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諸子百家,有盲信的,也有全盤否定的。例如,胡適就認為所有的諸子百家文獻,都是託名偽作。對此,我特別推崇呂思勉的《先秦學術概論》。

先秦的作品,我們都看不到原作。假定能看到原作,因為是篆體文字,也看不懂。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諸子百家的經典,都是漢代文人整理出來的作品,冠之以諸子百家的各種名字。漢代從漢武帝開始,進入一個全面的「創造性」的時代,幾乎創造了所有的先秦文獻(當然包括儒家經典)和先秦歷史,不僅創造了各種儒家典籍(《左傳》和《詩經》等除外),創造了諸子百家,也創造了漢民族的先秦歷史和上古史。這些事,顧頡剛已經基本釐清了。漢代的繁體字,在當時其實是簡體字,是把先秦文字簡化後的、相對於現在的文字才是繁體字的文字。但是,每個書手或者文人在個人水平及狀況,職位,工作目的等等方面都情況不一,所以非常複雜,要作正確的、恰如其分的判斷,必須進行逐一的分析,真要做這個事,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所謂偽作,並非完全偽造,而是在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先秦文化思想的基礎上,以託名或者托古的方式所進行的再創作。對於漢代的古人而言,在當時是當代人,在他們之前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其中部分有文字,大部分是口口相傳。所以,漢代當時的古人,並沒有無中生有的必要,也無法無中生有,他們並無憑空創作的本事。正如呂思勉在批駁胡適的「疑古」觀點時所說,「諸子書之思想文義,皆顯分古近,絕非一時間物」(《先秦學術概論》)。即使寫小說進行虛構,也要有某種生活的或者事實的基礎。漢代以前,沒有紙,也沒有印刷技術,作品的寫作、保存和傳播,基本就是靠在竹簡上寫或者抄寫。原作者以外的書寫的人,對原作品有知識,但是,在書寫的時候,由於各種原因(主要是原作的逸失,憑記憶或者道聽途說),從而有意或者被迫的加進了自己或他人所認為或者以為的內容。書手或者寫偽作的人,都是有大學問的人,對古代文獻或者傳聞等有相當研究,否則,不僅寫不出來,而且,寫出來也沒人信。

這裡,問題的要點是,漢代以後所留下的先秦文獻或者作品,哪些部分是真正的先秦所留下的真材實料,哪些部分是漢代以後文人學者所追加、杜撰或者創作的。由於歷時又已經兩千多年,對於先秦的歷史和文獻的編造是不斷層積和累加的,導致情況非常複雜,如同千年牛圈,想清理也很難下手,更不用說全面清理了。不過,要進行辨別和確認,方法和路徑還是很多。可惜,除了顧頡剛的許多傑出工作,這方面的研究大概很不夠。以邏輯關係進行梳理,是個辦法。例如,楊伯峻在研究「春秋」的意思時,引用了《莊子?齊物論》里的「聖人存而不論,論而不議」等,並認為,這個聖人指的就是孔子(《春秋左傳注?前言》)。但是,莊子是戰國時的道家,不可能把儒家的人稱為聖人。另外,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諸子百家都是平等的,沒有孰高孰低。只是到了漢武帝時,獨尊儒術,才把孔子拔高為聖人,凌駕於其他學派之上。僅僅據此,就可以推測,《莊子》也是漢代的託名偽作。事實上,我們現在所讀到的《莊子》,其實是西晉郭象的作品。楊伯峻通過各種比對和邏輯梳理,否定了孔子曾經寫作或者修訂過春秋,也是分辨和確認文獻真偽的一個典範。

此外,春秋前的周公旦和春秋早期的管仲,都是述而不作的,《周禮》和《管子》都是後人的作品,與其本人是無關的。《周禮》與《尚書》一樣,是漢代編撰的儒家教科書,都屬於儒家十三經。關於《管子》,《左傳》里說,公元前672年,陳完在齊國辭卿任工正後,「飲(齊)桓公酒,樂。公曰:『以火繼之』。辭曰:『臣卜其晝,未卜其夜,不敢』」。就是,齊桓公跟陳完喝酒喝高興了,要點上蠟燭繼續喝,被陳完以占卜的結論為由婉言謝絕。對此,《左傳》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以君成禮,弗納於淫,仁也」(《庄二十二》)。但是,寫《管子》的人,在「國君中匡篇」里抄襲和利用了這個喝酒的情節,把陳完換成了管仲,就是偷梁換柱,移花接木,此外,故事情節也編的更多,可以說是胡編亂造。

稍後一點的左丘明、孔子、老子、孫子和墨子,大致是同時代人。孔子和墨子也都是述而不作的。對於周公旦、管仲、孔子等的言論,通過《左傳》或者《史記》等間接的去比對和了解,可能更加真實。《左傳》里,自《僖二十八》開始記載了大量的孔子的言論。而《論語》問世時,孔子已經去世約八十年,孔子的弟子也已經作古,所以,《論語》也不是原作,而是後人的託名偽作。現在許多人引用《論語》等,說孔子怎麼怎麼說,那很可能是拜錯了佛。說《論語》里怎麼說,才是對的,因為《論語》是客觀存在的,而孔子說過什麼,我們除了間接的聽說,都已經無從考證。其他諸子百家亦如此。雅斯貝斯說,「漢朝建立了儒家學說」(《論歷史的起源和目標》)。這個說法是很正確和恰當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先秦諸子百家文獻,可能基本都是在漢代建立、偽造或者篡改的。

