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51章體現了其生命科學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本章其實是老子對天風姤卦的解讀,先給出姤卦破譯圖

再對比領悟老子本義——所思所悟,得道幾成?

  • 亭之毒之對應火雷噬嗑:亭之言下卦震木,毒之言乾天遊魂為離火——是競爭的洗禮、災難的磨鍊。如同說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牛羊、何生虎狼?既生人、何生病?.
  • 養之覆之對應山雷頤,養之言雷動生物,九五轉陰為山為天擇——後繼有人;覆之言山埋化石、塵埃落定,為最終的歸宿結局。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不得洛書卦象,何以解易解老?

吾非聖人,通讀周易不過年半,旁解老子年初方始,然有幸悟得洛書真意,觸類旁通,易經道德經,豁然而通。

佈道一年半載,方知人微言輕。知乎視我為神棍,易壇或視我為攪屎棍。

雞湯沸沸,學者熙熙;大白若辱,知音若無。嗚呼哀哉!


應邀:

這個問題是《道德經》的至要,也是那些哲學家們不敢涉入的。就如同一下幾句: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你可以理解為:將後天的自我與先天的魂魄融合成一,能不離開身體嗎?調氣致柔,能不生出元嬰乎?

當然,除了我之外,應該有人與我有同樣的理解。


一、道德經中的生命美學

有學者做過研究,《道德經》中出現次數最高的字是「道」字,總共出現了73次。然而,排在「道」字後面,出現頻率第二的是「生」和「身」字,兩者加起來總共出現了52次。

「道」是老子崇尚的思想,它是宇宙的規律,也是萬物的行為準則。當然,老子不僅僅推崇「道」,他也強調人,以及人生命本身的價值。

第一,他強調人不應以善惡之分。

比如第二章中寫道,「天下皆知美之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這其中的美與善,其實是相對的。我們說一個人美,或者是丑,往往是人類意識的主觀性所判斷的,這種思維的方式本身就具有局限性。

但是由於思維方式的片面會導致群體認知的偏差,這才是社會畸形發展的根源所在。比如有的人相貌醜陋,我們便斷定,他的心靈也一樣醜陋。可是心靈與外貌並不能等同對待,因此老子說「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他反對對人的善惡貴賤進行區分,他尊重每個人的個人價值,任其自然發展,順應人的本性。

第二,他抬高了人在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的地位,人生命的價值才更重要。

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把人抬高到和天地一樣的高度,這在前人之前幾乎是沒有的。商周時代,宗教神靈思想濃郁,人對神靈只有膜拜和敬重的份,可老子卻把人的意志提到了與神靈同樣的位置,體現了他對生命本身的重視。

老子還說道,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唯有尊重自己生命價值的人,才會同樣尊重別人的價值。第十三章中提到,「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洛克托天下」。也就是說,珍惜自己生命的人,自身一定是有擔當和能力的,這樣的人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除此之外他還反對戰爭,也從側面來強調了人生命價值的珍貴。老子46章中提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騎士號還,師之所出,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字裡行間,都洋溢著老子對戰爭的反感。戰爭帶給人類的,其實是無盡的傷害,將人的生命形同於螻蟻,棄之不顧,這是老子所不願意看到的。

總而言之,他將目光轉向了人生命的本身,希望讓人的個性能得到發揚,順應人本身的發展,而不是以各種所謂的文化和手段戕害人的思維,使之失去靈氣和光輝。

二、老子思想的起源及核心價值

為什麼老子會思考人生命價值的這個問題,並試圖尋求如何釋放人性自由的方法?這與老子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老子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是密切相關的。

老子大約生活在春秋時期,擔任過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一職。這個職位就相當於現在國家圖書館的館長。要擔當這個職位,那必須是學術界一流的人物才行,因此老子必定是飽讀詩書的。他通過讀書學習,以及對天文、地理、星象、朝代變遷的觀察,從中感悟到這個世界的真諦。

另外,當時的周王朝動蕩不安,面臨著禮崩樂壞的處境,整個國家都處在衰退之中。諸侯之間你爭我奪,互相殘殺,而皇權已經無法有足夠的力量來掌控整個國家的運行。這讓他更加感覺到個人在社會變遷中的渺小,人存在的價值意義到底在哪裡?對於精神和意志的探求,可能是老子更為在意的一面。

《莊子》《禮記·曾子問》《史記·孔子世家》等多部書籍中都有記載孔子向老子求問的故事。

孔子想要恢復周禮,為此到處奔走,大聲告疾,卻始終不得志。孔子跑去拜訪老子,告訴老子,我擔心國家這樣荒廢下去會衰敗的,我該如何倡導仁義道德的制度啊?

