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句話(花匠姑姑有把雨傘在屋裡)到現在還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啊,希望大家說說自己的看法。


這本書里的主人公叫思特里克蘭德,他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與梵高齊名的人物),他做了什麼?只身前往巴黎學畫畫。他是天才嗎?並不是。那他為什麼還要放棄體面的工作和美滿的家庭去學畫畫?答案很簡單,為了詩和遠方。

作為一個證券業專業人士,他的理想卻是創作,或者說,表達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想法。創作的形式選為繪畫。

這種理想,註定要被不理解,註定要被勸放棄。如果老思今年十八歲,大家一定不會因為做畫家賺錢少就勸他不做,反而會鼓勵他。可是老思已經是奔四的人了,全部繪畫基礎就是在夜校學了一年,並沒有流露出驚世駭俗的天賦,反而顯得很笨拙。有人會說:「您都這個歲數了,也就這個水平了,能不能別畫了?」

看過這本書的人大多都覺得他是不可理喻的瘋子、執迷不悟的傻子、冷酷無情的負心漢,很多人說他是痴人說夢、浪費生命,甚至不負責任,而只有他知道內心的熱情和追求的理想,並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選擇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但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只是膽 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但是我覺得,無論處在怎樣的境地,無論年齡、受教育程度、外界環境如何,我們都有選擇一生中最想為之努力的東西的自由。

就像「把生活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堅持自己的理想和那份熱愛,然後只管努力。

就像綜藝節目《奇葩說》有一期中肖驍說的話,他說:「有的人選擇旅行,他的目的地叫星辰和大海;有的人一生溫暖純良,唯一不舍的,是愛和自由」

摘抄:

「滿地都是六便士 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不是書里的原句,這是一句書評)

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我身不由己。一個人掉進水裡,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沒關係,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得淹死。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里,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


之前我覺得人生是加法,像一個籃子,要用一生時間去填滿它。

看過書後我覺得人生是減法,像一艘漏水的船。沿途扔掉不重要的東西來減重,最後總有一件哪怕沉船也捨不得丟掉的東西。

斯特里克蘭德選擇了畫畫


為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

藝術是情感,理性是邏輯,千萬不要用邏輯揣摩藝術,或用情感塑造理性。

為了使靈魂安寧,一個人每天至少該做兩件他不喜歡的事。說這話的,是個聰明人,對於這一點我始終嚴格遵守:每天我都早上起床,晚上睡覺。不過,我也願意苦修,每個星期都會讓自己的肉體經受一次更大的折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我一期不落。這真是有益身心的修養:想到有那麼多書被寫出來,作者滿懷期望,等待命運。

同情心應該像一口油井;慣愛表現同情的人卻讓它噴涌而出,反而讓不幸的人受不了。有人胸前已沾滿淚水,我不忍再灑上我的。

同情心不該表露於形,應深藏於心。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向別人展露傷疤,如果不小心讓傷疤暴露於人前,也希望看者不要露出驚訝和同情的神色,那只是一道疤,早就已經癒合結痂,早晚也是蛻掉長出新的皮膚

一個人,你可以欣賞他的品性,卻不必和他在一起。他幾乎等於零。

有些人看起來虛幻,因為他們是社會有機體中的成員,他們生活在其中,並且依賴它而生活。他們猶如人體的細胞,必不可少,但是,只要他們健康活著,就會被吞噬進一個巨大的整體。

那時,我還不了解女人根深蒂固的惡習:與任何願意傾聽的人談論自己的私事。

「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我身不由己。一個人掉進水裡,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沒關係,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得淹死。」

我認為,良心,是心靈的守門人,社會要向前發展,就必然制訂一套規矩禮儀。它是我們心中的警察,它就在那兒,監視著我們,不能違反。它是自我中心的間諜。人們想讓別人認可自己的慾望如此強烈,害怕別人指責自己的恐懼如此劇烈,結果適得其反,引狼入室;而它就在那裡監視,高度警惕,保衛著主人的利益,一旦這個人有了半點兒脫離集體的想法,馬上就會受到它的斥責。它逼迫每一個人,把社會利益置於個人之上。它把每個人,牢牢繫於整體之上。而人,總會說服自己,相信某種集體利益大於個人,結果淪為這個主子的奴隸。他將自己放在榮譽的寶座上。正如弄臣奉迎皇帝按在他肩頭的御杖一樣,最後,他也為自己有著敏銳的良心而倍感驕傲。於是,對那些違背良心的人,他會覺得,可以任由責罵,因為,他已是集體的一員,他很清楚,已經沒有什麼能反對他了。當我看到,斯特里克蘭對良心的譴責無動於衷,我就像碰見了一個可怖的怪物,嚇得毛骨悚然,只能倉皇退縮。

感情自有其理,理性難以知曉。

斯特里克蘭的卓越之處在於,和大多數英國人不同,他完全漠視生活的舒適。讓他一直住在一間破屋子裡,他也不會惱怒,他不需要周圍都是漂亮的擺設。我覺得,他從來沒注意到那些牆紙是多麼骯髒,就是我第一次拜訪他時的那個屋子。他不需要扶手椅,坐在硬背椅上也覺得挺舒服。他總是吃得津津有味,但吃什麼,根本無所謂;對他來說,吞下的食物只是用來充饑,沒有吃的,他也能挨餓。我了解到,有六個月,他每天只靠一個麵包、一瓶牛奶過活。他是一個沉迷於感官享受的人,但對這些東西又無動於衷。挨餓受凍,在他不算苦。他完完全全過著一種精神生活,真是令人欽佩。

