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我才疏學淺了解的不多請別噴我煩請多舉幾個例子



首先,時勢造英雄,亂世必然會造就人不同於太平盛世時有的境遇,境遇不同必然看世界的視角和深度不一樣。試想當下的中國人有幾個見過戰爭,幾個見過屍山血河,那你說沒有這種經歷,誰又能確切描述切近的死亡給予心靈的衝擊?類似於這個,當代的人囿於優渥和和平的生活,並不能徹悟。

其實,適時造英雄,剛剛興起白話文時,語法文風流派都屬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狀態,真正的百家爭鳴,你只要比別人強一點你就可以一點一點產生名氣。成就來源於既往的空白,一個不恰當的例子,比如說成就是減重一百斤,那一開始三百多斤的大胖子靠運動就能減到二百斤,但從二百斤減到一百五就要難多了,一百五見到一百就更難,再見到一百以下,幾十斤的話,如果還是開始時那個三百斤的胖子的話,那他只能靠化療了。一句話,前人太優秀,要顯出來你優秀,難度就更大。

最後,事事造英雄。人們現在選擇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了。要想成為大家的話,所需要的必要的和本人產生共鳴的人群的集中度降低了。如果說你生活在一個沒有電視沒有網,只有書籍、報紙和廣播的時代,那你成為文學家和歌星的難度肯定比現在要低一些。有電視劇改編的原著,誰還看字?有抖音,誰還聽廣播,當然這不是絕對的,現在還是有人能沉下心來讀一讀書的,可是相比以前要少了很多。


小丑在殿堂 大師在流浪


己亥雜詩

佚名

瞞天過海乘風破,

猴悔無期雙簧連。

文痞混混佞父子,

僥倖蠅營一年年。

時疾不愈賊得意,

邪風若長文道蹇。

嗚呼當代活電影,

不堪設想個中險。


瀉藥,我覺得有幾方面的因素。

一是現代文學繪畫書法等等很多藝術,是以前人的時間累積為積澱的,當前人已經到一個很高的造詣後,後輩一般只能是望其項背,嘆為觀止,卻很難超脫。

舉書法為例,現在最有名的一位大家還是王羲之,那是一千多年以前的人物了,你想,這一千年來,可能每一代都有人嘀咕,為啥這個時代出不了像王羲之那樣的人了?

二是現在是和平時期(讚歎祖國繁榮昌盛),刺激藝術創作的外部因素和以往時期不同。比如,現在比較受追捧的是,大劉的科幻系列,再早一點,修仙類,穿越類文學作品很受歡迎,這些作品很多都是點擊率催生下的速成品,但也保不準,他們中有出類拔萃的也會成為傳世佳作,我覺得大劉的作品已經有這個苗頭了。

而且,現在,一般評價一部作品是不是成功的一個因素是有沒有被改編為影視作品,也導致很多人不再去閱讀第一手原著,而是追劇,所以會有一批傑出的影視劇作品,因為有表演力加持,原著可能的光彩就被壓下去了,比如,人民的名義,琅琊榜等等。

相反,再看老舍,巴金,沈從文時期,拋開個人天賦,他們生在動蕩環境下,天然有各種素材可供寫作,也沒有業績考核壓力,寫作往往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出佳品的概率自然也大一些吧。

再舉個例子,曹雪芹的紅樓夢,那隻能是在他那個獨特的環境下的產物,真正的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現代人再會寫作,誰能比得過。

第三,還有一個原因是,現在文化產業極其發達,人們的興趣空前多元化,有的細分領域可能有可媲美老舍、巴金之類地位的佼佼者,但是因為每個人的關注點都切分成小塊了,所以反倒顯不出有什麼大統一的名震四海的大家了。

以上。


一沒有土壤,二未經大浪淘沙。

時勢造英雄,想想題主列舉的人都生活在什麼時代吶?

徐悲鴻繪畫成就一般,主要貢獻在於教育,這是他基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做出的選擇。

齊白石八十歲衰年變法才步入大師之路,如果沒活過八十也就泯然於歷史了。

杜甫活著的時候是詩聖嗎?

梵高活著的時候賣出一張畫嗎?

當代人還是就給後世評說吧。


都在說是因為這是個文學和藝術造詣難以超越過去時代的原因嗎?現在的教育制度真的沒有錯嗎 青年時期整天為應試教育拚命 青年時期不讀幾十本融進骨子裡的文學作品 長大後也一味追求物質生活 生活閱歷太單一了 真的很難催生文學和藝術的發展 甚至是倒退


我不覺得。那個時候大家的文化水平普遍低,好比在平原上走路,看到一個土堆就是山了,因而出個人才或者大師比較容易吧!現在大家的文化水平普遍很高,感覺像在森林裡行走,找個拔尖的樹需要時間。再說了,藝術需要時間的檢驗的,現在不好定論


莫言算不算

其中有些人的書擱在現代是禁書的……


可能是因為,如今這個社會的矛盾不那麼尖銳,不那麼的使人重視。

人們可以通過網路發泄情緒,不必再執於文筆。人們思想過於享受快感,少了幾分歷事的沉澱,對於有深度的文章難以深度剖析以及有認同感。

而且,你看國家的主流作品,無不歌唱祖國的強大之類正面情緒。也就是說,國家不主要需要這類大家。而,那些直白的歌頌,很難出什麼真正好文章,甚至這類文章其實也不受人們的待見。久而久之,國無文,文有國而不為人知。

你看看最近新聞聯播的轉變,其實也是在告訴你,現代人待見什麼樣的東西。

流量已經成為這個時代人人追捧的東西了,書雖不死,但網路甚活躍。要想出老舍這類大家,沒有時代的積澱是不行的。簡單的來說,就是時代需要什麼,才會有什麼。


1949年,中國的文盲率是80%,中國的大學生僅有2.1萬人,至2018年,中國的文盲率為5.28%,大約為7300萬文盲人口!主要集中在偏遠地區!而新中國總共招收的大學生共1.93億人次。

舊中國,知識掌握在封建地主,外國買辦,政府官僚和附庸在統治者身邊的寄生知識分子手上,他們用知識成就了自己,卻把中國變成了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家。個別優秀的知識份子,利用自己的知識為民族作了貢獻,人民也給予他們崇高的榮耀,而那些謀私利的知識份子,也得到了應得的唾棄。

新中國,知識掌握在人民手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一個能夠充分學習,人人講究學習的社會裡,知識不再稀缺,掌握知識成了主流,個別突出的人物,也就沒那麼顯眼了。


沒有少,相反多了才對。現代文字工作者無論數量和質量都比過去的年代強好多,只是市場經濟下功利色彩濃重很多。過去那個年代作家跟財富不沾邊,現在可不一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