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籍“立委”蔡易餘。(圖片來源:網絡)

  香港迴歸前有一部電影叫做《表錯七日情》。而民進黨籍“立委”蔡易餘提交的刪除“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涉及“國家統一”的表述文字,從5月8日獲得“立法院”一讀通過,到15日他主動撤回草案,也剛好是七日。

  澳門《新華澳報》日前發表富權的評論指出,從整個過程看,蔡易餘顯然是錯估形勢,以爲炮製這個“去統”法案可以“建功立業”,並討好蔡英文和民進黨上層,誰知卻是踢到了鐵板,表錯了七日情,還要在臉譜網上自嘲一番,會被訕笑“打假球”,“沒關係,柯總召(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都願意當黑暗騎士了,我當小丑又何妨!”端的是尷尬萬分。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實際上,蔡易餘以爲這個法案將能討好蔡英文和民進黨高層。他認爲在臺灣島內,民進黨將能實現長期執政“新獨派”正在形成,“老獨派”也在向蔡英文施加壓力,具有了“法理臺獨”的社會政治基礎;而在國際上,美國總統特朗普本來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對崛起中的中國實施圍遏戰略,因而他認爲推動“法理臺獨”的時機已到,於是就“摸得天滑滑”地草擬了一份修訂“兩岸關係條例”的法律草案。

  該草案擬將第一條“國家統一前”的文字表述,改爲“因應國家發展”;第二十六條之一及第六十三條有關將“國家統一”的字眼,改爲“國家管轄領域僅及於臺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時”。並找來民進黨“立委”陳亭妃、林楚茵、莊瑞雄等人聯署。該提案在臺灣“立法院”院會中“一讀”通過並付委審查。

  以爲“搶了頭功”的蔡易餘,也就飄飄然了起來,又再提出“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前言修正草案”,提案中建議將“憲法增修條文”前言中“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修正爲“國家發展之需要”。

  但是,這兩個法案的內外反應均不好,使得蔡易餘不但要撤回已經付委的“兩岸關係條例”修訂法案,而且連原計要完成交付程序委員會審議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前言修正草案”也一併撤回。爲何會是這樣的收場?可能是以下的幾個原因:

  其一、中國大陸方面強硬反應。該兩法案拋出後,國臺辦強烈抨擊:“臺獨”分裂分子誤判形勢,企圖在謀“獨”的道路上“飈車”,是極其危險的。當然,由於蔡易餘隻是“咖哩菲”,無需提高層次,但也就是這幾句嚴厲的詞語,也足可讓蔡易餘膽怯。也正在此時,傳出解放軍將會在南海軍演中,伺機攻佔東沙島,這個珊瑚島的戰略位置,比金門島和馬祖島的國際戰略地位更高,因爲可以扼住巴士海峽的咽喉。由於時間巧合,不少人都認爲這是“蔡易餘惹的禍”。

  其二、在政治及技術上均不可行。由於受到“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原則的約束,要讓這個議題成功,就需先行修訂“憲法增修條文”,然後再修訂“兩岸關係條例”。但“修憲”工程龐大,必須先行由“立法院”提出“修改憲法案”,這道“門坎”本身就極難跨過,第二道“門坎”的公民投票進行“複決”,難度更高。而且,在時間上也將“等不起”。不單止是法律規定的程序,包括“公告”半年等需要時間,而且必須由各政黨討論。

  正因爲如此,被國民黨“看破手腳”,實行“激將法”,決定不做“剎車片”,還催促民進黨趕快排上“內政委員會”的議程。這個“反常”的動作,可讓民進黨黨團心生警覺,而蔡易餘自己也“聞到陣除”。

  再次,得不到民進黨黨團的支持。民進黨黨團冷漠以對這兩個法案,不但是因爲蔡易餘沒有按照內規事先將法案交給黨團討論,而且也並不認同法案的內容。其中黨團總召柯建銘指出,兩岸關係複雜,國際情勢又因爲疫情的關係變得多變,“修憲”這件事情怎麼能夠不慎重處理?他還說,“修憲”是重大議題,無論如何,終究得由黨團出面提案爲準(由黨團三長之一擔任提案人),即使個人提出,對此也不可能盲目支持。(編輯:李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