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了又不想倒掉

碗里还剩一口,还是吃了吧,不能浪费。。。

有这种想法的人,多数不会很瘦,比如若干年前的我。

盘子里还有食物这种事,是行不通的,只要还坐在桌前,总要慢慢吃掉它。

与此同时,我很认真的观察过,身边那些常年很瘦的朋友,通常不会在意碗里还有多少食物,不想吃就真的不吃。

这两种心态的区别,可能是心理层面的区别,也可能和基因有关,有些人天生对眼前的食物抵抗力差,这未必是坏事,在不同的场景下,可能事关生死。

资源匮乏的远古时代,抓住一切机会吃东西是个优势,下一顿在什么时候真的很难讲。现在可不比以往,人们愿意花很多钱,让别人监督自己少吃饭。

人类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可不是只有APP的更新,如果你是本文的读者,就至少已经是个有手机和网路的人,也一定能够轻易地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用低廉的价格采购生活必需品,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食物。

袁隆平的「乘凉梦」

每隔一段时间,袁隆平这个名字就要刷一波朋友圈,袁隆平有个著名的「乘凉梦」:他梦想著有一天,水稻长到高粱那么高,谷穗像扫把一样长,稻谷一颗颗的,都有花生米那么大。

他就可以带著小伙伴们,一起在下面乘凉了。这种话如果是别人说出来,可能只会引来嘲笑,但袁老先生不同,他的愿景虽然尚未达成,但很有可能在未来这能实现。而我只是好奇,花生米那么大的米粒,嚼起来是不是特别筋道。

袁隆平的乘凉梦尚未实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清一个现实,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的程度,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我们在超市里没有凭票买粮的困窘,而只是在哪个品种更好吃,或者更健康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食物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再也不用被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成为个人品德的评价标准。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唯一的问题在于,科技进步和文明传承之间,出现了小小的脱节。中国人向来奉节俭为美德,而这种认知是有原因的。工业时代出现以前,农耕是一件特别累,特别丧的生产活动。

人力显然都不足以独立完成,需要蓄养大牲口作为辅助。农耕不仅要投入大量的劳力和技巧,还必须对大自然低眉顺眼,祈求风调雨顺。气象上的小波动足以让一地减产,而大灾害会导致大片土地颗粒无收,引发饥荒。食物的稀缺等同人性的沦丧,易子而食也并非只是传说。

在这种背景下,粮食是命,是生死,节约粮食是事关生死的大事,再怎样强调也不为过。这种文化仍在影响我们的认知,却已和现实渐行渐远,成为我们追求健康生活的负担。

现代农业和非洲饥荒

现代农业的技术成就相当惊人,美国是农产品输出大国,全国超过220万个农场,而平均每2万亩土地,只有一个农场主和一个工人。效率惊人的提升,价格才能惊人的下降。

在城市里生活,如果你抱怨租房贵,往往能引起朋友的共鸣。如果你说吃碗米饭很贵,只会被怀疑在地铁挤傻了。科技进步把生产效率提升到一个新层次:食物本身相当廉价,而价格的主要部分是物流。

一公斤大豆的期货价格不到4毛钱,而你买到手要5块,十几倍的差值,都是商品流传的渠道和物流。

如果你还在对非洲的饥荒感到抱歉,认为自己的行为对他人负有道义上的愧疚,从现在开始不要这么想了

事情的真相在于:不管你买或者不买,吃多还是吃少,都对非洲的灾民几乎没有影响。

每年向非洲援助的粮食数以亿计,但是如山一般的物资堆放在港口,却无法输送到穷人的手中。他们对公路和物流的需求才是真的,而食物的匮乏不过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不足带来的结果。

非洲人的问题可能是经济,是政治,是教育或其他什么,而粮食不足是这些问题带来的结果而非原因。贫困地区的饥荒总是特别受媒体的追捧,每一次的报道都能名利双收:不仅直击人心,流量巨大,还为自己带来人文关怀的美名。

远离「光碟行动」

这个地球上生活著超过70亿的人口,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情况和问题,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差异巨大,信仰和习俗各异。你应该知道关于生命的现实:我们只是凡人,掐头去尾,真正能体验人生的时间只有几十年。

所以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去保护自己的家庭,不要因为别人的生活不好,而让自己背上道德的负担。任何人,有权利严格要求自己,却无权对他人指手画脚,让别人遵守自己标榜的道德准则。

所谓道德,是纯粹的主观感受。狮子的道德是捕猎羚羊,羚羊的道德是奔跑逃生,你不能因为羚羊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心生爱慕,就剥夺狮子生存的权利。

如果你承认不同的物种应该使用不同的道德标准,那么也应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想法天差地别,我们遵守共同的法律基础,却未必能共享同样的文化准则。北方人随个分子大几千,南方人封个利是5块钱,如果你自己发了个大红包,就认定别人又穷又小气,只能说这辈子就没离开过夜郎国。

如果你相信人格平等,就不用给嫌弃你浪费的人好脸色,他们从来不懂什么是尊重,总认为自己在道义上高人一等。

在你碗里的,就是你的,和别人无关,吃和不吃都是自己的选择,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所谓光碟行动这种口号,只是分不清产权界限的胡言乱语。购买食物和购买其他服务并无区别,用自己的钱购买商品,理所当然的可以决定吃或不吃,多吃还是少吃。而对这种自由设置障碍,是对个人财产的粗暴干涉和无理要求。

食品消费增加(所谓的浪费)提高了需求,在短期内会提高价格,让生产,运输和经营的全产业链条获得收益,而非受伤损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农民生产粮食只是为了销售,而更多的销售只会给他们带来好处,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么。所谓浪费食物这种事,只要是自己花钱买的,就只对你个人造成经济损失,和他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不仅仅是食物需要「浪费」

在食物以外,所谓「浪费」的概念,在很多领域都行不通。很多人的家中堆满杂物,如果你用一件商品是否「有用」来判断去留,很快就会把家变成垃圾场:

  • 从超市拿回家的塑料袋
  • 看过一次的杂志
  • 上高中听过CD
  • 去年圣诞节收到的礼物
  • 略显宽松但以后胖了也许还能穿的衬衫

如果你试图为所有的场景进行准备,会得到一个百货商场。如果你试图缅怀自己所有的历史,就必须背著蜗牛一样的壳才能走路。你一边囤积这些主观上认为有用的物资,一边忽视了自己最重要的财产,是当下的时间。

如果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收藏和整理这些杂物,就没有时间留给自己,更没有时间来做事了。如果扔掉这些东西,需要承受的代价是将来可能会有所不便,那就承受它,即使需要重复购买,代价也是可控的。而与此同时,你拥有了一个清爽,自由,整洁,由你自己完全掌控的空间。

这种精神上带来的满足和享受,完胜那种小小的「浪费」带来的不安。

不管你要学习什么,或是开创一份事业,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就是犯错。人是在不断犯错,然后修正,再犯错,再修正的过程中成长的。

老司机是里程数攒出来的,是罚单堆出来的,是无数次挫折的侧方位停车中熬出来的,是惊心胆颤的山路和冬季驾驶中闯出来的,没有任何人是一开始就被驾校教出来的。

没有一次犯错是资源的「浪费」,全部都是人生路上的宝贵体验。从这个角度说,试错和浪费并没有区别。

不管你想要获得什么,减肥,饮食,健身,感情,还是工作。所有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一定程度的「浪费」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正常的。

只要损失是可控的,而收益是长期的,就不要对过分苛责。人间不值得,享受当下,何以解忧,唯有「浪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