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對浩瀚的宇宙產生了好奇,那腳下的地球便再也無法禁錮我們……人類是一個擁有高等智慧的族群。

從研究兩個質點在萬有引力作用下的運動規律出發,人們通常把航天器達到環繞地球、脫離地球和飛出太陽系所需要的最小發射速度,分別稱為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

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時必須具備的發射速度,也叫環繞速度。按照力學理論可以計算出V1=7.9公里/秒。

第二宇宙速度:

當航天器超過第一宇宙速度V1達到一定值時,它就會脫離地球的引力場(月球還未超出地球引力的範圍)而成為圍繞太陽運行的人造行星,這個速度就叫做第二宇宙速度,亦稱脫離速度。按照力學理論可以計算出第二宇宙速度V2=11.2公里/秒。

第三宇宙速度:

從地球表面發射航天器,飛出太陽系,到浩瀚的銀河系中漫遊所需要的最小發射速度,就叫做第三宇宙速度。亦稱逃逸速度。按照力學理論可以計算出第三宇宙速度V3=16.7公里/秒。需要注意的是,這是選擇航天器入軌速度與地球公轉速度方向一致時計算出的V3值;如果方向不一致,所需速度就要大於16.7公里/秒了。可以說,航天器的速度是掙脫地球乃至太陽引力的唯一要素。

高新技術手段:

我掌握的資料匱乏供大家點評增添。

1、引力助推+核能電池

「引力助推」(引力加速,引力跳板)可以幫助探測器在不耗費大量助推劑的情況下,飛往遙遠的外行星執行探測任務。

例如、準確地利用引力助推技術美國發射的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借用1982年「九星聯珠」的機會,先後藉助木星、土星、天王星的引力作「跳板」,一次又一次地從木星跳到土星,從土星跳到天王星,繼而跳到海王星,成為探測太陽系行星最多、探測成果最豐富的行星際探測器。

1982年3月10日和5月16日,當時的九大行星運行到太陽一側90度和104度張角範圍內,人們把這一現象稱為「九星聯珠」或「九星會聚」。據計算,大約每隔179年出現一次「九星會聚」,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天象。

2014年11月末,印度探測器被《時代》周刊評為2014年25項年度最佳發明,稱其為「超智能航天器」。還沒有人第一次嘗試就能到達火星的。美國沒有,俄羅斯沒有,歐洲也沒有。但9月24日,印度卻做到了。

2、太陽帆飛行器(以光子為動力)依靠太陽輻射加速的星際風箏。這種飛船的發動機由太陽帆供能。

2010年5月21日,日本航天局發射試驗性太空探測器IKAROS(依靠太陽輻射加速的星際風箏)作為伴隨有效載荷,隨「黎明」號金星氣候軌道器一起發射升空,2010年12月8日IKAROS在距金星8萬公里處掠過,因此證明太陽帆技術用於行星間宇宙航行的可行性。

3、電子帆飛行器:從太陽風(高能量粒子)中獲取帶電粒子作為驅動物質。將這種太陽帆稱為「電子帆」(採集高能粒子做為動力)。

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

www.iqiyi.com圖標


大力出奇蹟,全世界都是拿火箭把航天器推上去的……話說看了半天沒明白題主想問啥……


太空非常的廣闊,垃圾雖然數量多,但是還不至於隨便就能撞上。因此發射前做好監測,按預定軌道發射就行,不用刻意去躲。

另外為什麼光提美日印?另外,這個問題的描述中廢話是不是太多了一點?


我有個腦洞:假如有「某種力量」,能夠將物體緩慢、勻速、垂直的克服地球引力,拉離地面,那麼是不是不需要達到這速度那速度也能脫離地球範圍。


不就是說我國沒有探測除了月球外的其它星球嗎?

