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

我有一段時間逛知乎很上癮,真應了那句話「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到現在更是養成了一個習慣:常識不知搜百度,深入探究逛知乎。

然而,這都佔去了我讀書的時間。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已經有了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能力下降、判斷力下降等問題。

網路和電影電視,雖說都能獲得知識,但這些知識是零零碎碎、菁蕪並存的,娛樂性大於功能性。看手機時間久了,再看書,感覺特別累,好像啃不動了。

再後來發現,手機、網路、電影、電視里的精品,都是讀書多的人生產出來的,有的是奶,有的是屎。我有時候是在喝奶,有的時候是在吃屎,但當時分不出來。央視百家講壇節目最火的時候,忘了是易中天還是康震,說過這樣一個擔憂:觀眾們以為看完百家講壇就可以不讀書了!

讀書使人專註地思考,使人精神自主自立。這些,其他媒體尚無法代替,甚至作用相反。聲音、圖像、文字並存,而且刺激性越來越強,再加上彈幕……它們逐漸使人精神渙散,失去自我。「精神鴉片」這個詞,不是沒有道理。

辦公可以無紙化,學習恐怕不行。當我們喪失了學習能力,就意味著停滯和退步。那時,別說是為中華之崛起了,能保住國土就是幸運的。

不信,請看中國近現代史。


「我之崛起,即中華之崛起。」


理論上適用,實際上行不通。當下的教育模式上至政府下至班主任,都是圍繞升學率而教書。現在培養方式就是題海戰術,語文、政治等分析理解題不允許孩子自由發揮,必須按照給出的答案死記硬背。據說有的地方把學校建到山裡,每天讓孩子睡四五個小時的覺,不停地讓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這種模式還得到了許多地方認可,紛紛表示可以學習借鑒。這種考試機器的教育模式,中華還能崛起嗎?1917年的北大,有一群教授:梁漱溟,25歲;胡適,27歲;劉半農,27歲;劉文典,27歲;林損,27歲;周作人,33歲;陳獨秀,39歲;朱希祖,39歲…校長是蔡元培,50歲。最年輕的是畫法研究會導師徐悲鴻,23歲。這個年齡,擱現在許多人還是「啃老一族」而前輩們已經成為大師了。為何會這樣?出現了怎樣的問題?


有用!最簡單的例子:學好了外語,才能聽懂外國人是不是在辱罵我們或是祖國,並且流利的懟回去!而不是在聽不懂別人罵你傻逼的時候,還沾沾自喜的謝謝誇獎!


對於知道應該讀什麼書的中國人都適用。


過去適用,現在適用,今後適用,永遠適用。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了嗎?什麼!還沒有!那就繼續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適用,畢竟現階段也是我們民族崛起的過程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