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随笔是我初二的时候写的,高一又改了一次。想请各位大佬评价一下文笔。


首先是肯定,

其实在作者的用词里,可以看出作者的辞汇功底还是很不错的。可以感觉到作者的脑海里是有那个画面的,中心也很明确就是赞美月亮。

然后就是我个人的看法

em感觉就是硬甩修辞。

如果我作为一个网路读者看的话感觉很尬,而且像「仙子之泪」这种辞汇美是美,但是有些俗了。

改一下句式会不会好一些?

比如这样

【目光不觉移了上去,入目便是一轮皎洁的白。】

这样转折会不会就不那么生硬了?

比如说你想要转换到另一个话题duck不必我怎样怎样,老人怎样怎样,还是自然过来比较舒服。

想升华主题的话可以用老人的传说来强化,更具有神秘感【我觉得你想要的感觉是这种】。

比如

【听过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打小便知道嫦娥仙子的广寒深宫就在那月亮上。

尚在地上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将这故事口口相传,说那嫦娥仙子竟是每日以泪洗面,说她后悔,想来是做长寿的神仙太过孤寂,有那千年之身还不如人间几十年快活。

(加你自己的观点)】

总结

这样的文其实在作文里可以算得上是词藻华丽,一二类文之间的这个水平,但是如果真的要大众化来看的话还有些略显幼稚。

喜欢写作是件很美好的事,希望题主保持热爱,继续前行!

【我也是个高中生,说的有不对的地方见谅,辩证的听就好。】


那个,你 的 地好像分不清?


谢邀。答主也经历过中高考,所以从一个曾考生的角度来说,这篇文字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太像一篇会出现在作文素材书里的套用模板了,修辞中规中矩,尤其是第三段的内容,把主语从女神换为另一个姿态美好的女子,也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在描写上过於单薄和程式化了。相信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会提多角度描写的重要性,这会使描写的层次更为丰富,让读者有更强的代入感。

你要能准确地描绘出一幅幅场景,使人物真实可信,他们在自己固有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中进行著日常工作。——拉威尔·斯潘塞

(摘自《文学创作手册》中的《让感官来帮忙》这篇文章,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这篇文章用了很多鲜活的例子,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

这边风景独好。独在哪里?好在哪里?

你在陶醉、描绘它时会想到这个问题,读者在欣赏你的文章时也会想到这个问题。空口无凭,不如把可以与之媲美的风景摆出来,进行镜头的切换、画面的转换,在比较和映衬的效果中,读者就自然而然地明了你笔下的风景的「读好」之所在了。在《绿》中,朱自清就作了这样的比较——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著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在这种时空跳跃的画面变幻中,读者便在「不是」哪种绿中获得了关于梅雨潭之绿的似有却无的想像,回味无穷。

题主这段文字的描写仅限于形状和色彩,而在用词的感情色彩方面,用的都是正向的词语,如「晶莹」「无瑕」「一尘不染」等,因此在后文说到女神常常哭泣时,总感觉有种突兀感,因为这中间的对比转折没有对应的文字描写,即如此一尘不染的月宫,如此冰清玉洁的女神,本应是令人神往的存在,为什么会无端哭泣?题主认为是目光所及是人间百态所流泪(这里提老人说是因为「后悔」则完全没必要了,与前后文都没有关系,这一笔显得很多余),这和月亮的明亮并没有任何关系,非要说的话,应该是女神多愁善感才对。

随笔随笔,一定是有感而发才写下的文字。答主也有写一些随感的习惯,时隔很久之后再回看,依然能感受到写下那些文字时汹涌澎湃的情感,这是很难复刻的,因而也没有太多改动的空间。题主这段文字中看不到有丰沛的感情流露,实在是很遗憾的一件事。只为描写而描写的文字是空洞的,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一定是先有情,景才会生动。引用一段文字来说明。

先感动自己,再打动读者

当心灵睁开眼睛开始活动,心情随之激荡不安,那便是表达自我的最好时候了。而且,也只有吐真情,有真意,「把心捧给读者」,才能真正感动读者。……不仅要有感而发,还要发得特别,让读者读来有新意、有触动,才能免去无病呻吟之嫌,真正深入人心。峻青两访山海关,为其雄风所震撼,写作欲望特别强,但苦于找不到一个新颖的抒情角度,便任凭激动在心中激荡,并不下笔。直到某日看到一份材料说十年动乱造成许多人信仰危机,他才「忽然火光一闪」:坚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坚固最强大的雄关。于是,下笔如有神,脍炙人口的《雄关赋》就这样产生了。

说到写作成长性这件事上。鉴于学生时代总会有考试,不可避免地经常要写文章,尽管大多数时候都是考场作文,但也是对写作能力的锻炼。这就像肺活量一样,每年体检的时候这个数字都会上涨,拿三年前的肺活量来说明自己现在的肺功能不错,这似乎意义并不太大。因此初二时写下的文字,到高中的时候再拿出来看,哪怕是同样的题目同样的素材,写出来的水平一定都会大不一样的,何不推翻了原有的文字重新写一段,再拿来作比较。在浅的地基上建出来的房子,终归是不如更深的地基上建出来的房子来得高。

避免文字程式化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仿写,从初级的直接引用作家的文字开始,到仿写,再到变成自己的肌肉,逐层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瀑布的高度不会高于源头」,作文辅导书上的文章固然很中规中矩,可以在考场上拿到不错的成绩,可那种文字只能束缚写作的固有思维。现在的考试都强调「去程式化」、「去套路化」,写作说到底能写出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特点才叫真正的写作。现代作家还为人知的大部分是文豪,他们的东西可以看,陶冶情操很好,用来当写作的范本就有点过高了;当代有不少作家的文章很亲民,拿到考场上当素材也是极好的,比如毕淑敏、周国平(周的哲理很对考场的路子,有很多是很正能量的生活大道理,但我本人并不喜欢,有点老学究的感觉)、和菜头(写的一些时评很有思想,可以借以培养自己的辩证思考)、以及教材上出现过的作者的文章都有找来看一看的必要。

如果是作为一篇考场作文,无疑可以拿到不错的成绩。但如果是作为题主有感而发写下的随笔,那么期待题主能够写出自己的个性。


初二写就高一改,私爱自是不待言。

文心清婉。可以这样走下去。

文笔稚嫩。姮娥舞的意象可以用,白玉盘就没了新鲜感。多用一些有别于、能超越的词语组句,或可有点鲜味。语句结构,文笔文风,有模仿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痕迹。自己练笔可以,拿出来发表就欠些火候了。

力求清新自然。杨朔的白粉病,朱自清的雕琢感,是散文创作的前鉴。

写作也是一场修炼。你有一点儿优美的天赋,把你的优美,变得优雅下去。


不错,写得挺有趣的,就是第二段珍珠和眼泪的比喻有点多余。和前面玉盘的比喻有冲突,又和下一段「在玉盘中看到」连接不上。


写的不错,给予肯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