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方面来说,如果早诊能够普及,灵敏度提高,就很将很多晚期肿瘤患者的命运提前挽回。


癌症会变成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ecmo可能会变成现在气管插管一样的应用,大多数家庭可能只需要考虑是否必要,而费用基本可以承担。需要担心的是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感染。反过来说,年轻人的死亡会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

剩下就是外科上的除了更加精细化和减少创伤之外,能不能在材料学上有进一步的进展了。


2050年。医学技术随著15年前的科技爆炸,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王师傅,北京2号线地铁控制员,上午10点进入工作仓的时候,系统提示他自身凝血因子异常,有在动脉内凝结成块风险。他随手点了在线甄别治疗。他一边喝著咖啡,一遍注视著工作仓的墙壁,整片墙壁都是屏幕,显示著北京2号线地铁的运营状态。整个2号线只有六个司机,每天工作6小时。王师傅作为合工大机械专业博士毕业已经是14个年头了,他非常满意目前的一切。医学的发展使得人类已经克服了癌症等几乎95%的疾病。医院也已经化整为零渗入生活了。10:30,系统显示对他身体检测风险评估为6+,为普通紧急状态,提示已为他约了下午16:30的治疗。吃完下午茶,16:20分,王师傅和接班的同事闲聊几句话后,回到自己的汽车里面,汽车已经没有了控制室和方向盘,坐在座位上,王师傅点击了回家按钮后,又点击了「应约治疗」虚拟按钮,屏幕显示马上开始治疗。屏幕显示共4个纳米机器人通过颈部皮肤渗透进入表皮组织,慢慢靠近颈动脉,慢慢进入颈动脉,实时画面投放到屏幕上(四周车体全是屏幕,可以随眼球转动显示在任何一处):血管内壁有粗糙组织,有类似板块状组织凝结,四个纳米治疗机器人立刻展开清除、收集作业。这是屏幕显示王师傅体温增高了0.13度。系统播放了钢琴曲《天空之城》。16:29分,屏幕显示:体温恢复正常,医疗结束。治疗机器人已自动回收至附近医疗点。身体健康状态显示完全健康。16:32分,汽车舱门自动打开,王师傅已经回到了自己位于大兴香河园路的家里,顺便说一下,现在的汽车是无人驾驶的半飞行模式。


不好说。核心问题很可能不是技术问题。人类的健康问题,到最后其实是一个衰老问题。年轻人不得癌症。老年人得癌症的概率就高的多。有什么病,换个零件就好了。还研究什么医术。

现有的克隆技术,干细胞技术都接近成熟。基本都能换零件了。问题是社会没有准备好。比如异体移植技术。在猪身上养个人心,然后再移植回来。你接受的了吗?有人替你受不了。

就好像吃狗肉。有人替你觉得不该吃狗肉。


你觉得呢,这个不好说,死亡一定是痛苦的吗?你觉得?没体验都不知道死亡是否痛苦。


其实,实际体验跟现在差不多,80年代至今已经至少30年了是吧,很多当时没法治的或者说可以治也是天文数字的医药费,现在也是没法治或者相对还是很贵,我觉得吧,再过三四十年,最大的变化就是,现在很贵的病,那时会比较便宜,就是从原来的10万每月到三十四十年之后的1万每月,但依然还是很贵。依然还是病不起。所以你要把这个区间延伸到100年。例如肺结核,一百年前基本就是绝症(鲁迅,萧红等民国大家都多多少少有这毛病。),50年前基本就是像今天的某些可治愈的癌症(那时链霉素和利福平还有异烟肼很贵),到了如今才是有免费药,或者药费相对很便宜(不耐药,不出现肝肾损伤的前提下)。

再说说梅毒,这个也是100年前基本等于绝症,50年前的青霉素好像同样也是300块吧,但那是人均月入10块钱的时代,很贵而且副作用很大,今天三支长效青霉素临床治愈的只要300块(青霉素不过敏的前提)就算青霉素过敏,也有红霉素,四环素,等等的一系列抗生素,最贵的也不过1000一个月。

人类驯服流感h1n1花了九十到一百年,从西班牙流感死了几千万人开始,到如今有各种奥司他韦,阿比朵尔,连花清瘟,真正算得上是特效药的药物(而且不算贵的)。

所以例如艾滋病之类的,2080年实现临床治愈已经很了不起了。

所以医疗要有人民用得起的飞跃,起码要等一百年。


会出现更多的疾病。

一是检测的能力增加,二是人类自己作死。


长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结果就是心绞痛乃至心梗。

心绞痛在原来怎么治疗呢?没错就是诺贝尔发现的硝酸甘油,它能在短期内舒张冠脉。

帝都小手刀客:是炸药,也是续命药——硝酸甘油和它的前世今生?

zhuanlan.zhihu.com图标

但是这样做指标不治本,下次还会疼该怎么办呢?那就得进到冠脉里面去!

