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飽了又不想倒掉

碗裏還剩一口,還是喫了吧,不能浪費。。。

有這種想法的人,多數不會很瘦,比如若干年前的我。

盤子裏還有食物這種事,是行不通的,只要還坐在桌前,總要慢慢喫掉它。

與此同時,我很認真的觀察過,身邊那些常年很瘦的朋友,通常不會在意碗裏還有多少食物,不想喫就真的不喫。

這兩種心態的區別,可能是心理層面的區別,也可能和基因有關,有些人天生對眼前的食物抵抗力差,這未必是壞事,在不同的場景下,可能事關生死。

資源匱乏的遠古時代,抓住一切機會喫東西是個優勢,下一頓在什麼時候真的很難講。現在可不比以往,人們願意花很多錢,讓別人監督自己少喫飯。

人類的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可不是隻有APP的更新,如果你是本文的讀者,就至少已經是個有手機和網路的人,也一定能夠輕易地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用低廉的價格採購生活必需品,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食物。

袁隆平的「乘涼夢」

每隔一段時間,袁隆平這個名字就要刷一波朋友圈,袁隆平有個著名的「乘涼夢」:他夢想著有一天,水稻長到高粱那麼高,穀穗像掃把一樣長,稻穀一顆顆的,都有花生米那麼大。

他就可以帶著小夥伴們,一起在下面乘涼了。這種話如果是別人說出來,可能只會引來嘲笑,但袁老先生不同,他的願景雖然尚未達成,但很有可能在未來這能實現。而我只是好奇,花生米那麼大的米粒,嚼起來是不是特別筋道。

袁隆平的乘涼夢尚未實現,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認清一個現實,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的程度,再也不用為糧食發愁。我們在超市裡沒有憑票買糧的困窘,而只是在哪個品種更好喫,或者更健康的問題上猶豫不決。

食物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再也不用被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成為個人品德的評價標準。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唯一的問題在於,科技進步和文明傳承之間,出現了小小的脫節。中國人向來奉節儉為美德,而這種認知是有原因的。工業時代出現以前,農耕是一件特別累,特別喪的生產活動。

人力顯然都不足以獨立完成,需要蓄養大牲口作為輔助。農耕不僅要投入大量的勞力和技巧,還必須對大自然低眉順眼,祈求風調雨順。氣象上的小波動足以讓一地減產,而大災害會導致大片土地顆粒無收,引發饑荒。食物的稀缺等同人性的淪喪,易子而食也並非只是傳說。

在這種背景下,糧食是命,是生死,節約糧食是事關生死的大事,再怎樣強調也不為過。這種文化仍在影響我們的認知,卻已和現實漸行漸遠,成為我們追求健康生活的負擔。

現代農業和非洲饑荒

現代農業的技術成就相當驚人,美國是農產品輸出大國,全國超過220萬個農場,而平均每2萬畝土地,只有一個農場主和一個工人。效率驚人的提升,價格才能驚人的下降。

在城市裡生活,如果你抱怨租房貴,往往能引起朋友的共鳴。如果你說喫碗米飯很貴,只會被懷疑在地鐵擠傻了。科技進步把生產效率提升到一個新層次:食物本身相當廉價,而價格的主要部分是物流。

一公斤大豆的期貨價格不到4毛錢,而你買到手要5塊,十幾倍的差值,都是商品流傳的渠道和物流。

如果你還在對非洲的饑荒感到抱歉,認為自己的行為對他人負有道義上的愧疚,從現在開始不要這麼想了

事情的真相在於:不管你買或者不買,喫多還是喫少,都對非洲的災民幾乎沒有影響。

每年向非洲援助的糧食數以億計,但是如山一般的物資堆放在港口,卻無法輸送到窮人的手中。他們對公路和物流的需求才是真的,而食物的匱乏不過是工業化和城鎮化不足帶來的結果。

非洲人的問題可能是經濟,是政治,是教育或其他什麼,而糧食不足是這些問題帶來的結果而非原因。貧困地區的饑荒總是特別受媒體的追捧,每一次的報道都能名利雙收:不僅直擊人心,流量巨大,還為自己帶來人文關懷的美名。

