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糧食是一種人們的生活習慣,傳統觀念認為,節約是種美德!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相對於浪費~無目的性的消耗,損壞,廢棄!)農民的糧食賣的少了,可以把糧食轉化為糧食深加工或者食品深加工,(比如你喫的些零食,比如餅乾、速食麵,麵條,3粉絲等)另外;一種可以以飼料的形式轉化為牛羊肉,其中玉米為能量飼料,豆類作物為蛋白質飼料(也可以扎油喫),小麥含有大量的澱粉等,大米(雖然我也經常喫,總覺得好喫,管飽!其餘營養不咋滴)~都是以一種能量的形式相互轉化,為人民服務的!(而不是把他們當作垃圾扔到垃圾桶就行了~也不是)國家的宏觀調控也會相應地給農民進行補貼~歷史上,對農民壓迫剝消耗最重的是農民,尤其是封建社會,農業費佔大頭~如果土地兼併嚴重,另外加上天災人禍,地方官橫徵暴斂~於是就起義爆發了!


你把糧食的價格波動對農民的情緒影響想的有點誇張了。

一般務農家庭的田是很有限的,雖然大家想糧食價格賣高一點,但是又能多幾個錢呢?

所以一般收割後,就開始打牌。買糧的人到了,看價格合適就賣了,只留些口糧自己喫。

然後就繼續打牌去了,沒有什麼開心不開心的,也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心情,最多幾個人打牌的時候會吐槽下今年的糧食價格低了,以往高的時候多少錢等云云。

老家人的慾望很小,所以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你說的只是一種可能,那麼我們情景模擬一下,糧食賣的並不會少,相應的我們大量進口玉米大豆用作榨油或飼料,在出口減少以後,進口也會相應減少,國內糧食勢必會催生新業態,用作玉米和大豆的替代品,或者增加這兩者種植規模。

現實情況呢,出口肯定會出口的,不進口的國家只是個別,國際市場還是有需求的,畢竟國外還是有很多地方喫不飽,那麼就算不賣錢,國家之間必定會達成某種協議交換的,那麼不出口的原因更多就是價格因素。

另外,糧食是戰略物資,隨著科技進步,農業產出收穫必將越來越大於生產投入的。就算糧食消費市場只有那麼大,農民賣少了不高興,那他還可以幹別的謀生,種糧就交給大戶或超級大戶吧。糧食作為戰略物資儲備,未來的利潤風險肯定是很大的,沒有規模的肯定很難生存。還有,民眾保持良好的節約習慣,有利於資源更充分利用,畢竟浪費的是沒有一點經濟效益的,你想你只喫那麼多,但我多賣給你了和你喫多少我賣多少給你,價格上是一樣,這是基本的經濟規律。在回到戰略上,產出大於生產但消費市場又只有這麼多,那多出的就再回田當肥料吧,這也是控制市場價格必要手段,也是保持糧食的戰略物資地位,對於國家安全而言是必要的。


再不夠喫,國外又不賣給我們的話,農民伯伯的口糧就要被偷走了。你說他們是想你喫飽,還是想你喫飽?


這個問題應該問中間商真的會高興麼,而不是農民。大量基礎口糧有中儲糧兜底。中儲糧覆蓋不到的就是中間商們的天下,這幫二道販子最可惡了,借給農民增收的理由拉高市場價,借市場不景氣的理由壓低收購價。絕大部分農民糧食都不會賣的少,一半是因為有宏觀政策和中儲糧在,一半是因為有一幫可能會想著囤積居奇的二道販子。


立論不對,你認為中國糧食很多,實際糧食不夠喫


糧食在中國至少目前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解決農民收入,肯定不能靠糧食價格解決。現在都準備開始第四次工業革命了,不能用農業時代的思路。現在我看到的是農民進城,上樓政策。另外,繼續務農的通過拼多多之類的電商平臺,種植水果或者經濟作物。所以,農民的出路在土地,不在糧食。大眾解約糧食,纔有更多的空間盤活土地。


你所謂的賣的少,是價格低?還是數量少?

價格低的話,是國家整體調控,總體是不會讓農民朋友喫虧的哦!畢竟糧賤傷農,國家是不會在這方面犯糊塗的。

數量少的話,很大問題是農民惜糧,是農民伯伯們看到今年的各種災難,怕之後欠收,怕受到損失,再加上外國媒體的鼓吹所謂的糧食危機,並不是國家不收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