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的一些推測,錯誤之處歡迎大家指出並談談你的觀點。根據黃帝內經中經脈不可見,絡脈可見,那麼經脈中運行氣,絡脈應該運行有氣和血。(我推測絡脈系統包括血脈系統,那麼經脈系統應該和現代的血脈系統有聯通的地方?此處為猜測,若有能內觀經絡的前輩請賜教)營氣可以化血,那麼經脈中有營氣,絡脈中有營氣、營血(營氣和營血的混合狀態)和血三種狀態?(此處也是推測)

望各位前輩能留下一些觀點,為我解惑,謝謝。


人之一身,陰陽二氣耳。管他是名為何氣?不出此二氣之範疇。

然內經有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是抽象層次,具化到物質是什麼?那就是水火二氣了。經又有,太陽之上,寒水之氣主之,中見少陰君火。這又說的明白,實際太陽主一身之表,裡邊就水火二氣。而水氣為陰,火氣為陽。營氣為陰,衛氣為陽。是以知太陽之上,營氣即為水氣,衛氣是為火氣。

衛氣之責,溫分肉,肥腠理,司開合,皆陽之功能。營氣,營血,營陰,同出而異名,實際就是太陽之上,寒水之氣耳。所以太陽的狀態,水中藏火,以溫為要,不亢不烈,行於身周。而其水多而火少,營陰多而君火少,常也。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如霧露之溉。這就是衛氣之出處。而中焦受氣,取汁化赤,是謂血,此營氣之所出。

傷寒平脈法中有明文,營衛者,氣血也。難經亦有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是以知此二者無非氣血之別稱也,傷寒之後,更是專用於別稱太陽之氣血也。


血分血液和血氣兩種

人說血與氣不同,其實兩者同類,只是掛名不同(還有宗氣元氣精氣神氣,它們都是氣,也當與血同類,但闡釋起來有點繞,不談)。血氣是比血液抽象的概念,與血液的抽象功能(生命維持)相同的細胞外液均叫血氣,所以是說血氣走經絡,而不是血液走經絡

營氣,就是血氣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叫衛氣),營氣常入經脈,尤入血脈,故常為營血


谷入於胃,變為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泌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名為營氣。其出悍氣慓疾,先行四末分肉皮膚之間,晝夜不休者,名為衛氣。營出中焦,衛出上焦也。大氣摶而不行,名為宗氣,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嚨,呼則出,吸則入也。

這段解釋應該算是比較傳統的了

但實際上津液是營氣從五穀里提取的(《靈樞·邪客》),津液同時也是衛氣的組成(《內經太素》),營衛兩者相搏而得血(《靈樞·本神》《靈樞·營衛生會》)


看過內經沒啊,內經的文字是非常隨便零亂的,不是今天教科書這種自成體系、條類分明、邏輯清楚的,千萬不要鑽死胡同去咬文嚼字。有些段落中,精氣、精、精血指的就是一個東西,營、營氣、營血也是一個東西。

誰告訴你經脈不可見,絡脈可見?恰恰相反,大者可見為經,小而或可見或不可見為絡。經絡行氣血,血者可見,氣者不可見,血必有氣,氣未必伴血。周流者為營,散溢者為衛,細究則有形而可見為營血,有形而不可見為營氣,但經文中的營、營血、營氣一般指的都是經脈中的血氣。


看中醫前,要懂中華文化先。

陰——一切負面之物。

陽——一切正面之物。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

氣是一切無形之物——你可以看成能量。

血是一切有形之物——你可以看成肉體。

「谷入於胃,以 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

營——一切滋潤身體的營養。

衛——一切供應保衛的營養。至於營氣,營血,推理下就知道了。一個是無形的營養,一個是有形的營養。

中醫里,血液通常會用兩個字或是其他的字詞語來形容。

例如血崩,鼻衂,衃……等,很容易分辨到底是單指血液,或是一切有形之物的集合。

學中基你就變成傻子了


動靜脈合稱為血脈。

動脈打血,在微血管處,血漿滲出,形成組織液。

淋巴管輔助靜脈迴流組織液。

動脈端流出的組織液大於靜脈端吸收的組織液。

組織與組織之間有相對較大的疏鬆的縫隙,比較主要的就是肌肉與肌肉之間的。也就是所謂的分肉。

分肉中的組織液有較好的流通能力,這個就是營氣,和經脈。

營氣進入血脈就成為營血。但進入淋巴管不能稱為營血。淋巴管可稱為絡脈。

對於淋巴的絡脈,中醫沒有詳細論述它的路徑,論述疾病時可能與其相關。

在皮膚中和皮膚之下,間隙中流動的組織液是衛氣,以布散形式,沒有比較固定的通路。衛氣下沉即可補充營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