说到介入就绕不开judkins,他发明的导管通过外周血管沿著动脉第一次到达了冠脉,为心血管发展起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judkins导管就像医生的一只手第一次可以触及病人的「战场」

有了通向血管的栈道,又通过造影明确了狭窄的动脉。

1977年在瑞士gruentzig发起了心血管介入治疗的第一次革命,用可以膨大的球囊撑开已经狭窄的血管。

1987年英国医生sigwart开展了世界首例支架植入术。材料为不锈钢、镍钛合金或钴铬合金构成的「裸金属」支架。但仍然无法避免再狭窄。

因此如今大多支架由一种可以被身体吸收的物质制成,支架表面涂有药物,会释放到动脉中以防止血管再次堵塞。这样突破性的解决了再狭窄的问题。

但支架毕竟不能与自然的血管相媲美,于是可以完全被体内降解的生物支架问世,它具有良好的支撑性,满意的通过性,可以恢复血管自然结构功能,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

通过以上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从1980年至2020年四十年间,一个本来已经处于终末期的疾病在如今通过药物和介入治疗可以为患者争取几十年的生命期限,但是做到治愈了吗?仍然没有,患者仍然要长期吃药治疗原发病,定期检查。

医学在这几十年间做到最多的事情是极少治愈,大多改善,未来也如此。

医学空间:现代医学整合的模式与方向分析?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实话实说,治愈有标准,每个人理解都不一样。我的看法是,癌症治愈的标准在更严,但是治愈的人更多,也就是说,更多的是像一个慢性病。花钱依然多,治疗手段层出不穷。


治愈,大多数疾病都是不能治愈的。只能说胖已经患病的病人生存质量好一点,预期寿命高一点。未来医学的发展是预防医学,治未病,让人们有更多的知识,摒弃不良的习惯,比如酗酒吸烟,有定期检查自己的身体,对有高危因素的非病群体管理,健康教育。大多数人的疾病本来是不会发展到终末阶段的,都是因为知识不够。比如脑梗心梗的病人,明明有高血压,好多固执己见不吃药预防脑卒中,最后偏瘫,已病要治,欲病要防!


科技是把双刃剑。是这样的,科技发展未必会助推人类健康。只是目前现代医学和物理学等现代学科挂钩较为密切。科技的发展会加深人类对自身的客观认识,但这并不能改变人类养生防病的意识;能推动诊断水平的提升,但是治疗水平未必会取得质的进步。

科技在进步,同样疾病也在进化。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科技对疾病的治愈能力提升有限。

1.疾病机制不清

「治愈」这个词不适合现代医学。去翻各科教科书,只有中医有对疾病有一个系统的朴素认知。其他主流医学学科很多关键性问题都是「认识不足」、「机制尚未阐明」。

我认为:认识疾病、阐释机制不是三、四十年能够做到的事情。而微小的进步,构不成明显的推动。

2.科技还带来了疾病

古代生产力不足,人们通常死于战乱、饥荒、瘟疫(比如天花)。这导致了人们寿命普遍低。从历史长河来看,战乱饥荒年中国人得损失多少??科技的发展,无疑将人们的死亡率降了下来。但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瓶颈期。

人类极限寿命是一定的,并非无限延长。医疗水平进步了,急性病很多都能被控制下去。但是慢性耗损性的,科技再发达,该没办法也还是没什么办法。况且一部分疾病还是科技发展带来的。颈椎腰椎病,干眼症,糖尿病,肿瘤病,还有其他一些慢性劳损性疾病。每一个疾病都是那么的难弄。

3.流行病致死率同样会很高

短则几年,多则十多年就会流行一次。哪一次不是尚未认识,认识不足……重亲认识。现代医学的弊端就是理论体系囊括不了所有的疾病 每个新变种都会以一个新的疾病名称来命名,但是缺乏疾病认知和诊疗方案。我预计过个三四十年也是这样的,不会有本质的突破。

流行行病一方面靠医学。很主要的另一点:控制流行。如果流行大爆发,超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负荷能力。那就很危险了。科技能力可以帮助国家治理吧。能够减少大爆发几率。从这方面看,有利。

……………………………人工分割线…………………………

第二个问题,死亡的痛苦。

死亡的痛苦有很多,主要包括死亡的尊严感,死亡的肉体疼痛感。但是每个人对生命的认知不同:有的人痛苦,但求生欲望强烈;有的人痛苦的想死去。

有人说:死前插管很不人道。有人还说:脑死亡了,还要胸外按压;很不人道。

医疗不仅仅是医疗问题,也涉及了道德伦理。对中国大部分患者家属来说,如果面对死亡不积极干预,就是对病榻上父母的不孝。对中国大部分医生来说,如何不积极干预,就可能带来一场大的医闹。

安乐死可以给疾病缠身人以死亡尊严,减轻肉体的疼痛。但目前,中国安乐死不合法。

某种程度上,决定人死亡痛苦的不是科技,而是观念。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


三四十年感觉应该变化不大,三十年前的疾病现在该死还是死。


三四十年后的情况是非常难以预料的,不过有一点,人类能解决慢性病的治疗,寿命就会向前推进。

当前,医学对慢性病的病因还没有定论,若有了定论,医学对人体健康的贡献会更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