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上海人说上海话是排外?上海人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是排外?上海人对自己老乡比对外地人稍微热情一点也是排外?这么说来....中国人说中国话是看不起外国人?中国人为自己的祖国中国感到自豪是看不起外国人?中国人在国外对自己的同胞稍微热情一点还是看不起外国人?

「外地人」和「外国人」一样,都只是个称呼,为什么有些外地人听了为感到不舒服?


「外地人」这个词,以前老上海人很少说的,市区里老上海人一般说「乡下人」。「乡下人」的范围很广,包括外来人口,也包括郊区农村本地人。说「外地人」的,很多都是新上海人。

你如果在上海待久了,你就会发现,实际上新上海人比土著更加排外。

有一些人早年确实挺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在上海落户了,然后他们一方面自我膨胀了,看不起后来者,甚至排挤他们,而在后来人眼里,歧视他们的就是上海人。这是不对的。

另一方面,骨子里的自卑并未消除,他们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但是仍旧不会说,甚至听不懂上海话,融不到上海的文化圈子里,他们觉得自己在土著眼里始终是「外地人」,所以就再一次把排外的帽子扣上来了。


因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外地人来了上海就是上海人,既然是上海人,你还称呼他们为外地人,他们当然是要生气的嘛。

我们把范围扩大一点,就发现这个现象太正常了。最近在抖音上,一些黑人不是也很反感人家叫他们黑人嘛,一有人叫他们黑人,他们就用蹩脚的中文讲「我是个中国人,我爱中国」。(这点比外地人好,至少黑人还懂得入乡随俗这个道理嘛)


这个现象在语言学中好像叫「退化」。就好比原来叫「马桶间」,后来觉得是个粗鲁的词,改叫「厕所」,如厕之所在。久了,又觉得「厕所」也粗鲁了,再改叫「洗手间」。将来可能「洗手」都粗鲁了...........

美国有一帮人,最初被叫做「泥哥」。然后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得出「泥哥为啥罪犯多?」「泥哥为啥科学家少?」而「泥哥」不觉得自己有问题,而是「泥哥」这个称呼有问题,是个贬义词。然后叫别人不准叫「泥哥」,要叫「布莱克」。

然后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得出「布莱克好像犯罪率比较高啊」「布莱克好像都不好好读书啊」。然后「布莱克」又觉得「布莱克」是个贬义词。不准大家叫「布莱克」了,要叫「非裔美利坚」。

现在进行时是「非裔美利坚犯罪率怎么这么高」「非裔美利坚拿科学奖的人怎么这么少」......

关键问题不在叫啥。万一哪天诺贝尔理科奖都是「泥哥」,大家肯定也会说「泥哥真聪明」「找一本泥哥学习方法来研究研究」。

国人有琢磨「-ese」结尾是劣等民族的,觉得「-sh」或「-ch」才是高级人。这也是找错了方向。日本把「Japanese" 改成「Nipponese」还是「-ese」结尾。日本电器风靡欧美时,欧美的白人店主对日本这类「-ese」游客,也是笑脸相迎的。而一个在马路上小便还死不认错的群体,即使自己改叫「Chineesh」或者「Chineech」,过半年也会觉得,只是多造了两个贬义词而已。


说上海排外,大家想一下,到底是在排什么?如果真的排外,上海外来人口反而还越来越多了?上海本地的90后00后都不会说上海话了,上海连自己本地的方言都没法传承了,你放眼全世界,你见过有哪个国家地区的排外是这种操作?我觉得这特么是自我毁灭啊。

什么叫排外,参考香港,排所有大陆人,直接上来骂你,听到你说国语,甚至还动手打你,把你赶出去,这叫排外,OK?

很多外地人是听不懂上海话,就觉得自己被孤立了,哎你想想看,中国那么多方言,为什么很多地方说方言,你不觉得自己被孤立?因为像北京话,东北话,你都听得懂,甚至四川话,你也知道大概意思,只是发音不同嘛,但上海话就像粤语一样,它本身语言的语系不同,而且有很多本地俚语在里面,外地人听不懂,没办法交流,可能就跟我们听闽南语的感觉差不多——完全不知道在贡虾米,但你在路上走碰到一个上海人,你问他路,难道他会跟你说上海话吗?他明知道你说的是国语,他会用上海话跟你指路吗?这里面逻辑你自己理理。

