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及市场负利率的预期终究只是辅助,实体经济是否成功回稳才是长线关键。(资料照,林瑞庆摄)

货币政策及市场负利率的预期终究只是辅助,实体经济是否成功回稳才是长线关键。(资料照,林瑞庆摄)

你应该知道的是:本次肺炎疫情重创全球经济,美国会不会因此加入负利率国家的行列?总经研究社群财经M平方指出,借鉴欧元区和日本两大经济体迈入负利率时代的经验,延伸思考美国一旦实施负利率环境,可能面临的利弊为何。

本文重点

美国可能走入负利率吗?虽然联准会(Fed)主席鲍威尔强调尚无使用负利率的打算,将优先使用购债、资产负债表及前瞻指引工具,但全球确实持续朝向越来越低的利率进行,这样的状态也延伸出4项思考:

一、金融机构过去赚取利差的方式将不如过往,强迫面临转型。

二、电子货币将崛起,长线黄金也将受惠货币贬值。

三、负利率造成的资金行情仍需搭配政策未来的方向,以具有提高生产力的资本财与科技产业为主。

四、负利率对经济的影响,或许短线有用,但以欧日的例子来看,却造成了储蓄率攀升、长期殖利率曲线平缓的窘境,可以看出若无生产力(创新)持续上升的支持,长期带来的效果非常有限,甚至将传递负利率工具无用的讯号。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景气放缓、通缩风险升高,瑞典、丹麦、欧元区、瑞士、日本,以及匈牙利央行纷纷将主要政策利率降至负值,正式揭开全球负利率的序幕。

而近期,远月的美国30天利率期货首度突破100 ,透露即便鲍威尔不断强调目前美国未有进入负利率的必要,但市场仍开始押注美国在本次肺炎疫情重创经济后,有加入全球负利率国家行列的机会。虽然负利率未来发展的议题就如同橡树资本(Oaktree Capital)创办人Howard Marks所说没有人能预测,但M平方仍希望借鉴全球短短十年的负利率历史,尝试延伸思考负利率环境下,未来可能的发展情境以及长线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与风险。

借鉴欧、日负利率成因与进程

我们最为熟知的负利率代表自然是欧元区及日本两大经济体,而他们其实面临著相同问题:

1)长期通膨以及通膨预期低迷的环境

2)汇率强弱影响出口经济

因此,希望借由非传统货币政策-负利率增加银行放款意愿,刺激投资及信用消费扩张,并维持汇率稳定以支持出口经济,最终达到推动通膨回温的目标。而欧、日进行负利率的方式如下:

欧元区

2008年危机后,多次下调利率区间上限、基准以及下限,最终在 2014/6 将 欧央行-存款机制利率(下限) 调至 -0.1% ,正式步入负利率。由于政府存款有额度内豁免条款,因此金融机构将多余流动性资金,即超额存款准备金存入欧央行部分,成为主要被收取负利率的对象(金融机构将钱存入央行,需要付利息给央行,以此刺激金融机构将钱释出)。最新 2019/9 将下限进一步下调至 -0.5% 后,亦同步开始采取两层分层方式,缓解金融机构压力。

(图片来源/财经M平方)
(图片来源/财经M平方)

日本

长年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日本,则采取针对性的三层负利率政策,集中于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日本银行(BOJ)为了降低对商业银行获利能力的影响,也将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于央行活期存款帐户中进行分层:

第一层:计算银行业于 2015 年 11 月份至 12 月份间,存放在 BOJ 经常性帐户内的存款均值,各银行业未超过此一均值的超额存款,BOJ 仍将支付 0.1% 的利息。
第二层:法定存款准备金不支付利息。
第三层:超额存款准备金利息,以达到负利率的效果。

(图片来源/财经M平方)
(图片来源/财经M平方)

美国拥抱负利率的可能性

回头检视美国近年状况,虽然同样也有通膨长年未达联准会 2% 目标的状况,但在疫情发生之前,国内就业市场强劲、民众 消费稳健,同时美元仍为全球霸权货币,因此即便长年贸易、财政双赤字,甚至中美贸易战带来经济前景不确定性,汇率也在 2015 年联准会缓慢升息以及避险资金流入的情况下,逐渐回升。若非出现始料未及的 新冠肺炎疫情 ,迫使美国进行全国性的减灾措施,导致就业市场、终端需求的重创,美国的负利率恐怕根本不会被市场讨论。

