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上海人說上海話是排外?上海人為自己的家鄉感到自豪是排外?上海人對自己老鄉比對外地人稍微熱情一點也是排外?這麼說來....中國人說中國話是看不起外國人?中國人為自己的祖國中國感到自豪是看不起外國人?中國人在國外對自己的同胞稍微熱情一點還是看不起外國人?

「外地人」和「外國人」一樣,都只是個稱呼,為什麼有些外地人聽了為感到不舒服?


「外地人」這個詞,以前老上海人很少說的,市區里老上海人一般說「鄉下人」。「鄉下人」的範圍很廣,包括外來人口,也包括郊區農村本地人。說「外地人」的,很多都是新上海人。

你如果在上海待久了,你就會發現,實際上新上海人比土著更加排外。

有一些人早年確實挺努力,通過各種渠道在上海落戶了,然後他們一方面自我膨脹了,看不起後來者,甚至排擠他們,而在後來人眼裡,歧視他們的就是上海人。這是不對的。

另一方面,骨子裡的自卑並未消除,他們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但是仍舊不會說,甚至聽不懂上海話,融不到上海的文化圈子裡,他們覺得自己在土著眼裡始終是「外地人」,所以就再一次把排外的帽子扣上來了。


因為上海是全國的上海,外地人來了上海就是上海人,既然是上海人,你還稱呼他們為外地人,他們當然是要生氣的嘛。

我們把範圍擴大一點,就發現這個現象太正常了。最近在抖音上,一些黑人不是也很反感人家叫他們黑人嘛,一有人叫他們黑人,他們就用蹩腳的中文講「我是個中國人,我愛中國」。(這點比外地人好,至少黑人還懂得入鄉隨俗這個道理嘛)


這個現象在語言學中好像叫「退化」。就好比原來叫「馬桶間」,後來覺得是個粗魯的詞,改叫「廁所」,如廁之所在。久了,又覺得「廁所」也粗魯了,再改叫「洗手間」。將來可能「洗手」都粗魯了...........

美國有一幫人,最初被叫做「泥哥」。然後大家根據生活經驗得出「泥哥為啥罪犯多?」「泥哥為啥科學家少?」而「泥哥」不覺得自己有問題,而是「泥哥」這個稱呼有問題,是個貶義詞。然後叫別人不準叫「泥哥」,要叫「布萊克」。

然後大家根據生活經驗得出「布萊克好像犯罪率比較高啊」「布萊克好像都不好好讀書啊」。然後「布萊克」又覺得「布萊克」是個貶義詞。不準大家叫「布萊克」了,要叫「非裔美利堅」。

現在進行時是「非裔美利堅犯罪率怎麼這麼高」「非裔美利堅拿科學獎的人怎麼這麼少」......

關鍵問題不在叫啥。萬一哪天諾貝爾理科獎都是「泥哥」,大家肯定也會說「泥哥真聰明」「找一本泥哥學習方法來研究研究」。

國人有琢磨「-ese」結尾是劣等民族的,覺得「-sh」或「-ch」纔是高級人。這也是找錯了方向。日本把「Japanese" 改成「Nipponese」還是「-ese」結尾。日本電器風靡歐美時,歐美的白人店主對日本這類「-ese」遊客,也是笑臉相迎的。而一個在馬路上小便還死不認錯的羣體,即使自己改叫「Chineesh」或者「Chineech」,過半年也會覺得,只是多造了兩個貶義詞而已。


說上海排外,大家想一下,到底是在排什麼?如果真的排外,上海外來人口反而還越來越多了?上海本地的90後00後都不會說上海話了,上海連自己本地的方言都沒法傳承了,你放眼全世界,你見過有哪個國家地區的排外是這種操作?我覺得這特麼是自我毀滅啊。

什麼叫排外,參考香港,排所有大陸人,直接上來罵你,聽到你說國語,甚至還動手打你,把你趕出去,這叫排外,OK?

很多外地人是聽不懂上海話,就覺得自己被孤立了,哎你想想看,中國那麼多方言,為什麼很多地方說方言,你不覺得自己被孤立?因為像北京話,東北話,你都聽得懂,甚至四川話,你也知道大概意思,只是發音不同嘛,但上海話就像粵語一樣,它本身語言的語系不同,而且有很多本地俚語在裡面,外地人聽不懂,沒辦法交流,可能就跟我們聽閩南語的感覺差不多——完全不知道在貢蝦米,但你在路上走碰到一個上海人,你問他路,難道他會跟你說上海話嗎?他明知道你說的是國語,他會用上海話跟你指路嗎?這裡面邏輯你自己理理。

