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不好兩岸關係,高度依賴大陸的臺灣經濟將持續“悶”下去。(圖片來源網絡)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唐永紅在《中國評論》月刊5月號發表文章稱,臺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在近20多年的逐漸量變過程中已經發生諸多質變;臺灣民衆已經被民進黨洗腦20多年,民進黨已經進入了“政治正確”的收穫期時代。但是近20年來的經濟全球化加劇了貧富分化,廣大庶民獲得感不足。特別是臺灣經濟成長持續下滑,“悶經濟”已經長達20來年,廣大庶民對很難賺錢的民生經濟困境越來越不滿。六次普選、三次政黨輪替以來,廣大庶民發現國民黨、民進黨兩黨的權貴們都在騙選票、分蛋糕、分資源,並沒有解決他們的“有錢”訴求。很多庶民開始“經濟覺醒”,特別是那些45歲以上的民衆曾經歷過“錢淹腳目”的時代,發現近20年來越來越難賺錢了,所以率先“經濟覺醒”。

  但是臺灣民衆的“經濟覺醒”還沒有完成,特別是還沒有工作、靠着父母的積蓄維持“小確幸”的一幫年輕世代,他們並沒有父輩那樣的經歷,不僅沒有“經濟覺醒”,更不用談“政治覺醒”,也即臺灣多數民衆尚未認識到,當前臺灣社會民生搞不好的主要的根本性原因在於搞不好兩岸關係而邊緣化。那些即便是已經“經濟覺醒“的庶民,也還有很多人沒有達到“政治覺醒”階段。唐永紅認爲,只要中國大陸依然維持着經濟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而臺灣不能處理好兩岸關係而與大陸整合發展,臺灣就將繼續邊緣化,“悶經濟”就將繼續“悶”下去。

  唐永紅談到了臺灣一個很重要的趨勢性問題:處理不好兩岸關係,高度依賴大陸的臺灣經濟將持續“悶”下去。

  而更加值得憂慮的是,除了深受已經持續多年的趨勢和慣性的影響之外,現在更增加了許多新的變數,包括疫情的衝擊和深遠影響、中美競爭的加劇和美國操作中美脫鉤以及逆全球化的深遠影響,臺灣經濟發展的內外政治環境更加複雜嚴峻,變數更多:經濟可能持續“悶”下去,政治也可能更加動盪不安。(編輯:李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