与其说上海排外,不如说排的是价值观,因为和上海人生活时间长了,可以感受到一些上海人独有的观念体系:不给对方添麻烦,也不希望对方给自己添麻烦,求人帮忙要以礼回馈,会看事态苗头,工作上权责划分要清晰,待人接物要拎得清,重要的事情要讲体面(面子上要做到位),这些认知习惯经过这个城市文化上百年的积淀,几乎成了大部分上海人与身俱来的特点,而我最喜欢的一点就是上海的契约精神,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现代商业社会的城市,现代商业的基础就是信用和契约,近百年来经过几代的洗礼,自然而然形成了上海人的契约精神,这是放眼整个中国,很少有城市能做到的态度。

--------------------------------------------------------------

来,那些说上海排外的那些人,看看下面这个视频。

社会实验:上海人真的区别对待外地人吗,看完这个视频我懂了?

haokan.baidu.com图标

评论里有个别逗哔,逻辑很有意思,说「上海确实没限制别人来,但我就是敏感啊,我天生的就对上海人敏感,你们上海人不想想是啥问题?」

——那这就有趣了,意思就是我感觉你排外,我不舒服不爽,但我还就不能说原因,反正我就是觉得你们排外……

这年头无凭无据还能这么霸道的,我倒是第一次见。


反感外地人这三个字的人都有一种自卑心理,有部分外地人对上海人有一种嫉妒,有点类似于穷人对有钱人的嫉妒。上海1848年开埠,当年是远东第一大都市,没办法不得不承认上海100来年的时间和很多非浙江和苏南外地城市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么大,但十里洋场时代的上海市区的人大多都是江浙一代的移民,但这些人给上海带来繁荣的同时,其中苏州人和宁波人创造了上海话,也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反观现在在上海新移民有一部分说什么上海除了内环里还不如三四线城市,觉得上海女孩子怎么不好,上海男人娘balabala、这种人看似不喜欢上海,但却又要留在上海甚至还要找上海女/男朋友,听起来是不是非常讽刺!


双方都有「错」。

为什么我们上海人说上海话是排外?上海人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是排外?上海人对自己老乡比对外地人稍微热情一点也是排外?这么说来....中国人说中国话是看不起外国人?中国人为自己的祖国中国感到自豪是看不起外国人?中国人在国外对自己的同胞稍微热情一点还是看不起外国人?「外地人」和「外国人」一样,都只是个称呼,为什么有些外地人听了为感到不舒服?

这就是本地人的「错」,看上去挺正常,但是掩藏在「挺正常」背后的还是一点点的傲慢,一点点 的自以为是,骨子里还是没有平等意识。

外地人和外国人不能类比的,中国人,同文同种,这是无法抹杀的共同标签。在这个共同标签下的的任何人为割裂,都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反感。

外地人的「错」,是因为习惯了仰视上海,形成一种扭曲的自尊,这种心态会导致极度敏感,本地人的正常行为也会导致有被歧视的感觉,何况本地人不可能做到一点都不歧视外地人,骨子里的东西总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发展到后来,外地人也拚命「歧视」上海人,说上海人的各种坏话。比如大城市的父母都不愿意儿女跟外地人结婚,上海人当然也不例外,于是各种编排上海人。


不管去哪个城市,对于当地人来说,你都是外地来的人啊


因为很多上海人讲「外地人」这三个字的时候言语眼神里全是鄙视和嫌弃。不是外地人的错,是「外地人」的错。


世界上最廉价的优越感就是民族优越感和地区优越感,什么努力都不需要做,只要把自己划入某一个」高等族群」,就可以轻而易举感到满足。

那么什么样的人如此想获得所有人都唾手可得的优越感呢?

去看看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内心,会发现只是一个空洞。


作为一名上海人我想问一下其他地区的人怎么称呼非本地户口的群体的。说实话,我以为这个叫法就像中国人叫别的国家的人「外国人」一样。


同为魔都人。我也不知道。

通常我家人都是喊「不文明的人」叫「乡下人」。(实际上并不是专指外地人,上海人没素质也喊乡下人)


人在蒙古 刚下航母 利益相关

我看到这个优秀的提问时,我马上就点了进来,因为你问出了我同样的疑问

我也想知道为什么一些人可以自卑到把一个豪不带歧视感的词想的如此不堪

我们称呼地球上的人叫地球人,称呼地球外的人叫外星人

我们称呼上海人叫上海人,称呼不是上海地区的人叫外地人

没毛病吧?我们称呼不是本地户籍的叫外来人口,没毛病吧?

真的是自卑吗?不是吧,那为啥能对一个完全正确的称呼看的如此名感?