與其說上海排外,不如說排的是價值觀,因為和上海人生活時間長了,可以感受到一些上海人獨有的觀念體系:不給對方添麻煩,也不希望對方給自己添麻煩,求人幫忙要以禮回饋,會看事態苗頭,工作上權責劃分要清晰,待人接物要拎得清,重要的事情要講體面(面子上要做到位),這些認知習慣經過這個城市文化上百年的積澱,幾乎成了大部分上海人與身俱來的特點,而我最喜歡的一點就是上海的契約精神,上海是中國最早進入現代商業社會的城市,現代商業的基礎就是信用和契約,近百年來經過幾代的洗禮,自然而然形成了上海人的契約精神,這是放眼整個中國,很少有城市能做到的態度。

--------------------------------------------------------------

來,那些說上海排外的那些人,看看下面這個視頻。

社會實驗:上海人真的區別對待外地人嗎,看完這個視頻我懂了?

haokan.baidu.com圖標

評論裏有個別逗嗶,邏輯很有意思,說「上海確實沒限制別人來,但我就是敏感啊,我天生的就對上海人敏感,你們上海人不想想是啥問題?」

——那這就有趣了,意思就是我感覺你排外,我不舒服不爽,但我還就不能說原因,反正我就是覺得你們排外……

這年頭無憑無據還能這麼霸道的,我倒是第一次見。


反感外地人這三個字的人都有一種自卑心理,有部分外地人對上海人有一種嫉妒,有點類似於窮人對有錢人的嫉妒。上海1848年開埠,當年是遠東第一大都市,沒辦法不得不承認上海100來年的時間和很多非浙江和蘇南外地城市之間的差距就是這麼大,但十里洋場時代的上海市區的人大多都是江浙一代的移民,但這些人給上海帶來繁榮的同時,其中蘇州人和寧波人創造了上海話,也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反觀現在在上海新移民有一部分說什麼上海除了內環裏還不如三四線城市,覺得上海女孩子怎麼不好,上海男人娘balabala、這種人看似不喜歡上海,但卻又要留在上海甚至還要找上海女/男朋友,聽起來是不是非常諷刺!


雙方都有「錯」。

為什麼我們上海人說上海話是排外?上海人為自己的家鄉感到自豪是排外?上海人對自己老鄉比對外地人稍微熱情一點也是排外?這麼說來....中國人說中國話是看不起外國人?中國人為自己的祖國中國感到自豪是看不起外國人?中國人在國外對自己的同胞稍微熱情一點還是看不起外國人?「外地人」和「外國人」一樣,都只是個稱呼,為什麼有些外地人聽了為感到不舒服?

這就是本地人的「錯」,看上去挺正常,但是掩藏在「挺正常」背後的還是一點點的傲慢,一點點 的自以為是,骨子裡還是沒有平等意識。

外地人和外國人不能類比的,中國人,同文同種,這是無法抹殺的共同標籤。在這個共同標籤下的的任何人為割裂,都會引起或大或小的反感。

外地人的「錯」,是因為習慣了仰視上海,形成一種扭曲的自尊,這種心態會導致極度敏感,本地人的正常行為也會導致有被歧視的感覺,何況本地人不可能做到一點都不歧視外地人,骨子裡的東西總是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發展到後來,外地人也拚命「歧視」上海人,說上海人的各種壞話。比如大城市的父母都不願意兒女跟外地人結婚,上海人當然也不例外,於是各種編排上海人。


不管去哪個城市,對於當地人來說,你都是外地來的人啊


因為很多上海人講「外地人」這三個字的時候言語眼神裏全是鄙視和嫌棄。不是外地人的錯,是「外地人」的錯。


世界上最廉價的優越感就是民族優越感和地區優越感,什麼努力都不需要做,只要把自己劃入某一個」高等族羣」,就可以輕而易舉感到滿足。

那麼什麼樣的人如此想獲得所有人都唾手可得的優越感呢?

去看看他們所受的教育和內心,會發現只是一個空洞。


作為一名上海人我想問一下其他地區的人怎麼稱呼非本地戶口的羣體的。說實話,我以為這個叫法就像中國人叫別的國家的人「外國人」一樣。


同為魔都人。我也不知道。

通常我家人都是喊「不文明的人」叫「鄉下人」。(實際上並不是專指外地人,上海人沒素質也喊鄉下人)


人在蒙古 剛下航母 利益相關

我看到這個優秀的提問時,我馬上就點了進來,因為你問出了我同樣的疑問

我也想知道為什麼一些人可以自卑到把一個豪不帶歧視感的詞想的如此不堪

我們稱呼地球上的人叫地球人,稱呼地球外的人叫外星人

我們稱呼上海人叫上海人,稱呼不是上海地區的人叫外地人

沒毛病吧?我們稱呼不是本地戶籍的叫外來人口,沒毛病吧?

真的是自卑嗎?不是吧,那為啥能對一個完全正確的稱呼看的如此名感?