「我不想過去。唯一重要的,是永恆的現在。」

為什麼你認為美——這世上最寶貴的東西,會像沙灘上的卵石,一個漫不經心的路人,隨隨便便就能撿到?美是美妙,是奇異,藝術家唯有通過靈魂的煎熬,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創造出美。而當美出現,它並非為了讓每個人都認出它自己。要認識它,你必須重複和藝術家一樣的奇異之旅。這是一支他唱給你的旋律,要想再次用心聆聽,就需要智慧、感覺以及豐富的想像力。」

世界冰冷而殘酷。沒有人知道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們必須深懷謙卑。我們必須看到寧靜之美。我們必須隱忍地生活,這樣命運之神才不會注目我們。讓我們去尋求淳樸、善良者的愛吧。他們的無知比我們的知識更可貴。讓我們保持沉默,滿足於我們小小的角落,像他們一樣平靜溫順吧。這才是生活的智慧。

我們每個人都孤獨地生活在世界上。誰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憑一些符號與人交流,但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所以它們的意義模糊不定。我們可憐地想把心靈的珍寶傳遞給別人,但他們卻無力接受,因此我們只能踽踽獨行,雖然緊挨著,卻並不真正在一起,既無法了解別人,也不被別人所了解。我們就像身在異國他鄉的陌生人,對他們的語言知之甚少,想表達那些美妙而深刻的事物,只能局限於會話指南上一點平庸的詞句。我們的大腦充滿了奇想,卻只會說「花匠的姑姑有把雨傘在屋裡」。

你肉體的軟弱影響了你的靈魂。

我不知道,是怎樣的無限嚮往,將你緊緊攫住,讓你踏上一條險惡、孤獨之路,在那裡,你希望找到讓你備受折磨的最終救贖。我看,你就像永不止步的朝聖者,不停地在尋找一處心中的聖地,可它也許並不存在。我不知道,你尋求的是怎樣高深莫測的涅槃。你自己知道嗎?或許,你尋找的是真理與自由,而在一段時間,你認為能從愛情中獲得解脫。我想,你疲憊的靈魂想在女人的懷裡得到休憩,當你在她那裡沒有得到,你就討厭她。你一點兒也不憐憫她,因為你連自己也不憐憫。你逼死了她,是因為恐懼,因為你依然沒有解脫,處於危險之中而瑟瑟發抖。

他從不求人,只要能讓他一個人待著。他一心一意,追求理想,為了實現它,不惜犧牲自己——這一點,很多人都能做到——甚至犧牲別人。他心存幻想。

我覺得,有些人,並未生在他們的理想之所。機緣將他們偶然拋入某種環境,他們卻始終對心中的故土滿懷鄉愁;這故鄉在哪裡,他們並不知道。在他們的出生地,他們是異鄉人,從童年時代就熟悉的林蔭小巷,或者曾經玩耍過的擁擠街道,只不過是人生旅途中的驛站。他們彷彿身處異地,舉目無親,孤身一人。也許,正是這種陌生感,才讓他們遠走他鄉,去尋找屬於他們的永恆居所。或許,某種根深蒂固的返祖現象,讓這些遊子再次回到他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來到某個地方,他會神秘地感覺,這正是他始終懷想的棲身之所。這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他會在這從未見過的場景中,在他從不認識的人群中定居下來,就好像他生來就熟悉這一切。在這裡,他終於有了著落。

世界上到處都是怪人,他們的舉止稀奇古怪;但人們知道,一個人往往不是他想成為的那種人,而是他不得不成為的那種人。

攫住斯特里克蘭的,是一種創造美的激情。這讓他一刻也不得安寧。讓他四處奔走。他是一個永遠跋涉的朝聖者,被一種神聖的懷鄉之情所困擾,他體內的魔鬼對他冷酷無情。有些人追求真理,堅定不移,為了實現它,不惜將他們自己的世界完全推翻。斯特里克蘭也是這樣,他所追求的美,等同於真理。

上帝的磨盤轉得很慢,但磨得很細。

以上均來自本人看月便時做的讀書筆記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他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儘管身體互相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我們好像住在異國的人。對於這個國家的語言懂得非常少,雖然我們有各種美妙的、深奧的事情要說,卻只能局限於會話手冊上那幾句陳腐、平庸的話。我們的腦子裡充滿了各種思想,而我們能說的只不過是像「園丁的姑母有一把傘在屋子裡」這類話。

你說的應該是這一段吧?

「園丁的姑母有一把傘在屋子裡」,這句話本身沒有任何意義,但就是因為無意義,所以才在這一段中有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儘管腦海中可能有各種騷話,但是真正表達的時候,能使用的,大多都是這種沒有意義的,無法表達自己真實感受的話語,就好像用一本指導手冊拼出來的,毫無意義的話。

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時候,會被思特里克蘭德不顧一切的精神所感動,所鼓舞,似乎充滿了動力。

如今工作兩年,平淡枯燥的工作日復一日,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沒有勇氣去追尋什麼。我想找好朋友表達孤獨,可天各一方的朋友在通過社交軟體交流時,也就只能說說「你最近過的好嗎?」我不會再談人生,不談理想,不談哲學,不談社會變遷…我甚至不想說話,沒什麼好說的,說出來的話語與自己一樣毫無意義。

現在與我而言,與其說欣賞思特里克蘭德不顧一切的勇氣,不如說更羨慕他知天命的幸運。


這一輩子不能成為天才也沒有什麼遺憾的,世俗中人,操守這這世間的公序良俗,內心是安穩的。世界上有更多人不能也不想成為那個追尋月亮的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