只有不带著歧视的色彩去看问题,才不会觉得所有人都在歧视你


知乎用的不多,格式编排还不太顺手,请大家将就一下。

原本没什么,但另一位答主把我设置成不能评论,然后在我不能开口的情况下又曲解了我的意思,想了一下,还是浪费一些时间写一条评论。所指答主链接如下:

我是上海人,我很想知道为什么很多外地人对「外地人」三个字格外敏感??

www.zhihu.com图标

以下为我个人的回答


一个外地人,在没有其他语境的前提下,仅仅因为上海人用了「外地人」这个字眼,就格外敏感的,毋庸置疑,就是自身的问题。这是我的结论,下面我来阐述我的理由。


首先,我解释一般情况下什么时候一个上海人会用到「外地人」这个字眼(指不带排外色彩的前提)。当我遇到一个人,不知道对方哪里人,口音上也听不出,唯一能知道的只是对方不是上海人时,聊天被问到这个人是什么情况时,可能我会说「外地的」或是「外地人」(当然这确实也要看具体情况)。或者说,介绍上海地方特色或是文化时,很自然会用到「外地的」。

举例:

A:你那个朋友哪里的呀?

B:具体说不上呀,只知道是外地过来读书的。

............................再有...................................

A:关于上海乃至江浙口味是不是偏甜这一点,我个人从小习惯了可能不太那么客观。相对的,外地人感受可能更直观一些,这方面应该多采用他们的视角,再和当地人的感受相结合,折中下判断。


其次,针对该答主觉得我提及「素质差」的上海人这一点的不理解,详情请回访链接,我解释一下。

上海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本来就什么人都有,我自己作为一个上海人也不是说是个上海人就是朋友。但这本来就是一个城市该有的面貌,每一个人人以群分,社会也有自身素质上的三六九等。遇到现在还抱有莫须有的「上海人骄傲」的,通过蔑称「外来人」(同一个词口气不同意味也会不同)来寻求存在感的,老实说,我几乎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这就是在上海被主流社会所淘汰然后去支流社会找存在感的。

然后就像我所说的,遇上这种人,就事论事和她理论或是心大的直接无视就好了。外来人刚到上海,难免会在所谓的「外来人口支流社会」里面过渡一下,了解一下上海的情况,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其实过渡完了,调整好了,也还是融入主流社会比较好(这不是说上海话的圈子啊,上海的主流社会早就很多元化的了)。「外来人口支流社会」,长期滞留在里面的,其实就是「支流社会」啦,这倒真是哪里的支流社会风气都不会很好(下文还会解释),和外不外地根本没关系,里面还会有一批被主流社会淘汰的低素质上海人去凑热闹,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基本也就是加重对主流社会的恶意来加深支流社会里彼此的凝结力。抱团取暖还是集体自杀这不就不多说了。

但同样的,会只因为「外地人」三个字就敏感的外地人,我自己也是经历过了分析过了才发现,其实大多也就是长期淫逸在这个支流社会的人,并且被里面的资讯洗脑了的,那多说无益,我也奉劝所有上海人,遇上了私人层面避避开就是了。教育他们,这是社会责任,以个人层面的三言两语其实并不能奏效。有心,就把自己上海人的形象做做好,用实际行动让他们知道上海人没那么低素质,尽我们作为上海的一份子能为上海这个社会出的一份力就是了。(注意,这里负责的对象是上海这个社会,而非敏感的这个人)


最后,基于该答主又扯到了出国然后国外氛围也一样,扯一句题外话,这也是我现在回答的主要原因,我必须反对这个观点。

我高中出的国,已经很多年了。

最初会有语言障碍,表达上的欠缺,也直接导致了我对外能够表现出的就是一个人文受教育程度不那么高的形象。所以,开始确实会有当地人笑话我的英语,或是不怎么愿意和我说话,我也只能是和世界各地一切不能用中文交流的非英语母语者做朋友来锻炼语言。

这一个阶段,其实不是当地人歧视我,而是我能力有限,给人看到的只能是减了分之后的我,那我凭什么去怪人家呢?就像我不会看不起外地人,但遇上个无法沟通的外地人,多半我也会选择放弃交流。只不过我站在同一问题的不同边罢了,人性都是互通的。

后来,我语言好了,别说人家不会看不起我了,我还经常遇到有当地人请教我辞汇什么的呢(当初本著中国人的优良传统,背过牛津高阶英汉双解,没成功,但把单词抄了3遍之后,嗯,再加上这么多年,扫盲是没问题的了)。当然当时做的努力也不止这些,还去啃了西方历史,读了一堆人文有关的书就是了。我选择了待在现在这个社会(不是说一辈子啊,将来不知道),最简单的尊重就是,我去适应它,毕竟这地球不是我家开的不是嘛,巨婴社会真没义务伺候啊。我了解了当地的人文,自然哪里的社会都互通,对方感受到我的诚意也会有意接纳,同时有些时候我懂的更多一些时,自然也就有了尊重。

