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古典文學的都太棒了,無法抗衡。神魔小說還有《封神榜》,《鏡花緣》,《百花仙子》等等,像三國一樣的歷史演義小說,《隋唐演義》,《東漢演義》,但他們無法抗衡三國。像水滸一樣的英雄傳奇小說, 有《水滸後傳》和《說岳全傳》,但他們也無法抗衡。像紅樓一樣的人情小說,《金瓶梅》,水滸的片段。四大名著一定是最好的。而且現在再也寫不出古典名著的味兒了。


謝邀。

以我淺薄的文化素養,能與西遊記抗衡的魔幻作品有且只有一部。

托爾金的指環王


西遊記寫了一千年

西遊記成書過程的秘密_西遊記深度解析_人文_喜馬拉雅FM?

www.ximalaya.com圖標


道門中傳說西遊記的真正作者是位地仙,在道門中人眼中西遊記其實是一部丹經!

能把丹經寫成一部小說,作者的水平和境界遠遠超過一般凡人了…


封神可以看成西遊前傳

封神的燃燈道人,西遊的然燈古佛

封神的多寶道人,西遊的如來

封神的老子,西遊的太上老君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等等等等

太多的西遊里的人物在封神里都能找到前世的自己。


在中國古典小說史上,「神魔」作為一獨特類型,與歷史演義、人情小說鼎足而三。明中葉《西遊記》、《封神演義》的問世,使此類作品獲得了讀者的強烈認同,遂風行於世。以後的同類題材創作,不論說「史話類」(依附於一定的歷史事件或人物)、「佛道類」(講述佛、道而教義及民間神祗出身、伏魔經理)、或者「寓意諷刺類」(借幻寓義,托幻刺世)都難以走出《西遊記》等經典的陰影。

儘管間隔的時間越來越長,可此其作品不但沒有擺脫《西遊記》、《封神演義》等早期經典的強大影響,受其影響之深比之前幾期,更似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些作品擺明了以前者的讀書自居,如《天女散花》,第1回便開宗明義:「這部小說從唐三藏到西天佛國取經之後,發出來的一段故事」。一些作品,如陳景韓德《新西遊記》(5回);李小白的《新西遊記》(6卷30回);陸士諤的《也是西遊記》(2卷20回);天悔生的《續封神傳》(4回)等,都是打著《西遊》、《封神》招牌的舊瓶新酒。當然不僅《封神演義》、《西遊記》是注目、模仿的對象,前期的其他一些作品,如《東遊記》、《濟公傳》、《三教開迷歸正演義》、《綠野仙蹤》《草木春秋》、《斬鬼傳》、《評鬼傳》、《雷鋒塔奇傳》等,或明或暗,或多或少,或有意或無意也都是模仿的對象。

  這些因襲、模仿的情形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

  第一類屬亦步亦趨型。如張小山的《平金川全傳》,不論是構思還是行文,基本上仿《封神演義》格局,以歷史事件作為情節發展脈絡,「以神演史」。講述年羹堯與岳鍾琪奉旨平定金川王羅卜藏丹為首的叛軍。怪力亂神充斥全書,「天命攸歸:觀念貫穿始終。年羹堯的經理,有點像《封神演義》中的九尾狐妲己,本是天狗星曆劫臨凡,平金川之後卻因為「忘卻本來,殺戮過重」被打入畜牲道。

  書中的世外高人諸如萬衲子、雲穀子等,風味正邪雙方。一方替天行道,幫助清廷剿滅叛亂;一方則助紂為虐,幫金川王煽風點火。其中回教的祖師爺穴上老祖儼然又一通天教主,「廣有神通,深精法術,手下有十二個徒弟,六男六女,都是由擎山舉岳的才能,倒海翻江的本領,且都煉有隨身法寶……」(第7回)「除了十二個大徒眾之外,尚有小徒弟數百人都是走獸等類」(第12回)。他最初與《封神演義》中的通天教主一樣,深知天命難違,約束門下不得逆天行事。但隨著門下子弟的捲入,終於經不起蠱惑,親自下山擺陣,用水火霧阻擋清軍,後來還是在羅馬教皇的勸說下回山。

  縱觀雙方爭鬥方式,也和《封神》一樣,主要是擺陣鬥法:五行陣(第五回)、強水陣(第7回)、六合陣(第10回)、冰潔陣(第13回)層出不窮,但總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就連雲穀子暗算金川營中的安慶子,也是適用追魂符,用草人寫上安慶子生辰八字,步罡念咒,制其死命。與《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制趙公明如出一轍。

  《續封神傳》同樣延續此路。另外象《綉雲閣》走的是《三教開迷歸正演義》等「寓意諷刺」的路數,其中人物「三緘」、「虛無」、「意淫」、「酒、色、才、氣」,各有所指。《精神降鬼傳》則明顯模仿《斬鬼傳》、《平鬼傳》。作者自謂「《斬鬼》、《平鬼傳》上鍾馗俱以吃吃殺道,我家主帥以生生為道。」

