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打得那麼熱鬧,完全沒有周的消息。

在昭襄王的時候,還有周天子嗎?

是誰,在哪個區域,每天的日常生活都在幹嘛?怎麼一點行動都沒有,難道真的只是坐在山頭看日落?

其他幾國都沒想過踹走他?最後一個周天子又是誰?

知識實在有限,望各位大大替我解惑,實在太好奇了。


末代周天子是周赧王。

他和昭襄王基本是一代人,甚至在同一年前腳後腳老死。

也是同一年,草民劉邦出生。

周國在成周洛陽一代,最後分封為東周國和西周國,

祖宗保下來的僅有的那點地盤,還被這倆給分了。

就這倆貨,

每天還內鬥的不亦樂乎,

東周國種稻子,西周把水給你截了,

東周派人去當說客,

怎麼說的呢,

他說你們這樣不對,他們沒水,不種稻子就改種麥子了,有啥用。

我給你出個主意,

你現在先放水,然後等著他們種好了稻子,

過了播種的季節,你再斷水,把稻子乾死,

他們不就傻逼了嗎。

西周國一聽,你小子這比我還壞啊,

就這麼辦。

所以這倆貨 每天沒事就琢磨這個,

互相坑,

你說能好的了嗎。

天子沒地盤沒糧食,沒錢沒兵,

只有到處借錢才能維持的了生活的樣子。

還不上錢了,就躲到高台上去,誰也不見。

史稱債台高築。

每天想著的問題 估計還是下頓飯怎麼弄吧。


周在戰國時期分裂成了兩個周公國,習慣性叫做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周王依附於兩個周公國生存

這兩個公國則依靠中原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外交態勢而存在,而這兩個公國也投資別國的官僚,東周昭文君就投資過張儀和景翠,後來都看到了回報

秦惠文王中期及以後,兩周周圍的主要玩家包含秦,魏,韓,楚四家,齊趙偶爾也會摻和,就是在這錯綜複雜的外交環境中兩周才得以生存。

楚懷王時期,楚國多次用韓國噁心秦國和魏國,而韓國則用兩周進一步噁心秦魏,秦魏一般靠直接動手揍韓國或者楚國作為反制,但也有多次秦魏脅迫韓國攻打楚國的情況出現。

兩周毀滅的時候,楚國已經在豫西地區的遊戲中出局,韓國在連年戰爭中流幹了血,而魏國沒有任何保住兩周的興趣,所以,秦國就在邯鄲之戰之後的反擊中吞下了西周,東周則在秦莊襄王攻韓中順手吃掉了


戰國早期的周王領域基本上被完全包圍在韓國領土之內,但是實力較弱的韓國無法承受滅周的惡名,魏國滅周又會引起秦、韓的恐慌。

到了中期,秦國拿下宜陽之後這個地方同時與秦韓魏三國交叉,成為了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是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韓魏和秦雙方都不會允許對方對周國的吞併,默認周國提供軍事通行權的中立是雙方平衡的結果。

戰國晚期,韓魏領土進一步東遷,周室殘餘領土已經完全被秦包夾,試圖單挑縱方然後被打的滿地找牙後,可能是出於對新佔領區大面積變節的恐懼,也可能是出於拿下重要關隘防備縱方進一步進攻的考慮,秦沒費多少力氣就攻滅了西周國,但事實上效果不太好。

至於東西周公的故事我不是特別了解,在戰國開始之後,也一點都不重要。


有時間看下戰國策中東周策、西周策就能大致明白了,求人不如求己,戰國策的篇幅也不長。

兩周其實沒少搞事,因為害怕被秦國吞併,所以支持合縱,魏、韓兩國為姬姓,算是同宗,所以被秦國錘的時候往往需要兩國保護。

趙魏韓始列為諸侯,以及田氏代齊,都只是惡劣環境中的利益交換。

齊威王朝周天子,反而使得其產生了一種虛幻的野心,最後為天下恥笑。


在洛陽老老實實窩著呢。

五國相王之後,周天子連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都不是了,徹底淪為了吉祥物,成天被韓國敲詐勒索,窮的一匹,成天舉債度日。

不過到了周赧王姬延的時候,周王幾又被分封了一回,因為周公旦這一支絕嗣了,得分封封地給這支的小弟弟,王幾又分成了東周公和西周公,天子算是一寸地皮都沒有了。

秦昭襄王在長平一口氣乾死趙國四十萬精壯人口之後,關東六國實際上維繫的平衡就被打破,秦一家獨大,於是五國決定趁著秦國連死兩王政局不穩,合縱攻秦,推舉周天子為名義上的統帥伐秦。

於是周天子就幹了,因為沒有封地和稅收,周天子就到處借錢,東湊西湊憋出了一萬多的「王師」,沒成想五國突然不帶他們玩了,這債劵砸手裡了。

於是周天子就跑到王幾內的一處高台上,眼不見心不煩,俗稱躲債高台,這也是債台高築這個成語的由來。

不過後來嘛,秦國回過味來打周天子,結果西周公嚇得舉王幾西垂之土盡獻於秦,周天子聽到之後,氣斃身亡。

而且因為公族不是分封給了西周公就是分給了東周公,沒有了公族國人推舉出新的周天子之後,周天子從此絕嗣而終,從武王到赧王,大周艱難續命八百年,算是徹底亡了。

而見周天子死了,秦軍便毫無顧慮的衝進王幾宮殿,將天子九鼎盡數搬到了秦國,我記得那貌似是九鼎最後一次出現在記載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