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宜审视自己的真正需要及面对风险,合理地分布自己的财产。

《港区国安法》通过加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声言要取消香港特殊待遇及制裁中港,不少市民闻风而至,涌去银行及找换店兑换外币,担心联系汇率失效令港元大跌,连日来美元现钞出现紧张,甚至英镑、日圆都多人选择。不过市民不宜恐慌性「人唱我又唱」,应该审视自己的真正需要及面对风险,合理地分布自己的财产。

市民排队开户或兑换外币。

1. 在港无处可用难题

不少市民其实未有具体可行的计划移民或者到海外留学工作,未来一年内好大机会继续在港生活。当市民将自己财产大量兑换外币,在香港则面对有钱无处用的难题。

美元虽是全球通行,但在香港始终是以港币或是人民币交易居多,美元以及其他外币始终难以应用。市民当需要资金应急或是日后局势缓和,市民又要将外币兑换回港元,过程中难免亏损手续费及差价。

有市民更打算开设离岸户口,将大笔流动资金汇到海外。同样道理当市民手头在香港要用钱时,就要将资金从海外调回香港,无故要付出电汇费用之余,又要等数个工作天,令自己诸多不便。

2. 现金跑输通胀

各国量化宽松催谷经济,疫情过后预料可能会出现恶性通胀,利率低迷下,资产价格或会再度飞升。市民手持大量外币现金避险,多数都不会作出大额投资,长远变相购买力会被通胀削弱。若市民信不过银行,担心银行挤提或者被制裁,宁愿手持纸币放在家中,随时连仅有的银行利息都蚀去。

3.外币可升可跌

虽然不少市民兑换的是美元,但亦有不少人未有充分考量,就因为信不过港元,恐慌性兑换成英镑、欧元、日圆、澳元等等。若然升值固然有利可图,但外币价格始终可升可跌,一旦未来出现某种货币价格大跌,市民一生积蓄随时蒙受损失,变成「大闸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