  第二類是雜糅型。

  其一是雜糅經典作品,即改編名著。如《四大妖精》中的《孫行者》、《豬八戒》、《紅孩兒》,完全是摘錄《西遊記》、《封神演義》中的相關情節加以串聯、發揮,所以有時筆法完全照搬前書(說抄襲更恰切,如(紅孩兒》第47回,見玉面公主一段,與《西遊記》第60回的某些文字完全相同,只是孫悟空換成了紅孩兒)。《孫行者》、《豬八戒》完全可以作為《西遊記》中「老孫」、「老豬」的別傳欣賞。尤其是老豬,充滿人情味,他與高翠蘭兩廂情願、生死難捨的愛情,很是令人同情。

  至於《紅孩兒》的情節則是糅合了《西遊記》中的紅孩兒相關情節以及(封神演義》中有關哪吒出身、鬧海、學藝的故事,將二者合而為一。而《白娘娘》則基本是前期《雷峰塔奇傳》的翻版,只是結局向著大快人心的方向發展:法海祭起金缽,白蛇與小青危在旦夕,白娘娘的師傅蕊芝仙子突然出現,「把手一指,那個金缽頓時變了一座寶塔,把法海和尚鎮在西湖邊上,永遠不得超身。那塔就名雷峰塔,後來人弄錯了,以為裡邊鎮的是白娘娘,實在鎮的是法海和尚。」(第41回)傾向性更明顯。法海與淫賊勾結害人,實在是咎由自取。

  另一種則是雜糅不同的小說類型,即混類交叉。這類作品在清中葉曾出現多部,如《綠野仙蹤》、《婆羅岸》側重人情,《瑤華傳》傾向俠義,《女仙外史》則更像歷史演義……其實出現這種現象是一種小說類型瀕臨絕境的一種無奈選擇,是創作者的一種補救措施,此期的《評演濟公全傳》(240回)最為典型。與傳統的「濟公系列」(《濟顛語錄》、《醉菩提》、《麴頭陀傳》)有根本不同,明顯受到當時盛行的「俠義公案」類說書影響,按照人間俠士的模式塑造濟公形象,濟公已蛻變為不折不扣的人間獨行俠,其「臉不洗,頭不剃,醉眼乜斜睜又閉」,「警愚勸善度群迷,專管人間不平氣」(第2回)的形象,分明是一「糊塗大醉俠」。所不同者,濟公未卜先知,可以運用法術制敵。和黃天霸(《施公案》)、展昭《七俠五義》)等依附於某一清官大僚相似,這位知覺羅漢,竟然成了秦相(秦檜之子)的「替僧」,這一特殊身份為他以後的仗義行俠創造了不少便利條件。他和官府緊緊連在一起,他的神通法術必須經過官府這一中介才能發揮作用,這就使得他的形象與傳統神道有了極大的不同。他收江湖俠士陳亮等為徒,追捕採花大盜華雲龍、平定妖道邵華風聚眾造反、為烈女貞娘正名,故事情節多有重複,俠義公案色彩鮮明。這裡邊的神魔鬥法,已毫無新意可言。妖魔們的法寶無非「捆仙繩」、「混元石」、「罩仙鍾」一類,一望便知未脫《封神》故伎。但與其說是神魔之爭,倒不如說是江湖上高手之間的比拼更恰切。需要指出的是,《評演濟公傳》的續書多達四十續,在小說史上蔚為奇觀,足見其題材的強大魅力。這也是神魔小說不斷衰微,卻又不絕如縷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它如《仙俠五花劍》、《三合明珠劍》等也都是神魔與俠義的混合體。

  還有一種類型是點綴式。即借用諸如《西遊》、《封神》中的某些情節、人物充斥其間,另鑄新說。如聞仲、太白金星、比干、魏徵、孫悟空、東方朔、呂純陽、千里眼、順風耳(《新天地》);真武、楊戩、釋迎、彌勒、文殊、普賢、觀音、金剛、羅漢、洪鈞、老君(《天上大審判》)等前期作品中的「名人」,在此期反覆出現。特別是某些較為典型的故事情節在此期小說中也依稀再現。如《狐狸緣全傳》(據彈詞改編而成)第17回到第20回,玉面狐率眾狐精與天兵大戰、賭鬥變化,明顯模仿《西遊記》的大鬧天宮。《綉雲閣》第135回,三緘化幻境試眾弟子一段,分明效法《綠野仙蹤》「人幻境四子走旁門」一回。《百大妖精鬥法奇觀》第59至75則基本上移自《草木春秋》。這種照搬、照抄現象,在緊接《西遊記》之後的《南遊記》、《咒棗記》等作品中也曾出現過,但二三百年之後依然如故,就值得深思了,至少說明這一流派創作在某種程度上停滯不前了。

  這樣看來,神魔小說「經典」之作的影響可謂彌久彌深,一直到清末民初創作者們也沒有完全走出陰影,這大概是《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經典之作強大慣性影響所致。一味因襲是不可能出現一流作品的,從這一角度看,此期的神魔小說創作只能說是強弩之末,是迴光返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