遠離「光碟行動」

這個地球上生活著超過70億的人口,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情況和問題,人們的生活和文化差異巨大,信仰和習俗各異。你應該知道關於生命的現實:我們只是凡人,掐頭去尾,真正能體驗人生的時間只有幾十年。

所以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去保護自己的家庭,不要因為別人的生活不好,而讓自己背上道德的負擔。任何人,有權利嚴格要求自己,卻無權對他人指手畫腳,讓別人遵守自己標榜的道德準則。

所謂道德,是純粹的主觀感受。獅子的道德是捕獵羚羊,羚羊的道德是奔跑逃生,你不能因為羚羊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心生愛慕,就剝奪獅子生存的權利。

如果你承認不同的物種應該使用不同的道德標準,那麼也應該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想法天差地別,我們遵守共同的法律基礎,卻未必能共享同樣的文化準則。北方人隨個分子大幾千,南方人封個利是5塊錢,如果你自己發了個大紅包,就認定別人又窮又小氣,只能說這輩子就沒離開過夜郎國。

如果你相信人格平等,就不用給嫌棄你浪費的人好臉色,他們從來不懂什麼是尊重,總認為自己在道義上高人一等。

在你碗裏的,就是你的,和別人無關,喫和不喫都是自己的選擇,不用看別人的臉色。

所謂光碟行動這種口號,只是分不清產權界限的胡言亂語。購買食物和購買其他服務並無區別,用自己的錢購買商品,理所當然的可以決定喫或不喫,多喫還是少喫。而對這種自由設置障礙,是對個人財產的粗暴干涉和無理要求。

食品消費增加(所謂的浪費)提高了需求,在短期內會提高價格,讓生產,運輸和經營的全產業鏈條獲得收益,而非受傷損害。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農民生產糧食只是為了銷售,而更多的銷售只會給他們帶來好處,這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道理麼。所謂浪費食物這種事,只要是自己花錢買的,就只對你個人造成經濟損失,和他人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不僅僅是食物需要「浪費」

在食物以外,所謂「浪費」的概念,在很多領域都行不通。很多人的家中堆滿雜物,如果你用一件商品是否「有用」來判斷去留,很快就會把家變成垃圾場:

  • 從超市拿回家的塑料袋
  • 看過一次的雜誌
  • 上高中聽過CD
  • 去年聖誕節收到的禮物
  • 略顯寬鬆但以後胖了也許還能穿的襯衫

如果你試圖為所有的場景進行準備,會得到一個百貨商場。如果你試圖緬懷自己所有的歷史,就必須背著蝸牛一樣的殼才能走路。你一邊囤積這些主觀上認為有用的物資,一邊忽視了自己最重要的財產,是當下的時間。

如果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收藏和整理這些雜物,就沒有時間留給自己,更沒有時間來做事了。如果扔掉這些東西,需要承受的代價是將來可能會有所不便,那就承受它,即使需要重複購買,代價也是可控的。而與此同時,你擁有了一個清爽,自由,整潔,由你自己完全掌控的空間。

這種精神上帶來的滿足和享受,完勝那種小小的「浪費」帶來的不安。

不管你要學習什麼,或是開創一份事業,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就是犯錯。人是在不斷犯錯,然後修正,再犯錯,再修正的過程中成長的。

老司機是里程數攢出來的,是罰單堆出來的,是無數次挫折的側方位停車中熬出來的,是驚心膽顫的山路和冬季駕駛中闖出來的,沒有任何人是一開始就被駕校教出來的。

沒有一次犯錯是資源的「浪費」,全部都是人生路上的寶貴體驗。從這個角度說,試錯和浪費並沒有區別。

不管你想要獲得什麼,減肥,飲食,健身,感情,還是工作。所有生活中美好的東西,一定程度的「浪費」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正常的。

只要損失是可控的,而收益是長期的,就不要對過分苛責。人間不值得,享受當下,何以解憂,唯有「浪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