老子便告訴他,你不知道天下是自有規律的,日月星辰都是自行運轉的,人富貴貧賤都是命中有定數的,你一味推行禮樂有什麼用呢?那是在違背人性啊。就好像我們擊鼓叫喚逃跑的人過來,誰知鼓聲愈激烈,人跑得反而越快。

老子倒不是完全反對禮樂教化,只是他認為,這種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慾望和念想的驅使,也是在壓制人的個性和自由。

那麼,他崇尚的是什麼呢?他所倡導的是「自然無為」。這個「自然」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認為的「大自然」的含義,更確切的說是整個宇宙和世界萬物所存在的狀態,以及人類生存的社會環境。也就是說他關注的是人在這個社會和自然環境中是否能夠愉快的生活,精神世界是否飽滿。

當然,順應人本來的狀態生活,才是最好的模樣。老子的這個「自然」或許應該更理解為「真」。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說,是一種純樸天然的生活態度,一種樸素真實的生活作風。

三、老子生命美學對現代人的意義。

為什麼老子的思想幾千年來能夠經久不衰。我想終歸結底,每一個人都會思考一個問題,那便是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存在的價值在哪裡?然而幾千年前,老子便已經轉向生命哲學的探求。

人為什麼會不快樂?為什麼會找不到自我?精神的空虛和繁雜的慾望,也許是兩大罪魁禍首。

美國作家保羅·鮑爾斯在他的代表作《遮蔽的天空》中寫到了一對富人階級的夫妻企圖尋求精神自由,最終迷失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波特和姬特是美國上層知識分子階級的一對夫婦,他們生活優越,家境殷實,但婚姻狀況卻面臨堪憂。當時,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他們所在的城市被摧毀,一切都處在一片廢墟之中,戰爭破碎了家園,也同樣銷毀了人的精神支柱。因此他們來到了撒哈拉沙漠,一面想要尋找人生的意義,一面也希望彼此能夠重修舊好。

然而,隨著他們對撒哈拉沙漠境地的進一步探索,以及對自身精神世界的深入認知,兩個人最終淪陷在撒哈拉沙漠中。

波特因為接觸妓女,染上了傳染病。最後病死在撒哈拉沙漠中。姬特拋棄了奄奄一息的丈夫,從高貴端莊的白人女子淪為受原始叢林首領擺布的行屍走肉。

當然,你可以說是撒哈拉沙漠吞噬了兩人的意志,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內在精神的空虛和迷失,導致他們最終被黑暗所淹沒。

波特想要觸碰自己的慾望,而被慾望所反噬。姬特無法控制自己本能的獸性,最後陷入痛苦和麻痹中。

《遮蔽的天空》電影劇照

人最終都將走向死亡,但在生與死之間,我們都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那便是直面自己的心靈。活著的意義便是最終的意義。

叔本華說,「人生就像擺鐘,游移於痛苦和厭倦之間。」

我們努力,奮鬥,前進,刻苦,為了自己的人生看上去不那麼無趣,為了讓自己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光彩奪目,無不是為了給自己的靈魂有一個歸宿。而外在的一切,恰恰是我們所無法真正把控的。最終,我們還得轉向自己,面向自己的心。


《老子》生命觀的要點:

☆元神是生命的本質,先天一炁,元神不滅,道在人身即元神,元神主事即是本我,所謂後天死先天活。「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生命有輪迴,人死肉身歸土,元神歸道。「夫物云云,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復命。」

☆整體人的自我調節功能,病痛在於經絡瘀堵和營養失衡,治未病及治病在於恢復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致虛極,守靜篤」是最佳良方。

☆天人合一,人與天地萬物同源同構,宇宙是個整體,人體是個整體,細胞是個整體,整體之中套著整體,全息感應。「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簡說一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得一以靈。

天大地大人大。

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德經》生命觀:人可以成仙得道與天地同長久。鍾呂丹道的傳承來自於老子。

萬物:動植物等生命。三才生五行,五行生萬物。

靈:天地賦予人的,父母未生之前存在,死後也存在。道生一,人得一以靈。

天大地大人大:萬物之中,最靈、最貴者,人也。只有人可以修道成仙。

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一為體,二為用,三為造化。體用不出於陰陽,造化皆因於交媾。

呂曰:「小法旁門,既已知矣,其於大道,可得聞乎?」

鍾曰:「道本無問,問本無應。及乎真元一判,太朴已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為體,二為用,三為造化。體用不出於陰陽,造化皆因於交媾。上、中、下列為三才;天、地、人共得一道。道生二氣,氣生三才,三才生五行,五行生萬物。萬物之中,最靈、最貴者,人也。惟人也窮萬物之理,盡一己之性。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全命、保生以合於道,當與天地齊其堅固,而同得長久。」  《鍾呂傳道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