就算现在疫情,也没半个白人到我面前说半句有关「中国病毒」的话。人以群分,我把我自己提升了,我接触的圈子也会提升,客观来说这些声音都有,我不否认,但我完全可以选择不用去折磨自己耳朵的路。

这么多年,吃过的亏,全都在和我说「大家同是中国人」的人身上,一度也很认真怀疑过难道中国人素质真这么差,可国内也待了十几年不至于啊,后来自己发现了规律。在主流社会里遇到的中国人,和遇上陷在支流社会里的中国人,那真不是一个概念。和中国人没半毛钱关系,就是一个是自强自立的人,同时又是同胞,另一个...那就是无底的黑洞,不幸也还是同胞,大是大非我还是一定会帮,但鸡毛蒜皮那真的是谢谢了。

所以我不认同该答主所述哪里的社会都这样,我觉得,是哪里的社会都有这么一个圈子,但完全可以脱离。


总结,我自己作为上海的土著,我理解当地人的心态,同时,我也经历了外来妹的心路历程,我也看过经历过所谓的外来人口圈是什么构成,所以我才自认有资格发表我上述的言论。

再次,希望答主有机会看到我的话,能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真不是攻击,因为也没必要。我说那么多,一则是希望你如果看了我的话能看到一些你以往没注意到的盲点,二则是给其他看到的人,毕竟知乎也是公共场合,这也都算公开言论,我认为读者有权利看到更全面的信息,而非由于信息的片面性只能一味被动的被他人的意识所左右。


我给无数人解释过,奈何大部分人不信

传统上海话里的外地人是个中性词,就是形容事实,逼近那个年代社会流动不多,见到一个外地来的还是很稀奇的

上海话里骂人的是本地人和乡下人,或者也有说江北人的,这和历史渊源有关


两点主要原因

第一是自己的家乡确实相对发展的不太好 所以本身不自信,没底气。而自己本身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也没有很好地融入上海,所以就会特别敏感。如果你说一个北京人杭州人澳门人是外地人,我觉得他们应该没什么太大反应,或者一个在上海已经买房买车的人他应该也不是很在意别人说他是外地人。

第二就是 外地人这三个字,因为在一些不怎么愉快的情景中经常出现,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了。所以当有些人听到这三个字,不假思索的就认为包含恶意


你到全国任何一个非故乡的地方,当地人都叫你外地人。

为什么有些人偏偏到了上海会觉得敏感呢?因为有些人是真的想把自己从外地人变成本地人,而上海也是真的有把自己从外地人变成本地人的机会。

你让他们跑到偏远山区去被当地人说几句外地人,他们屁都不会放一个,还觉得幸好自己是外地人呢。


看地方的,不信你对浙江人苏南人福建人广东人说外地人,大概率不会敏感。这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


因为YP觉得上海是全国的上海,老家却是自己的


我是闽南人,最近疫情检查的时候只要说闽南话,感觉检查人员都更加热情友好。有一次要查身份证,我妹没带,我用闽南话说这种时期出门记得带上,检查人员就没有为难我们了,因为确定了是本地人,看身份证也没啥作用。

哪怕是泉州这样一个小城市,也有很多外地人觉得我们在排外,市区一些老人经常是讲闽南语的,我想这种家乡情结,并不是上海不上海的原因,要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怎么来的~

我们去北京的时候,北京的大爷大妈一眼就敲出来我们是刚刚外来的,还提醒我们到站了,提醒我们北京的公交规则是下车也要再刷一次卡,可以打5折。去长城的车上有位京腔的阿姨说:你讲普通话蛮好听的耶,挺标准的,你哪里人?我们说我们福建人(不是胡建人~)阿姨夸好地方........

我说话是有闽南地瓜腔的,只是我们这一辈人的普通话整体上会比上一辈或者上上辈好很多。

来我们这的外地人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很多,35岁以下的人,我听得出来大概哪里人,沟通完全无障碍。45岁以上的,有些虽然知道他讲的是普通话,但我愣是听得非常吃力(我大学也是考过普通话等级的)


听到上海人说外地人,马上联想到乡下人,巴子(现在还有个YP)。有的人喜欢对号入座,然后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