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是安宅,義是正路,孔子溫良恭儉讓,孟子大義凌然,孔子處於春秋末期,對於禮崩樂壞的時代形勢,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孟子處於戰國中期,殺人盈城盈野,人民更加痛苦,孟子養浩然正氣咄咄逼人以捨我其誰的姿態痛斥諸侯,力敵異端


仁者愛人

義者宜也

儒者都是根據自己的見識、認識、人生閱歷、性格、包括題主所說的稟賦,形成對時代的認識和基本判斷,然後據此形成天命、我命的認知,這就是儒者個人的義。

然後,據義行仁

也就是說,時代+個人特點構成背景,然後個人抉擇當如何,也就是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但儒者根據自己的認識,於此潮流中擇善固執

順之而昌,未必就是你個人所認為的當為

逆之而亡,可能就是你個人的堅定選擇

如何選,就是看你所選定的義:如何行之方合於你心中所認定的仁

亂世當行殺伐,夫子不欲不忍,所以他推禮樂教化,知其不可而為之。顏回、冉有都是君子,各有其仁,所以,不是非如夫子、孟子的才叫君子,懷仁行義,擇善固執,君子也!


孔孟之間除去儒家傳承,其他的地方共同點不多吧。

無論是出身,仕途甚至於可以說人生都是完全兩個階層。 有所差異也很正常。


孔子死後,儒家分成了幾個學派。

其中有兩大重鎮,就是曾參的洙泗學派和子夏的西河學派。

洙泗學派就是強調修身養性,專註於自我完善的那一類學派,屬於傳統儒家。孟子就是洙泗學派的這一分支的學者,在當時以缺乏政績而被人嘲笑。


人的命運主要是歷史的進程。

孔子出生於春秋時代,那時雖然禮崩樂壞,但是周王朝依然是天下共主,孔子出生於周公旦的魯國,禮樂文化濃厚,環境如此,自然是要為恢復周王朝的政治制度並加以完善而努力。孟子是戰國時代的人,周威烈王分封三晉,自己撕下了這層窗戶紙,五國相王更是讓諸侯把王位熟得和自己家一樣。各國征伐不休,在這種殘酷的戰爭環境下,孟子形成自己的剛烈性格也很正常。


孔子仁而多憂,孟子義而多智,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性而己。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儒家的領軍人物主張都不同吧。世代不同,思維不同。孔子本來也沒有什麼主張,只有一本他學生編輯的論語,主張就是仁。


孔孟並立於儒家思想鼻祖幾千家,說明他們的思想是有共性的,無論是孔子的仁,還是孟子的義,確和所處的時代有關係,但是不能將其分開。就如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寫出的文章,發揚的觀點是時代的產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