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汉武大帝,感觉霍去病死的好可惜呀(′;︵;`)

而且我觉得汉武帝让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之一有可能是去探路,他会不会想一路打出去啊?让所有已知的地域都成为大汉的附属?

如果霍去病没死的话,汉朝疆域会不会更广阔?如果更广阔的话,会扩展到哪里呢?(纯粹是好奇)


死的当然可惜。尤其是活的那么短命。

但某种程度上来说,未尝不是他的幸运。

从史书记载来说,霍去病并不是个很好打交道的人。比如,出征,他有自己的厨子;他能够因为李敢刺杀卫青在前,而杀掉李敢。他不是一个忍气吞声的人。他有他的嚣张。

他本质上是一个才华超绝的纨绔子弟,帝国双壁之一。

当然,战场上我们需要这样的嚣张,需要这样的意气风发。所以他有了封狼居胥这样历代武将所追求和向往的绝世功绩。后世谈论名将才会有韩白卫霍之并称。

如果他活的更长一点,也许,匈奴不会延续到将近两百年以后才彻底被消灭。

无论怎么著,他这辈子虽然短暂,但已经照耀天际,光耀青史。

一个人,能够千载之后被整个世界称颂,那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你我在青史上,可能什么都不会留下,更不用说被人怀念,最多就是那浮尸千里的饿殍罢了。

而且,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我们前面提到了,霍去病并不是一个懂得退让的翩翩君子,他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所以,他嚣张,他要与世界争雄。

但仗总要打完的。当世界和平以后呢?这种进取中带著点嚣张的性子,他能让同僚们接受?汉武帝还能一辈子那么包容他么?人都会变的。

这种有点咄咄逼人的性格,更可能带给他杀身之祸,甚至身败名裂。

而现在这样在最闪亮的那一瞬间陨落,留下一个最灿烂的背影,比因为个性而被浊世那些蝇营狗苟吞没,哪一个更完美呢?


霍少要是得善终的话,可能比卫帅被黑的还惨

英年早逝这种形象太受人推崇了,让大家更容易把目光集中在他的功绩上。

如果没有这种加成,霍少的黑点简直显而易见,什么奢侈啊,冲动啊balabala,卫帅这种完人都能被有些文人黑成那个样子,我都不敢想霍少会有什么评价

所以说,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还好霍少英年早逝,起码双子星有一个人能得到公正的评价,不然可能霍少的墓也被圈在茂陵博物馆外了。


那他今年已经2160岁了(公元2020留)。


那他今年已经2159岁了(公元2019留)。


第一,巫蛊之祸的进程会改写

如果霍去病还活著,也说明以卫青—霍去病—刘据为核心的太子党又多了一个强力领袖,巫蛊之祸很可能提前。汉武帝发动巫蛊之祸,并不是脑子不好使,受了奸臣蛊惑,而是单纯的忌惮太子的势力,担心太子抢班夺权。大家可以看看《卫将军骠骑列传》后面的附传,「校尉裨将以从大将军侯者九人。其裨将及校尉已为将者十四人」,这还不算霍去病的门人。

不管卫青霍去病有心无心,这都是一股难以忽视的势力,在加上太子的姨夫丞相公孙贺,汉武帝坐不住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霍去病在世,巫蛊之祸肯定会来的更早。当然,要是汉武帝仍到征和二年在发难,那历史上很可能就会记载,汉武帝为江充暗害于甘泉宫,太子闻之,起兵平乱,诛江充九族后继承大统。

第二,不会对汉匈战争产生什么影响

大家可别忘了卫青还活著了,而且岁数也不大。卫青在世的这十多年里,汉朝也没有什么大动作。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汉武帝讨伐南越分散了兵力,而是因为军中缺马。《史记》中记载:

初,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亦数万,汉马死者十余万。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

汉朝对抗匈奴,其实就两个问题:缺马,迷路

第一个问题在武帝初年,经过多年的休养,一度被解决了;这一时期,迷路是是主要问题,而卫青霍去病是这方面的佼佼者。经过多年的战争后,汉朝对北方的地形已经非常熟悉了,基本没有迷路的情况,就连被史学家们一直鄙视的大舅哥李广利,也能准确的捕捉到匈奴主力。而马匹却因为多年的战争,损失极大,成为制约战争的主要原因,哪怕卫霍复生,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第三,也不会影响李广利的上位

