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

扁鹊见蔡桓公,大家都读过。

中医不受待见不是一天两天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想开点。

蔡桓公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损人不利己。

中医秉承「治未病」思想,简直反社会反人类。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你听听,这叫什么话?这让别人怎么活?

现代是什么社会?时代的潮流是啥?

市场化、创造需求、拉动消费、提高就业。

没病怎么求医问药,医院怎么办?药企怎么办?没有需求也得想方设法创造需求啊,得大病才能花大钱,才能创造利润和价值!

中医,懂?


中医概念的变革。

中医如果还把自己定义为「传统医学」,那么,中医必死。

中医的概念应该是「中医是中国文化与医学、科技的结合」。

我还是用孙思邈作为例子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什么概念?

如果孙思邈是一位当代的医生,他一定会把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机械、天文、地理、中国历史、西方历史、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当代医学之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等、中国古代方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中医针灸等等,全部尽自己最大努力学好,然后,才好意思说自己是一名中医

不信!?你们反复阅读孙思邈的大医习业,把古代的书名学科,与孙思邈的时代相对应,再与当代相对应。孙思邈是不是这个意思。

用孙思邈的话说,应该是这样的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金元四大家、各代医家诸部经方。又须妙解生化之理,及动植物百态,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物理学,不知天地万物之根本原理;若不读机械学,不知人类机械之巧,天造人体之妙;若不读数学,不知世间万相非只其表,且各有内在联系之奥;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天文地理,古今哲学,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这才是两千年来真正的中医————即当年真正的大医,如张仲景、孙思邈等辈,把当年能学到、用到的一切人类知识与智慧全部用于医学。

这也是为什么,在当代科技还没有建立之前,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分子、原子之前,建立的「中医」,在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代,仍然还有大量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智慧。

而如今呢?

很多中医是一些什么人呢?

如果孙思邈再生,看到当前的文明环境,看到当前读《千金方》,读《大医习业》的所谓中医们,孙思邈一定会说

吾耻与尔辈为伍!

最后:中医界有句大家每天在嘴边嘟囔一万遍的名言——读经典,做临床。请问,大家真的读懂经典了吗?还是仅仅把四大经典的文字元号之表象当成了经典?你们真的读懂经典真正的内核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道理吗?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问》

一些中医粉真的读懂内经了吗?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一定是其文字表象,甚至不一定是其知识与技巧,而是这些文字元号作为载体承载的智慧。《其林胡说集》

我总是觉得,当代之医学是无根的,只有把当代医学与当代科技,植于中国文化这棵大树之上,当代医学之根基才更加健壮。《其林梦话集》

与志于此道的诸君共勉!


中医已行将就木,但是却依然存在利用价值,只是任何试图脱离这个命运的挣扎都只是给这个过程增添惨叫而已。

我的建议就是趁著自己还没凉透,赶紧买口好棺材躺好,然后可以被和平地拉到田里制成肥料——虽然肥力不一定很好,但不至曝尸荒野,无人问津。

如果你不理解,我换个方法描述:

中医缺乏一个真正的认识论来进行指导,也对于探索自然现象本身没有足够的动力,所以发展速度慢得可怜,而且更多只有医疗的应用经验而不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研究探索,还高度局限于东亚季风区和现在的人类形态,一旦人类开始改变存在的形式,比如转变为缸中之脑等形式,立刻就会失去一切立足之地与作用对象,然后被作为「原始人的遗留」而忘却。

但是自然科学目前采用的还原论对于多种不同因素互相影响形成的复杂现象的认知能力较低,不知道只是客观存在的物理上的计算屏障还是缺乏突破性的形式科学工具,但中医也是在面对类似状况时发展出来的,有可能给予一些不同思路的启发而用于克服这个困难。但也仅仅是这种程度,类似于凯库勒做梦看见衔尾蛇,悟到了苯环结构,中医大概也对于自然科学就是类似于这个衔尾蛇图形,只是给点启发,但真正出来的东西和中医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其林 先生,您可能不知道,您搞得这套玩意儿两千多年前——差不多和《内经》一个年代的时候,就有人搞过了。

这个人叫亚里士多德,搞得这套「包罗万象」,啥都研究的玩意儿叫「自然哲学」。

这东西看似「集百家之所长」,但事实上没啥特别的能力。

因为真正决定发展的,不是时间和领域跨度,而是理论的更新、逼近事实的速度。

而自然哲学,这种进度奇慢无比——一如中医从来就没有脱离医学范畴发展出面对全体生物的生理学一样。

直到以一千八百年前,有一个叫伽利略的人改进了由西欧继承的希腊与罗马的知识,以及波斯与阿拉伯学者们从整个欧亚大陆汲取的自然哲学研究中总结出的一套以实验为基准,永不停歇的循环的方法论:

观察世界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实验验证

修正假设

继续验证

得出理论

这就是的自然科学出生。

接下来的故事里,它把自然哲学按在地上摩擦,也把全世界各种自然哲学的亲戚按在地上摩擦。

你理想里的中医也会一样。

缺乏有效的方法论,无论涉猎多寡都难以发展。

不如,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一片田地

杂草丛生

秧苗稀少

任何农夫都知道要先除草再施肥。

中医的杂草包括:

1、各种民间中医、神医

2、电视媒体上各种神吹的中医保健品

3、中医古籍的各种奇葩理论与奇葩验方。

……

欢迎补充或质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