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以前普通老百姓聊天怎么说话沟通呢,也是各种文言文频出吗?如果不是又该怎么说呢?还有各地方言差距那么大,是如何统一的呢?


汉代之前,文言合一,故而当时的文章都是经润色修饰后的口头语(即上古「白话」)。六朝时,文言逐渐分离,汉语开始双音化,一些新的民间口语词(即狭义的「白话」辞汇)出现并取代了文言词,如「击」逐渐被「打」取代、「柔」逐渐被「软」取代、「辛」逐渐被「辣」取代。但上层却继续使用「文言」写作,而下层则使用「口语」写作,如唐传奇、敦煌变文、宋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也大都是用古白话所写,因此,就出现文白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口语一直在演化,所以不同时期的古白话也是不同的,如,一个表示「寻找」之意的字词,先秦用「求」「索」,汉魏之后则被「寻」「觅」取代,而到今天则多使用「找」字。

至于地域交流,先秦有雅言、汉代有通语、中古有正音、近古有官话,这些都是用来跨地域交流的工具。再不济,找个老乡作翻译,实在不行,可以用文字进行笔谈。

——————补充

文言作为文体自身也在发展,后世文言要么是仿「六朝骈文」,要么是仿「秦汉古文」,唐宋人搞「古文运动」,就是要用「秦汉古文」代替「六朝骈文」,因为「古文」比「骈文」更好懂也更好用(很多人能看得懂二千多年前的《史记》,却看不懂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哀江南赋》,正是此理)。至于为何不传用商周古文,一是佶屈聱牙太难懂,二是时代太远,不好模仿其文风文体。


我们现在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满口之乎者也,科学民主,英语政治,科学天文……阿。

现在文化普及也是很高了的,古代都不能比。古代小民说话方式要看他的身份地位和眼界,一辈子都是农民,那说话自带土腥气;是个商人,他肯定多关注店铺运转和市场;要是个茶博士,他和你聊天,打比喻都是自家茶相关啦。


很多人以为古人在日常说话时也满口「之乎者也」,担心穿越回去不会说「文言文」,没法和古人交流。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古人日常交流用的也是白话文。


所谓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时用的书面语言。春秋以前,文言文与口语白话文的区别并不大,文言文实际上就是将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后变形而成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言文基本定型,以后的两千年基本没有变过。但口语白话文却一直在变,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移民的影响,比如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所导致的语言变化。唐朝之后,白话文和文言文分离得更加明显,人们平时说话和写文章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那古人为何写文章的时候不用白话文呢?这样岂不是更方便读懂吗?白话文尽管容易读懂,但真的不容易写,因为用字太多。同等信息含量的内容,如果用白话文,会比文言文多出一倍的文字量。在纸张没有发明前,古人在青铜器上铸字、竹简上刻字、丝帛上写字,这些书写材料都十分昂贵,而且书写过程也很费劲。所以,古人为了省钱省力,写文章的时候必须惜字如金,文言文这种精简化的用语就体现了它的优势。打个比方,您正在读的这部书总共十余万字,如果用竹简写成,需要近三十斤竹简。如果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用竹简写成,大部分人是买不起的。所以,古人用文言文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省字控制成本。


东汉改进了造纸术,唐宋普及了印刷术。书写材料便宜了,过程也不那么费劲了,为啥还用文言文呢?这主要是因为文化传承的惯性,文言文格式稳定,言简意赅,有表达优势。另外,古代的知识分子用文言文还能提高自己的格调——这样能把自己和普通的「吃瓜群众」区分开来,通过体现文化的高低差异来获得优越感。两千多年来,使用文言文一直是读书人的身份象征,直到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后,文言文的优越感才消失。

宋朝之后,随著民众阅读的普及,白话文在书籍文章中的使用数量大大增多。宋代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话本」,实际上就是说书艺人表演时使用的底本。这种话本融合了口语和书面语,产生了一种浅近文言体,即白话小说。此后的畅销类小说基本都用白话文了,这样读起来比较贴近真实生活,而且大家都能读得懂,四大名著就是此类小说的代表。今天的初中生读四大名著就容易,但读纯文言体的《史记》就费劲多了。


宋朝之后的白话文和今天差别不大了,基本上都能看懂。史书上记载过一段宋代官府审问一个妇女的对话,这妇女砍伤了自己的丈夫,官府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电子书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讲历史的王老师

读客出版社

¥49.90 会员免费



《诗经》应该是春秋时期老百姓的歌谣原文——但是原本字音鬼知道,应该有一部分没变,但是肯定有一部分变了的。毕竟各路方言字音都天差地别。


这个涉及到汉语分期的问题。

学界现在公认的是古代汉语到唐初,

唐初到清初为近代汉语,

清初以降为现代汉语。

这是我最近两天看到的琉球王国汉文文献资料的一页,距今大概200多年,讲话与现在基本没啥区别了。

另外,古代有文化的人写文章用文言,平时说话还有古白话的。这个可以在保存至今的敦煌变文、直讲文、禅宗语录里面看到,后来就是各种曲词,总之一切古人的口语语体的汇编资料都可以用来研究汉语分期之类的问题。


难道你不看西游水浒的吗?


跟「众所周知世界上有两个国家:中国和外国」一样,众所周知中国有两个朝代,古代和现代(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所以去查各个朝代与各国(古代)口语吧。

顺便你猜 的 么 呀 吗 吧 嘛 啦 哈 这些口语得不能再口语的,在古代是哪些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