性的。

技術上,以前的燈具技術和發光元器件性能所致,要在高色溫下避免紫外線很困難,同時高色溫會容易形成偏色,也就是顯色性問題,所以傳統油畫時期的作品大多低色溫金鹵素燈為主。現在的led技術基本避免了這一限制,對於高色溫的紫外線有很好的控制,顯色性也在90以上。所以對於色溫的選擇範圍更大了。這個時候當代藝術想要高色溫的需求就可以得到滿足。

藝術性上,粗暴點說,當代藝術是以反傳統藝術起家的,對於藝術的理解和表現要與傳統藝術劃清界限。對於傳統藝術低色溫的照明也一併看作傳統的象徵,所以大多數當代藝術作品對低色溫燈敬而遠之。而傳統油畫因為長期使用低色溫燈,形成了固有的視覺形象,即使當下已經沒有技術限制,仍然繼續使用低色溫燈維持其傳統經典的視覺形象。

這就是為何題主在美術館看到那些經典油畫的燈光都是黃黃的原因。如果去一些當代藝術的展館,會明亮很多。當然打燈除了色溫之外,打燈本身的技巧,也可以粗暴的以傳統和當代兩大類的區分。這個是題外話。


主要是為了保護畫作,減少它掉色的機率


這個很重要的,對畫作有保護作用


燈光對於藝術是十分重要的。


剛好看到這篇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whuXAzVEsgWugWfQ56FWHA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