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经济划分,基本上分为两个阵营——苏南和苏北。这与当年分设苏北、苏南行政区有一定的历史情怀关系。

而苏中这一区域较少提及,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实验室有一个苏南人(常州),三个苏北人(淮安盐城),还有一个苏中人(南通)。

就我看来,在苏南人眼里,没有苏中,长江以北都是苏北。在苏北人眼里,没有苏中,盐城以南都是苏南。在苏中人眼里,不不不,我们也是苏北,我们很穷的!(谦虚)


苏中确实是一个后起的概念,但是对我这么一个95后苏北人来说,苏中是个很固有的概念,也并没有觉得很少见

毕竟经济是从南向北逐渐发展起来的(看一看江苏省县级单位里,县、区、县级市的分布,就大抵知道富裕是怎么「扩散的」),所以类似于全国也能分个东中西部,江苏也可以分个南中北,这也算是现实的需要;我们不能因为历史就忽视现实嘛

至于「少见」,我觉得就如很多人说的一样,位于中间的那部分往往发出的声音最小


因为苏北人民医院在扬州~


逼乎上提到江苏,常见两个趋势:

  • 苏北扩大化,什么徐州人也自称苏北了,你们和苏北有什么关系?苏北又不等于整个江苏北部。
  • 纠结苏中的存在感几何,一定要做个精准切割。

不如这样说吧,从前上海独脚戏里非吴语角色最常见的肯定是个苏北口音的(次之就是山东、广东,其余可忽略),那么大众认知的苏北话实际上指向哪地的江淮官话呢?很简单,就是扬州地区,很官很好懂。换成什么泰州、通州、盐城的,那大部分人根本听不懂几句。苏中,更多只是个在行政文件中频度更高的词眼罢了。


二分法比三分法要简洁,更容易让人接受。

苏中这个概念出现的比较晚,更多是跟苏北划清界限的产物。但是在苏南人眼里,苏中就是苏北


因为苏南(苏锡常镇)看不起苏中,苏中看不起苏北(徐宿连淮),所以他们自立了苏中


苏中这个概念和两者相比本来就没分量,无足轻重的东西,你顺大便可以看看苏中很多机构的名称或者曾用名,上面写的是苏北还是苏中。


苏中,作为一个行政区域,民国时候短暂存在过,建国后就压根没有什么苏中。

现在的苏中,也不是行政划分,政府提出苏中,是为了拍江湖二人的马屁,君不见扬州东关街的(汪伪江公馆)如今变成了(某某某故居)吗?江湖二人老家就是杨泰二地。

民间坚持说自己是苏中的,我就要呵呵了,特别是杨泰地区的,你们可是以前苏北省会城市的人啊,别人觉得荣耀,而你们却认为是羞耻,是不是恨不得把扬州东关街309号的(苏北行署旧址)给强拆了才行?堂堂正正的苏北人不当,非要当个全省人都瞧不起的二鬼子,你们这些嫌弃苏北这个穷帽子难看,自称是苏中的二鬼子。


因为徐州在江苏最北边,所以从小到大我都认为苏北就是徐州,后来发现连云港和徐州同一纬度,才把连云港也算在了苏北行列

但是有一个看法我一直没有改变过——

我即苏北,苏北即我;

自我以南,皆是苏南。

(以上仅是个人看法)

1949年4月21日,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行署驻泰州市。下辖扬州、泰州、盐城、淮阴(包括宿迁部分地区)、南通5个行政分区

1949年4月26日,苏南行政公署成立,驻无锡市。辖无锡市和镇江、武进(常州)、苏州、松江4个行政分区

在当时无论是苏南还是苏北,都不包括徐州,连云港,南京。如果南通、扬州他们自称苏中的话,那么宿迁、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南通便都是苏中。但是在说苏北时,又不止徐连地区,个人觉得比较矛盾。


2019年高考400分以上比例,南通,泰州,扬州,南京分别位列第一,三,四,五名。

So,南通泰州扬州三兄弟抱团,称「苏中」,不太看得起学习成绩较差的苏南「农二」。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地址:江苏省海安县海安镇长江中路68号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

www.sz7z7j.com.cn图标


因为苏南人眼里只有苏北

苏北人眼里只有苏南

苏中感觉更像是自己弄出来自欺欺人的东西


其实最近才有,对于苏南来说,江苏省境内长江以北,都是江北,还有,苏南的经济实力强大,所以关注度基本都在苏南。


因为苏南,苏北是一个文化概念,广泛出现于日常生活和民间交流中。而苏中相对来说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主要使用于政府公文中。

