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大會。(圖片來源:網絡)

  《環球時報》12日發表文章指出,世界衛生大會本月18日將舉行,臺灣當局削尖了腦袋想鑽進去,然而形勢對他們來說並不妙。美國等8個西方國家以口頭照會形式呼籲世衛組織向臺灣發參會邀請,華盛頓宣稱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有權這樣做。然而世衛方面迴應說,該組織總幹事並無這一權力,邀不邀請臺灣要由成員國來決定。

  臺灣13個小“邦交國”搞了一個提案,要求讓臺灣參會,但它們的數量太少了,世衛的會員國一共有194個。美國不以提案國身份出現,應該也是明知道支持臺灣參會的國家數量遠遠不夠,它不想丟這個人,所以只拉幾個盟友口頭照會一下,算是對“臺北法案”有個交代。

  中國大陸指責臺灣這次鬧參會是“以疫謀獨”,客觀說,真的就是這麼回事。臺灣要想分享它的“抗疫經驗”,方法有的是。它與世衛的技術性交流北京從不干涉。

  馬英九執政期間,臺灣以“中華臺北”的名義作爲觀察員參加了世衛大會,但那時兩岸有“九二共識”,一箇中國原則得到了保障。現在蔡英文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他們派代表團參加世衛大會主要是追求政治效應,大陸方面當然不會給他們這種機會。

  由於華盛頓下決心更多衝北京打臺灣這張牌,今後由美方挑起的臺灣問題麻煩應該少不了。總的來看,美國有很強的實力和國際動員力,在一些時候是有可能搞出突破來的,中方需要一事一議,決定與美周旋的方式與力度。

  對中方有利的是,“一中原則”在全球獲得普遍承認,它是現有國際秩序的基石之一。在涉臺問題上堅持一中就是堅持規則與道義,當需要投票解決問題時,中國獲得多數支持通常都會更加容易。

  美方的槓桿主要有3個:一是民進黨當局與它全力配合。二是美國有一幫西方盟友,而且它們一起控制着國際輿論。三是美國能夠用它的實力威逼利誘一些國家,促後者執行更有利於臺灣的政策。

  從長期看,如果美國就以當前的力度來攪動臺海,它對“一中”格局所能造成的衝擊將是有限的。如果美方把打臺灣牌變成更加實質的行動,把臺灣的事真的“當成自己的事辦”,屆時就要看中方決心付出多大代價來擊退美方的攻擊了。

  臺灣問題是嚴峻的中美博弈點,對中美雙方都是挑戰。中國社會最重要的是支持國家捍衛主權的任何行動,同時也不能期待我方在每一個回合中都是“完勝”的。美國很有實力,它是能夠在某個具體操作中得手的,我們對這種可能性也需坦然面對。

  說到底,中國大陸武力收回臺灣的能力日漸成熟,大陸應對臺灣問題變數的綜合實力越來越強,這是臺海局勢最本質的變化。民進黨當局經常折騰的那些操作在這種趨勢性變化面前可謂微不足道。民進黨當局對反分裂國家法是忌憚的,它一方面尋求美國保護,一方面也對“國際支持”的可靠性將信將疑。換句話說,中國大陸實際上牢牢控制着臺海局勢大的方向。

  臺灣的所謂“獨立外交”早就死了,它現在試圖作爲美國的傀儡重返國際舞臺,但這條路是它的海市蜃景。民進黨當局需要有本事把臺灣島移到加勒比海去,否則它即使某一時刻蕩着美國給的鞦韆升到一個高處,那裏也決不是它的位置,接下來的那一刻它將重新跌回深谷。(編輯:李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