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

A 大调给人的感觉是激昂有冲击力

类似上面的形容。


在精确的十二平均律下,各个调的感觉不会有任何的不同。所谓「氛围」是在十二平均律普及之前,主要乐器按照纯律或者五度相生律调节的副产品。

举个例子:纯律下,一个八度内12音的频率比是:

[公式]

这时,不同调的音阶的频率比就会有一些微小的偏差: [公式]

在这个例子里,相对于C大调的音阶来说,F大调的VI级音偏高一点,而D大调的II级和V级偏低,VII级偏高……这种偏差应该就是导致「各个调感觉不同」的主要原因。


首先这个绝对不是玄学。其实有三个因素,好像还没看到说全了的。

然后要区分音名和绝对音高,前者是一个符号,后者是它所表示的一个频率值。音名相同不代表音高相同,反之亦然。只有确定了标准音和音律,才能确定任意一个音名对应的绝对音高。

音高

绝对音高本身就会影响给人的感觉,因为人耳对不同频率的敏感度有差异。所以对于相同发声方式的乐器,不同音高的频谱分布被人耳的响应曲线修正之后的结果也不同。

所以不但A大调跟C大调不一样,不同标准音的A大调(例如A440、A432之类的)也不一样。这个跟音色、音律都没有关系。

音色

巴洛克时代的音乐是A415,当时的A约等于现在的Ab。那么能说把当时的A大调音乐移到现在的Ab大调就完全一样了么?当然不能。

乐器制造一般是跟著音名走的,而不是绝对音高。很多乐器不同的音发声方式有细微差异。例如小提琴的四个空弦G3、D4、A4、E5更加明亮通透,这个在频谱上也有所反映。

音律

不是所有乐器都通用十二平均律。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钢琴玩家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别的乐器都跟钢琴一样,何况即使是通用十二平均律的钢琴也可以调成非十二平均律。对于这些音律,每个调色彩都不同。

例如瓦氏调律(Vallotti Temperament)中,每个调的三个大三度以C大调的最为接近纯律(最和谐),随著调号增加,越来越偏离纯律,越来越不和谐,直到F#/Gb大调的最不和谐。

很多民族乐器都有自己的特色音律。例如尺八,它的Eb比十二平均律的要低好几十个音分,色彩非常浓重,没受过训练的耳朵都能听出来。

以上三个因素造成了每个调有自己的个性。

每个人怎么解读是高度主观的,且有文化因素在影响。甚至一部名作就能影响后面几百年的文化。

贝多芬把c小调与「悲壮」的感情联系起来了,之后只要在乎这件事的人就没有不同意的。莫扎特的「悲壮」是g小调。古尔德说自己「是一个f小调的人」。总的来看降号调似乎都被认为比较悲(悲。

贝多芬的《月光》也启发了一堆人开始用c#小调写作,特别是肖邦。

至于笔者是怎么解读的,说出来实在羞耻。大家应该多到作品里面去体会,少说话。因为门德尔松说了:音乐永远是比文字更接近灵魂的东西。


关于音律、音分的详细解释可以看这一篇:

如果用计算机生成和弦,是否可以使用更通用的表达方式,而放弃乐理中定义的特殊和弦??

www.zhihu.com图标

这题我看过!

几年前的一天我一位老师在课前弹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的展开部,完后还告诉我们他在感受降A大调甜蜜的感觉。我当时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同的调高居然也会有特定色彩?

几个月后在看理想频道的《呼吸》里发现了有几集讲过这个东西,感觉如获至宝,都记在了小本本上…

第六集《钢琴的原理及C大调》里就讲过C大调

在第十二集《大自然及音乐的调性》里也集中地提到过,我还是把里面相关内容码下来一部分吧:

F大调就代表著我们平常看到的大自然,像田园那种,都是F大调;d小调就是它的反面,大自然变了脸的时候…

降A大调和f小调,降A大调代表爱,那换小调就可能说失恋了…

降E大调代表的是英雄,然后它的c小调就是英雄的反面,就像是悲剧…

当时我觉得这好厉害啊,各个调高居然还这么具体的形象,而且我还感觉不到…还是一个都感觉不到(完了我没天赋我凉了???)

再后来我考古到了柏辽兹的《配器法》,里面有半页也讲到了这个东西,觉得这个东西也许真的是玄学,而且还是每个人玄的不一样的那种

虽然上面说值得商榷,我觉得柏辽兹能讲出这么多也是不容易啊,七个升降号以上的调都有…那么问题来了我究竟该听谁的。

我当前看到最喜欢的评述是舒曼的,在《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里收录了这么一段:

虽然我也不知道关于这个问题的真理是不是在中间,但至少我觉得这个答案很温柔。

还有!我真的知道十二平均律把八度均分十二份(?_?)