历史上的李广利,并不是吃软饭的废物,好多人以为李广利是靠著李夫人得宠上位的,但他们不知道,李广利开始领兵的时候,李夫人早就死了,李家早也失宠了,还被灭过一次门,而李广利则靠自己的军事才能重新获得汉武帝的信任:

而李夫人产昌邑王,延年由是贵为协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绶,而与上卧起~~久之,延年弟季与中人乱,出入骄恣。及李夫人卒后,其爱弛,上遂诛延年兄弟宗族。——《汉书 佞幸传》

李夫人蚤卒,其兄李延年以音幸,号协律。协律者,故倡也。兄弟皆坐奸,族。是时其长兄广利为贰师将军,伐大宛,不及诛。——《史记 外戚世家》

综合汉书与史记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李夫人死后,李家很快失宠,李广利的两个弟弟被灭族,而李广利因为领兵在外而得以幸免。后来李广利又为汉武帝所信任,则完全是因为军功,和李夫人关系并不大。要是真如某些人所说,汉武帝是爱屋及乌,故意为其创造机会,那李延年和李季恐怕有话要说。。。。。。。。

征大宛的这场战役,多半还是会由李广利主持,这本来就是偏师出征,不可能动用卫霍这种级别的大将的,第一次『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 期至贰师城取善马「,这根本不是主力部队,不会交给霍去病指挥的。第二次再发兵,李广利已经有经验了,按常理来说不可能换人,这个军功肯定还是李广利的。

另外,这场仗就算交给霍去病指挥也好不了多少。咱们先来看看大宛在哪,一般认为在乌兹别克费尔纳干盆地,锡尔河中上游,据西安直线距离约3500公里,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实际路途足有一万两千多里;实力一般,有三十万人口,城七十余座,后世的《晋书》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大宛国,王治贵山城,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户六万,口三十万,胜兵六万人。副王、辅国王各一人。——《汉书·西域传》

大宛国去洛阳万三千三百五十里,南至大月氏,北接康居,大小七十余城。土宜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晋书·列传六十七》

一万两千里,如果没有水运的话,古人根本维持不了这么长的补给线。据宋朝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当时在没有运河的地方,物资主要靠人力运送。一个民夫,能背六斗米(约37.5公斤),每天最多走80里路,民夫每人每天最少要消耗一斤粮食。也就是说,古代的补给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不能超过37.5*80=3000里,超过这个距离,哪怕增加再多的民夫,也无济于事。当然,在土地平整,草料丰盛的地方,可以用畜力运输,但西域明显不符合这个条件。

李广利的远征,则超过了这个限度的四倍,要想活下来,只能就地取粮。而西域地区,大多是沙漠,只有少数绿洲国家点缀其中,根本供养不起六万大军,军队缺乏食物,几乎是必然的。别说是大军,就连汉朝几百人的使团去大宛,也会因缺乏食物而损失掉大半的人员,《史记》中明确记载了这一点:

汉去我远,而盐水中数败,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汉使数百人为辈来,而常乏食,死者过半,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史记·大宛列传》

大家想一想,根据司马迁的记载,一个使团,去的时候损失一大半,回来的时候再损失一大半,那能剩下多少人呢,不就是」不过什一二」嘛。另外,路途中极度缺水,也是一个原因:

于是回戈天堑,朱夏方兼。经敦煌之东鄙,涉西裔之危阽。皑皑大碛,穹隆岩岩。前无指梅之麓,后无濡溇之沾。三军告渴,涸困胡髯。枯山赤坂,火薄生炎。

我贰师兮精诚仰天, 拔佩刀兮叱咤 而前。想耿恭之拜井, 思夫人之濯锦。刺崖面而霹 雳, 随刀势而流泉。 ——《贰师泉赋》

至于《史记》中记载的「非乏食,将吏贪」这就属于没事找事了,《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里还记载,霍去病出征贪污腐败严重,士卒面有菜色,司马迁的这种话,谁信谁傻。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另外,由于霍去病还活著,李广利肯定不会有昌邑王刘髆将来能作皇帝这种奇怪的想法,也就不会受巫蛊之祸影响,投降匈奴人,历史风评可以好很多。


想到一句词: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分割线

死的早了对他也是一件好事,现在谈起他都是英年早逝,勇冠三军,大多都是惋惜之情;

他是为战争而生的,天生的统帅;

如果不死,匈奴灭了以后,「飞鸟尽,良弓藏」,于政治斗争中,还不如死了算了;

战场才是他的主场,马革裹尸才是他的归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