只有不帶著歧視的色彩去看問題,纔不會覺得所有人都在歧視你


知乎用的不多,格式編排還不太順手,請大家將就一下。

原本沒什麼,但另一位答主把我設置成不能評論,然後在我不能開口的情況下又曲解了我的意思,想了一下,還是浪費一些時間寫一條評論。所指答主鏈接如下:

我是上海人,我很想知道為什麼很多外地人對「外地人」三個字格外敏感??

www.zhihu.com圖標

以下為我個人的回答


一個外地人,在沒有其他語境的前提下,僅僅因為上海人用了「外地人」這個字眼,就格外敏感的,毋庸置疑,就是自身的問題。這是我的結論,下面我來闡述我的理由。


首先,我解釋一般情況下什麼時候一個上海人會用到「外地人」這個字眼(指不帶排外色彩的前提)。當我遇到一個人,不知道對方哪裡人,口音上也聽不出,唯一能知道的只是對方不是上海人時,聊天被問到這個人是什麼情況時,可能我會說「外地的」或是「外地人」(當然這確實也要看具體情況)。或者說,介紹上海地方特色或是文化時,很自然會用到「外地的」。

舉例:

A:你那個朋友哪裡的呀?

B:具體說不上呀,只知道是外地過來讀書的。

............................再有...................................

A:關於上海乃至江浙口味是不是偏甜這一點,我個人從小習慣了可能不太那麼客觀。相對的,外地人感受可能更直觀一些,這方面應該多採用他們的視角,再和當地人的感受相結合,折中下判斷。


其次,針對該答主覺得我提及「素質差」的上海人這一點的不理解,詳情請回訪鏈接,我解釋一下。

上海作為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本來就什麼人都有,我自己作為一個上海人也不是說是個上海人就是朋友。但這本來就是一個城市該有的面貌,每一個人人以羣分,社會也有自身素質上的三六九等。遇到現在還抱有莫須有的「上海人驕傲」的,通過蔑稱「外來人」(同一個詞口氣不同意味也會不同)來尋求存在感的,老實說,我幾乎可以很負責任的說,這就是在上海被主流社會所淘汰然後去支流社會找存在感的。

然後就像我所說的,遇上這種人,就事論事和她理論或是心大的直接無視就好了。外來人剛到上海,難免會在所謂的「外來人口支流社會」裡面過渡一下,瞭解一下上海的情況,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其實過渡完了,調整好了,也還是融入主流社會比較好(這不是說上海話的圈子啊,上海的主流社會早就很多元化的了)。「外來人口支流社會」,長期滯留在裡面的,其實就是「支流社會」啦,這倒真是哪裡的支流社會風氣都不會很好(下文還會解釋),和外不外地根本沒關係,裡面還會有一批被主流社會淘汰的低素質上海人去湊熱鬧,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基本也就是加重對主流社會的惡意來加深支流社會裡彼此的凝結力。抱團取暖還是集體自殺這不就不多說了。

但同樣的,會只因為「外地人」三個字就敏感的外地人,我自己也是經歷過了分析過了才發現,其實大多也就是長期淫逸在這個支流社會的人,並且被裡面的資訊洗腦了的,那多說無益,我也奉勸所有上海人,遇上了私人層面避避開就是了。教育他們,這是社會責任,以個人層面的三言兩語其實並不能奏效。有心,就把自己上海人的形象做做好,用實際行動讓他們知道上海人沒那麼低素質,盡我們作為上海的一份子能為上海這個社會出的一份力就是了。(注意,這裡負責的對象是上海這個社會,而非敏感的這個人)


最後,基於該答主又扯到了出國然後國外氛圍也一樣,扯一句題外話,這也是我現在回答的主要原因,我必須反對這個觀點。

我高中出的國,已經很多年了。

最初會有語言障礙,表達上的欠缺,也直接導致了我對外能夠表現出的就是一個人文受教育程度不那麼高的形象。所以,開始確實會有當地人笑話我的英語,或是不怎麼願意和我說話,我也只能是和世界各地一切不能用中文交流的非英語母語者做朋友來鍛煉語言。

這一個階段,其實不是當地人歧視我,而是我能力有限,給人看到的只能是減了分之後的我,那我憑什麼去怪人家呢?就像我不會看不起外地人,但遇上個無法溝通的外地人,多半我也會選擇放棄交流。只不過我站在同一問題的不同邊罷了,人性都是互通的。

後來,我語言好了,別說人家不會看不起我了,我還經常遇到有當地人請教我辭彙什麼的呢(當初本著中國人的優良傳統,背過牛津高階英漢雙解,沒成功,但把單詞抄了3遍之後,嗯,再加上這麼多年,掃盲是沒問題的了)。當然當時做的努力也不止這些,還去啃了西方歷史,讀了一堆人文有關的書就是了。我選擇了待在現在這個社會(不是說一輩子啊,將來不知道),最簡單的尊重就是,我去適應它,畢竟這地球不是我家開的不是嘛,巨嬰社會真沒義務伺候啊。我瞭解了當地的人文,自然哪裡的社會都互通,對方感受到我的誠意也會有意接納,同時有些時候我懂的更多一些時,自然也就有了尊重。