我同意在十二平均律下,每个调从客观来讲,不会有任何的不同;

在其他律制中,不同调也仅有音之间比例上的不同而已。

但「氛围」「感觉」,是绝对主观的形容词,所以它并没有具体的原因,也没有值得被科学地、客观地讨论的意义。

我支持探讨每个人对不同调性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分享出来;但是很反对把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试图被创造出统一标准的物理现象来描述。

这里引用 @西兰花Arcan 在问题「如何看待古典音乐的文学化情感化描述?」的回答:

「音乐根据其本身的特性而言,是无力于表达任何事物的:一种感情,一种态度,一种心理状态」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我的生活纪事》,1935年音乐本身绝不可能表达任何具体事物、任何风花雪月的具体意象或深刻的哲理和思想,说得更露骨一点,音乐本来就是依据规则堆砌音符的游戏

再引用 @徐佳鑫 文章《自我意识只是另一种勤奋》里的一句话:

意识绝对不是凭空产生的,你在某刻的突发奇想,都是有相应的记忆作为底层概率分布的支撑——记忆结构决定了认知倾向的概率分布。意识,只是概率的外化表现而已,你不能控制客观自己的想法,就像你不能决定一个骰子落地时朝上的是几。你无法像挑萝卜拣菜一样决定某个时刻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可观照的想法。

因此,你是无法控制你对某个调性情感化的理解的。

你对某个调性的这种理解与感受,是与你与音乐有关联的记忆、阅历、成长、人生经历有关的,这些环境多种综合因素构成了你对某个调性的感性化理解,这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来解释,为什么某一个调性是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只是你的感觉而已。

但也请好好珍惜和享受这种感觉,毕竟它是属于你独有的体会,是属于你一个人的精神财富:P


---20.4.4更新;4.17小幅修改---

先表明一下,单从客观原因来看的话,许多人已经回答过了,只要是对于十二平均律的情况下来说,它们本质上没什么区别。但是这种呈现的不同氛围,是和一个人自己对某种调性音乐的理解和印象有关的。注意有【印象】,不同调性上的大调所感觉到的氛围差异,实际上就是【印象】的差异。不同人对不同调性的印象可能会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不会所有人都完全相同。

我的这个回答是站在音乐听众、非专业人士的角度和主观因素谈论的。我也就是比较喜欢音乐,但是非专业,乐理之类的东西也只是在网上自学了一点,没有上过音乐班之类的专业训练。我个人认为自己的相对音感还是可以的,不过绝对音感并不太行,如果给我一个曲子让我判断它是处于哪个调上,我大概要稍微推一小段时间才会说出来。

我这样的感觉可能是基于个人的音乐经验逐渐形成的一种【直觉】,并没有什么比较科学的根据。从这点来看,这个直觉的主观因素一定是有的。(比如对我来说,同一首曲子的E大调和F大调,虽然整体音高只差半音,但我听起来确实是能感受到直觉的差异,所以我下面说的 不同大调的感觉我用了很多不同的但是意思相近的词语来表示。)不过即便是专业人士,对于不同调性的音乐应该也有自己的理解和印象,只不过因为专业需要,就要忽略掉这些次要的因素,所以会说「一点区别都没有」。

就像如果你之前听过一首E大调的曲子并且记忆深刻,加上自己有一定乐感的话,你自己就有可能对E大调形成一种特别的直觉,而且这个直觉的具体感受可能跟你听过的那首印象深刻的曲子的内容风格有一定关联。

---原回答---

这个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吧。当然说的是曲子旋律整体的感觉,不是说调式本身的色彩。(而且对我来说把曲子移到什么调上,旋律整体的感觉就跟我下面说的这个调的感觉相差不到哪里去。)应该是跟自己听过的哪些调的歌曲,整体上就有这个感觉。

但是大调的大体感觉一定跟"happy"相关,这个是达成共识的。

我个人的感觉:C大调平稳幸福,D大调宽阔庄重(但是对我来说happy end的感觉没有C大调强),E大调有梦幻感,F大调明朗活泼欢欣【我个人感觉最突出的】,G大调亮丽(但是我觉得有的偶尔会有淡淡的忧伤w),A大调清新流畅如海,B大调是快活的思念,Db大调同时有思念和追求,Eb大调是文静的欢欣,Gb大调轻松欢快(对我来说感觉和A大调也比较相似,但绝对跟G大调不一样),Ab大调不太好表述(以前没怎么把曲子移到这个调上听),Bb大调快活明丽。

如果换一种表述方式就像这样:【想像一片大自然】C大调:花草,D大调:天空,E大调:风,F大调:果实,G大调:光影,A大调:海洋,B大调:蝴蝶,Db大调:山峦,Eb大调:平原,Gb大调:白云,Ab调有点像树林,Bb调:小溪。其中C,D,E,F,G,A大调的感觉我是比较确定的。

(不知道我是不是对F大调情有独钟,我听F大调的明显觉得比其他的很多大调要更欢快,尤其要是我先听G大调的再移到F大调就感觉更耐得住了xd)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