这也是疫情发生以来,联准会快速降息至 0 ~ 0.25% ,并配合财政部进行了无限 QE 、危机时期融通措施、各市场针对性的流动性挹注以及史无前例的市政债、企业债购买,推动联准会资产负债表飙升 68% 至 6.9 兆(原4.1兆)。鲍威尔仍强调尽管经济前景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复苏阶段也一定需要更多的财政及货币政策支持,但是推出负利率仍不是目前委员们的共识。

虽然看起来负利率暂时不是美国首选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全球利率逐步降低,越往负利率的道路并未改变。从上述负利率的环境,M平方做了几项延伸思考:

思考1:银行/金融机构盈利模式将面临风险,转型势在必行!

我们可以发现欧、日负利率效果集中在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银行存于央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原因在于负利率发展初期,银行担忧负利率进一步延伸到一般客户的存款利率,恐会使一般民众大量提取现金,并造成银行挤兑的风险。

而过往银行获利方式不外乎存款-放贷利息差、银行理财产品手续费以及自营业务,而保险业则以贩售保单获得廉价资金,并大量投入债市、房市及资本市场赚取利差及资本利得为主。然而这些在过去稳定赚取收益的模式在负利率环境初期,将因贷款利率下行、存款利率降低有限,导致银行赚取的利差收窄。同时保险业也将面临廉价资金优势不再,投资收益愈发紧张、获利不断减少的困境。

长期随著负利率国债,甚至负利率房贷的出现,更愈来愈仅能依靠资本利得获取收益。银行/金融机构的营利模式转型的前景高度不明朗,而且对于资本价格上涨以及杠杆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负殖利率债券市值飙升,透露金融机构大量购买债券赚取资本利得。

(图片来源/财经M平方)
(图片来源/财经M平方)

思考2:现代货币理论、电子货币跃上台面,黄金长线趋势不变

现代货币理论

负利率发展至今,结合 新冠疫情 冲击,全球主要国家发债做财政、央行大量印钞挹注流动性,让过去被学术界批判的现代货币理论(MMT,政府只要能印钞,财政赤字就不会是问题)突然成为了现实,光是美国、中国、欧元区、英国、日本政府债务合计就已达 54.2 兆,而 美国 、日本债务占 GDP 比例更达到 100% 以上,主要央行持有债务比例也逆势在增加,联准会 3 月启动 QE 以来, 持有美债 比例自 10% ,短短一季时间就增长至 16% 。

(图片来源/财经M平方)
(图片来源/财经M平方)

电子货币

同时今年中国央行宣布数位货币 DCEP 进入测试、美国 Facebook 的 Libra 白皮书 2.0 也出炉,反弹声浪与两年前截然不同,主因为电子货币推出若与纸钞货币使用汇率兑换,商品价格以不同支付方式、币别标价,就能解决抵销负利率政策的现金持有问题,同时亦能延伸过去美元霸权到纸钞货币无法触及的区域,如 FB 创办人所说,将瞄准全球 17 亿没有银行帐户的使用者,而这些使用者也是过去美国利用霸权地位,输出美元债务无法触及的对象(美元贬值,则债务相对减轻)。

黄金

除此之外,黄金的最大敌人即是货币,当货币价值降低(利息低、通膨高,实质利率低),则黄金价值就会升温。观察未来若不单是纸钞货币发行量激增,抑或是中、美电子货币扩大输出全球,现金的价值都将贬损更为快速。这也使得实体商品(黄金)长线价值持续攀升。

(图片来源/财经M平方)
(图片来源/财经M平方)

思考3:资金行情,美国仍以科技/资产为主要受惠

市场预期负利率虽是为了支持财政部发债,但钱太多的短期效果就是使得资金回流股市。

全球实体经济在疫情冲击下,短期投资、需求均缩手,释放出来的庞大宽松资金将难以收回;而拥有世界上最强的内需消费的美国,就成为货币政策放水下受益最多的国家。

疫情当前,美国资金大量集中于债市;而当疫情过后,消费回温、政府支出投入建设资本财,或是科技产业创新,单位生产力提高而使得民众收入增加、经济需求好转后,被迫停泊在超低殖利率的债市资金,就有机会转而投入资产(资本财)或拥有高生产力的科技产业,包括原物料、房地产、政府支持的 5G 建设,以及持续创新高成长的科技股等。

于此情境下,(1)投资固定资产的企业与(2)有机会创造生产力的科技公司将最为有利,届时,经济增长就能自然平衡负债的攀升。这也是为何川普积极强调美国建厂,并持续施压封锁华为设计的原因。

思考4:负利率对经济短线有用,长期效果递减

然而,负利率带来的效果,到底对经济影响如何?