苏南狭义概念,苏锡常,广义概念江苏省长江以南。苏北,广义概念长江以北,狭义概念,徐盐连淮宿五市。苏中,通杨泰。

苏南,苏北这两个概念都是散装的。那么无可争议的苏中通杨泰就不是散装的么?当然也是。

苏中概念中的杨泰原本是一家。可南通就散的很抽象了。南通内部分南三县,北三县和南通市区。南通北三县如皋,海安,如东主要方言和杨泰同一语系的江淮官话。但是南三县中启东和海门主要是吴语系的方言,俗称启海话。通州和南通市区得主要方言是介于吴语和江淮官话的过渡性方言,也就是俗称的南通话。如果单丛口音上来说,这三种方言几乎不互通。甚至在方言中对彼此的称呼还互有歧视。南通话中对于启海话使用者的蔑称叫沙蛮,字面意思,就是沙地里的野蛮人。启海话的使用者对于南通地区所有非启海话的使用者统一称呼,刚波宁,字面意思是江北人,意即乡下人,即便启海方言使用者也生活在江北。但是最近这些年各个县市得大力融合,南通市区面积得持续扩大,相继吞并通州和海门,此类蔑称得使用频率逐渐减少。南通人得自我认知,也很散装。有些南通人认同苏北文化,自认苏北人;有些南通人,不认同苏北文化,也不认同苏南文化,自认苏中人,逐渐的也有一些人也不认同苏中其他两市扬州和泰州,所以索性自居南通人;还有一类南通人,主要以启海方言为主的,非常认同上海文化,注意不是苏南,自居上海人。所以南通人的身份认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取决于自我认知和文化认同。

从经济上,有些人也许会有一些刻板印象,认为江苏经济过了长江就有鸿沟。准确的来说,这是非常不准确的。通杨泰三市的人均GDP相近,虽然和苏锡常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差距正在逐年减小,目前南通通杨泰三市经济领头羊南通的人均GDP约是常州的82%(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要知道常州的人均可是全国第十,而南通市全国第23,2020年更是加快拉近人均gdp差距,南通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苏南的尾巴镇江。而民富程度上,从统计口径上来说,难以统一,比如南通的人均储蓄存款位列全省第一,远超杨泰两市。根据我个人观察,南通的民富程度是很高的,建筑、家纺这两大支柱行业造就了南通一大批富起来的人。这几年南通房价持续,理论上,南通本地人得账面财富也大大增加。南通人的脑力资源也非常丰富,人才储备也很旺盛,人才就不列举了,单就说一个事实,江苏作为高考内卷大省,南通就是江苏高考常年一来无可争议的第一大市,人才资源可见一斑,南通人凭借自己的智慧,也创造了大把的财富。当年提出苏南模式的费孝通老先生,除了把苏锡常列入苏南模式外,南通也是他提及的苏南模式城市,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南通从经济上,和苏中其他两个城市,也不是一个比较量级的。

最后再说一点。从政府的宣传标语上,南通政府这几年可以说是一心融入苏南和上海,闭口不谈苏北,甚至大力的去苏中化。之前南通市相关部门就花大力去在上海一些人流密集得地铁站比如中山公园,贴出广告宣传标语:下一站南通。同时在南通市内,也是大力倡导学习苏州。并且在多个场合宣传北上海,上海北,上海北大门等宣传标语。从政府的宣传口号上,也能看出,南通市的野心绝不在于立足苏中,而就是意指上海,争取加入苏南,段然不是稳固在苏中。

苏中只有在省级规划上存在这个行政概念,算是一个强行的组装。随著未来南通的大力发展,我敢断言,苏中的使用场合和范围只会越来越小。以后被提起还回更少。


江苏内斗到村,上海内斗到街。苏中?不存在的?只有苏南苏北,苏中就是苏北,不信?苏北医院在扬州。


经常听到有人说富人穷人,中间人少有提起

同理


因为不存在苏中

南通和扬州泰州根本不亲近,南通北边三县跟盐城东台大丰,三泰地区倒是一家人

在外面最喜欢自称自己是「南通人」的都是北三县人。

扬州淮安更是淮东文化淮扬文化的代表

强行说苏中的,自己心里那点小九九,江苏人心里都清楚

苏中只存在于政府工作报告里

现实中如果一个泰州人对盐城人说:我是苏中的,那个泰州人直接可以去精神病院看看了。


哪来的苏中,只有苏北、苏南。说白了苏中就是发展快的看不起发展慢的,但是尽管发展快和苏南差距依然很大,于是搞出来的。

就像当年日本发展很快,看不上亚洲,搞了个脱亚入欧,然而欧洲仍然认为日本是亚洲国家,一样的道理


苏中人一般不参与内斗,估计也就南通能说上话,扬泰平时三棍子打不出闷屁,除了你们跟他们谈早茶才有话说。不是每个江苏人都参与内斗的。


说没有苏中的,苏中七战七捷我们自己编的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