呂思勉說:「治先秦之學者,可分家而不可分人。何則?先秦諸子,大抵不自著書;凡所纂輯,率皆出於後之人」(《先秦學術概論》)。因此,說諸子如何如何說,都是不可靠的,都是託名托古的偽作。但是,諸子學說本身的存在,則是事實。所謂諸子百家的作品,都是漢代托某子之名,集其大成的混合物。

關於《墨子》,應該類似《論語》,即是其弟子或者信徒所作。所不同的是文體,《論語》是問答體,是言論集,而《墨子》是全面的、系統的敘述,但是,不是墨子的思想,而是後人假託墨子的名義寫自己的東西。傳說中的墨子,是儒家的叛逆者,這個比較可信。因為司馬遷寫《史記》,居然不為墨子列傳,僅僅在《孟子荀卿列傳》里一筆帶過,說「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而《史記》是與漢武帝的興趣高度一致,把儒家放在最高位置的,所以就要無視墨子了。

對於先秦以及相關的問題,胡適和顧頡剛等早就指出這些疑問了,叫做「疑古」和「辨古」,就是對先秦的歷史和文獻等的真實性,提出了許多質疑,並進行梳理、辨別和確認。胡適師從約翰·杜威,幾乎全部接受了導師的包括自由主義在內的思想,拿來了實驗主義(或者說實證主義,但不能跟實用主義混為一談),並以這個思路重新審視中國上古史(這個思路,實質上與蘭克的實證主義史學是一致的,就是追究事實,而這個思路,一直可以追溯到英國的弗朗西斯·培根),這當然是打開了一扇窗,開闢了一條路,並得到了顧頡剛的熱烈追隨。具體以這個思路進行「辨古」,則基本都是顧頡剛做的工作,並取得很大成功。胡適只是提供了(或者說是引進了)西方科學的思路和方法。胡適和顧頡剛等人的疑古發現,也不是最早,顧頡剛就指出,「古書、古史之偽,自唐以後書籍流通,學者聞見廣博,早已致疑」。唐代有劉知幾和柳宗元,宋代有司馬光和歐陽修等,在他那個時代之前,「學術界上已經斷斷續續地起了多少次攻擊偽書的運動,只因從前的人信古的觀念太強【其實現在仍然如此】,不是置之不理,便是用了強力去壓服它」(《古史辨自序》)。我讀過岳南寫的傳記《陳寅恪和傅斯年》,深感從晚清到民國的那一代學者,都是很了不起的大師。特別是在引進西方的科學(包括人文科學和各種思想理論)以及對國學(包括歷史等)的反思這兩個方面的貢獻,是劃時代的,是很值得重視的。


說幾個諸子百家的特點:

一,諸子百家的鼻祖們自己一般是不寫書的。現存的諸子百家學說,往往出自其徒子徒孫之手。

二,諸子百家們大多數是公務員,在此基礎上使得他們的思想往往體現的是「君子之道」,即達官貴人的處事原則。

三,諸子百家們中,有王子,如法家的韓非子。有宰相,如法家的商鞅,縱橫家的張儀。有將軍,如兵家的孫武,孫臏。也有芝麻官,如道家的莊周是「漆園小吏」。

四,諸子百家的思想很有趣,官職越高的人越務實,往往會給出具體的策略和措施。官職越小的人越理想化,往往給出的是語焉不詳的讖言。


我們今天還能是「我們」,全仰賴那些已經逝去的為我們這個族群的生存和發展在精神的痛苦與現實的苦難中艱難跋涉的先賢。


儘管流傳下來的文獻不能算完整且不少真實性存疑,但不得不認清一個事實,諸子百家的興盛是我國思想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沒有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哪怕後世所獨尊的儒學,也是融合了諸子之思想的「雜學」


俺沒研究諸子百家,俺是小學畢業,只會看不會講!


諸子百家現在能有影響的也就儒 道 法三家了!

諸子百家,百家爭鳴能夠興起因為當時歷史原因,當時的思想可能和現在比較接近,人人有權利發表治國言論!就是所謂的言論自由!

所以很多學派拿來一部分思想就開始著書立說,具體如何著書如何立說,咱們也不敢問,也不知道咋說!

雖說百家不過真的被高層掌權者能看到的,而且影響幾代王朝的也就幾家,除了儒 道 法,還有墨 陰陽 縱橫 兵家 醫家 我有一個農家,看來農民也有治國人才!

不過不管哪一家都是想通過自己的思想,都是想得到當時掌權者的認可,從而得到發展!從而一飛衝天。

不過最後留下的儒家 道家,具體原因不好揣測,不過根據我的分析,所有的學派能夠經得起推敲的才會被留下!儒家和文化一次掛鉤,這個和當時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相同,被人們保留了下來,當然儒家還有很多思想值得保留!

道家能保留下來,個人感覺除了不治世,別的涉及到各行各業,兵,醫 ,茶 ,武術 ,藝術。主要道家以周易為核心思想!遵循天道現在人還不知道怎麼推翻!

道家文化和哲學思想是一個走出國門的文化,不止影響中國,日本 韓國 朝鮮周邊國家都會被認可!據說《道德經》的譯文銷量僅次於《聖經》,有興趣的可以去查一查!

諸子百家如果我理解就是現在的大學一樣,當時提供的是治國經世的思想,現在提供的是人才和科學成果!這樣才有經費嘛!

有錢賺的時候誰不是打破頭往裡沖!呵呵~


你對哪家有興趣就問哪家。


落後 符合 超前


謝邀,我看的很少,理解也很膚淺,就不談看法啦,推薦樓主好好看一看,不看不知是好還是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