講一大堆說白了就是黑自己咯

這哪裡是技術的問題,你要超過第二宇宙速度長3、長5、長7都可以做到,要不然也不能探測月球了(其實也是變軌來的吧,一直第二宇宙速度完全不經濟啊)

但是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我國的火星探測計劃預計在2020年發射第一枚探測器,在這之前調試好長5長7和空間站建設、探月後期工程的任務也需要按計劃執行

我們可不像印度和日本,扛起所謂科學考察的重任搞深空探測,結果自己的全球導航系統、間諜衛星網、通信衛星網路、空間站建設都落下了

地球確實只是人類的搖籃,但現在得先把搖籃守護好,不被人把窩搶了,才有機會長大


要麼你有大推力火箭,進入環繞軌道,直接加速到 11.2km/s 以上,逃逸地球引力圈

要麼,霍曼變軌慢慢升,也可以用較小的推力達到同樣的 deltaV 然後逃逸,(飛船對地速度在逃逸過程中,全程不超過 11.2km/s 是沒問題的)

要麼,用離子推進器慢慢攢 deltaV 也行..... 但 trajectory 可能就很麻煩了

現實,當前,就這麼幾個,技術上看樣子可行的。

腦洞另說.....


中國航天什麼時候能趕上「日本、印度」讓我國航天器飛速達到第二宇宙速度從而進入宇宙探索?

人一旦對浩瀚的宇宙產生了好奇,那腳下的地球便再也無法禁錮我們……人類是一個擁有高等智慧的族群。

從研究兩個質點在萬有引力作用下的運動規律出發,人們通常把航天器達到環繞地球、脫離地球和飛出太陽系所需要的最小發射速度,分別稱為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

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時必須具備的發射速度,也叫環繞速度。按照力學理論可以計算出V1=7.9公里/秒。

第二宇宙速度:

當航天器超過第一宇宙速度V1達到一定值時,它就會脫離地球的引力場(月球還未超出地球引力的範圍)而成為圍繞太陽運行的人造行 星,這個速度就叫做第二宇宙速度,亦稱脫離速度。按照力學理論可以計算出第二宇宙速度V2=11.2公里/秒。

第三宇宙速度:

從地球表面發射航天器,飛出太陽系,到浩瀚的銀河系中漫遊所需要的最小發射速度,就叫做第三宇宙速度。亦稱逃逸速度。按照力學理論可以計算出第三宇宙速度V3=16.7公里/秒。需要注意的是,這是選擇航天器入軌速度與地球公轉速度方向一致時計算出的V3值;如果方向不一致,所需速度就要大於16.7公里/秒了。可以說,航天器的速度是掙脫地球乃至太陽引力的唯一要素。

高新技術手段:

我掌握的資料匱乏供大家點評增添。

1、引力助推+核能電池

「引力助推」(引力加速,引力跳板)可以幫助探測器在不耗費大量助推劑的情況下,飛往遙遠的外行星執行探測任務。

例如、準確地利用引力助推技術美國發射的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借用1982年「九星聯珠」的機會,先後藉助木星、土星、天王星的引力作「跳板」,一次又一次地從木星跳到土星,從土星跳到天王星,繼而跳到海王星,成為探測太陽系行星最多、探測成果最豐富的行星際探測器。

1982年3月10日和5月16日,當時的九大行星運行到太陽一側90度和104度張角範圍內,人們把這一現象稱為「九星聯珠」或「九星會聚」。據計算,大約每隔179年出現一次「九星會聚」,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天象。

2014年11月末,印度探測器被《時代》周刊評為2014年25項年度最佳發明,稱其為「超智能航天器」。還沒有人第一次嘗試就能到達火星的。美國沒有,俄羅斯沒有,歐洲也沒有。但9月24日,印度卻做到了。

2、太陽帆飛行器(以光子為動力)依靠太陽輻射加速的星際風箏。這種飛船的發動機由太陽帆供能。

2010年5月21日,日本航天局發射試驗性太空探測器IKAROS(依靠太陽輻射加速的星際風箏)作為伴隨有效載荷,隨「黎明」號金星氣候軌道器一起發射升空,2010年12月8日IKAROS在距金星8萬公里處掠過,因此證明太陽帆技術用於行星間宇宙航行的可行性。

3、電子帆飛行器:從太陽風(高能量粒子)中獲取帶電粒子作為驅動物質。將這種太陽帆稱為「電子帆」(採集高能粒子做為動力)。

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

www.iqiyi.com圖標

所以,你寫得這一大坨,為的是表達什麼?你是在黑日本和印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