1. 资金短期释出,长期维持则有隐忧(储蓄率攀升)

全球实行负利率至今,发展已渐趋成熟,全球负殖利率债券市值在去年一度高达 17 兆(目前为 11 兆~12兆),甚至瑞士、丹麦更已推出负利率房贷。然而负利率问题也逐渐浮现,我们可以简单将负利率影响分成两个部分:

1) 短期有降息效果,刺激放贷、消费

2) 中长期若经济未能逐步回温,则向市场传递负利率工具无用的讯号。

从多数负利率国家储蓄率来看,初期利率下行至负值,确实能带来短期放款、消费甚至资本市场的刺激,带动储蓄率下滑。不过只要长线实体经济未能逐步回温,即便当下成功刺激放款、消费,让利率与储蓄率同步向下,长线却将向市场传递货币政策无以为继的讯号,并出现利率、储蓄率分道扬镳的现象。

负利率不同于过去利率正常时期的降息,应该做为货币政策的最后手段。这也是联准会最新纪要强调不倾向使用负利率,而将优先使用资产购买、资产负债表以及前瞻指引工具的原因。

(图片来源/财经M平方)
(图片来源/财经M平方)

2. 负利率推动资金浪潮由短至长漫淹债市,殖利率曲线下移!

负利率使银行/金融机构面临首当其冲的盈利压力,而后传递至短期难以脱离银行体系的企业及高资产客户,被收取高额的帐管费或是直接收取负利率,这将迫使超额存准及市场多余资金大量投入流动性高、风险性低的一年期以内短端货币市场。

但若负利率环境延续或加深,短端货币市场殖利率转负,资金也将开始流向更为长端的市场获取收益,而民众也将开始感受现金价值不断贬损,因此由全球央行释放出的宽松资金,配合负利率的影响,资金将由短至长投入货币市场、国库券、长债等市场,并将更多不同期限品种的债券殖利率压低。

整体来看,如同 2014/6 欧央行首度实施负利率时,短端殖利率正式跌破零轴,并给予市场短期刺激;但只要实体经济未能确实好转,则整条殖利率曲线都将下移,短端与长端利差无法顺利拉开,透露的是实体经济未有真正的需求,企业不愿意投资、民众贷款购买耐久财、房屋意愿低落,而银行/金融机构也面临压力。

(图片来源/财经M平方)
(图片来源/财经M平方)

步入负利率时间过长,也让未来短端大幅下行的难度随之加大,观察 2019/9 欧央行进一步扩大负利率、重启购债,但是短端的下行,却仍远不及长端下行的速度,甚至长端亦正式翻负,显示长期负利率货币政策的刺激效果将愈发疲弱。

结论

经济就是人的行为,而人类追求成长的特性,也注定了世界利率长线向下的趋势不容易反转,即便是在近一个世纪,拥有全球技术、创新能力及生产力提升能力最强企业的美国,也需要持续利用其世界霸权货币的优势,输出其财政、贸易赤字以及债务压力,并维持其世界第一的经济地位。

若美国真的步入负利率,短期货币政策的刺激效果确实将巨大。不过长线来看,若负利率维持时间过久,将有损其霸权货币的地位,市场将会对持有庞大美元、美债感到担忧(价值减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金融业的投资价值降低,而电子货币与黄金成为趋势的主因。

但拉长来看,货币政策以及市场负利率的预期终究只是辅助,实体经济是否成功回稳才是长线关键!欧洲与日本的负利率在长线来看是失败的,而美国则必须持续仰赖生产力的提升,欲求持续的经济增长终能抵销债务增加的负担,这也是川普为何要求美国建厂、基础建设以及开启与中国 5G 建设竞争的原因了。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财经M平方,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林彦呈

◎加入《下班经济学》粉丝团,给你更多财经资讯 

◎订阅《下班经济学》YouTube频道,精彩节目不错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