就算現在疫情,也沒半個白人到我面前說半句有關「中國病毒」的話。人以羣分,我把我自己提升了,我接觸的圈子也會提升,客觀來說這些聲音都有,我不否認,但我完全可以選擇不用去折磨自己耳朵的路。

這麼多年,喫過的虧,全都在和我說「大家同是中國人」的人身上,一度也很認真懷疑過難道中國人素質真這麼差,可國內也待了十幾年不至於啊,後來自己發現了規律。在主流社會裡遇到的中國人,和遇上陷在支流社會裡的中國人,那真不是一個概念。和中國人沒半毛錢關係,就是一個是自強自立的人,同時又是同胞,另一個...那就是無底的黑洞,不幸也還是同胞,大是大非我還是一定會幫,但雞毛蒜皮那真的是謝謝了。

所以我不認同該答主所述哪裡的社會都這樣,我覺得,是哪裡的社會都有這麼一個圈子,但完全可以脫離。


總結,我自己作為上海的土著,我理解當地人的心態,同時,我也經歷了外來妹的心路歷程,我也看過經歷過所謂的外來人口圈是什麼構成,所以我才自認有資格發表我上述的言論。

再次,希望答主有機會看到我的話,能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真不是攻擊,因為也沒必要。我說那麼多,一則是希望你如果看了我的話能看到一些你以往沒注意到的盲點,二則是給其他看到的人,畢竟知乎也是公共場合,這也都算公開言論,我認為讀者有權利看到更全面的信息,而非由於信息的片面性只能一味被動的被他人的意識所左右。


我給無數人解釋過,奈何大部分人不信

傳統上海話裏的外地人是個中性詞,就是形容事實,逼近那個年代社會流動不多,見到一個外地來的還是很稀奇的

上海話裏罵人的是本地人和鄉下人,或者也有說江北人的,這和歷史淵源有關


兩點主要原因

第一是自己的家鄉確實相對發展的不太好 所以本身不自信,沒底氣。而自己本身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也沒有很好地融入上海,所以就會特別敏感。如果你說一個北京人杭州人澳門人是外地人,我覺得他們應該沒什麼太大反應,或者一個在上海已經買房買車的人他應該也不是很在意別人說他是外地人。

第二就是 外地人這三個字,因為在一些不怎麼愉快的情景中經常出現,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變成了一個貶義詞了。所以當有些人聽到這三個字,不假思索的就認為包含惡意


你到全國任何一個非故鄉的地方,當地人都叫你外地人。

為什麼有些人偏偏到了上海會覺得敏感呢?因為有些人是真的想把自己從外地人變成本地人,而上海也是真的有把自己從外地人變成本地人的機會。

你讓他們跑到偏遠山區去被當地人說幾句外地人,他們屁都不會放一個,還覺得幸好自己是外地人呢。


看地方的,不信你對浙江人蘇南人福建人廣東人說外地人,大概率不會敏感。這個非常有趣的文化現象。


因為YP覺得上海是全國的上海,老家卻是自己的


我是閩南人,最近疫情檢查的時候只要說閩南話,感覺檢查人員都更加熱情友好。有一次要查身份證,我妹沒帶,我用閩南話說這種時期出門記得帶上,檢查人員就沒有為難我們了,因為確定了是本地人,看身份證也沒啥作用。

哪怕是泉州這樣一個小城市,也有很多外地人覺得我們在排外,市區一些老人經常是講閩南語的,我想這種家鄉情結,並不是上海不上海的原因,要不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怎麼來的~

我們去北京的時候,北京的大爺大媽一眼就敲出來我們是剛剛外來的,還提醒我們到站了,提醒我們北京的公交規則是下車也要再刷一次卡,可以打5折。去長城的車上有位京腔的阿姨說:你講普通話蠻好聽的耶,挺標準的,你哪裡人?我們說我們福建人(不是胡建人~)阿姨誇好地方........

我說話是有閩南地瓜腔的,只是我們這一輩人的普通話整體上會比上一輩或者上上輩好很多。

來我們這的外地人四川,貴州,湖南湖北很多,35歲以下的人,我聽得出來大概哪裡人,溝通完全無障礙。45歲以上的,有些雖然知道他講的是普通話,但我愣是聽得非常喫力(我大學也是考過普通話等級的)


聽到上海人說外地人,馬上聯想到鄉下人,巴子(現在還有個YP)。有的人喜歡對號入座,然後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