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圣贤,孰能无过?」人活一世难免犯错,大错小错,有心之过,无心之失。错有千千万万种,但是面对它们的方式只有两种:勇敢面对、积极改正或者抵死不认、消极逃避。如果将罪行深埋心中,自己将永远得不到解脱,它会如影随形,时不时地跳出来纠缠你,让你不能心安。只有正视它、承认它的存在,再想办法弥补它,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才能心安理得,轻装前行,逐步成为一个高于过去自己的更好的人。然而,人就是这样,批判别人总是很容易,脱口就出;自我审视,承认自己的错误总是那么困难。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就是一部关于罪行、救赎以及自我成长的小说。一条由犯错,掩饰,错上加错,愧疚,与心难安,挣扎,再到自我救赎之路,慢慢向您展开。

1965年,卡勒德·胡赛尼出生在阿富汗喀布尔,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喀布尔女子学校的教师。1970年,全家随父亲外派到伊朗的德黑兰,并于1973年举家搬回喀布尔。同年,他母亲生下了最小的弟弟。这一年是阿富汗政权维持稳定的最后一年。之后政变与外侵不断,也结束了胡赛尼在阿富汗美好的童年。1976年,胡赛尼的父亲在法国巴黎找到了工作,于是全家搬迁到巴黎,由于阿富汗政权极不稳定,全家就再也没有回国。正是由于童年生活与成年生活的巨大差异以及自己祖国的悲惨命运,给了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灵感,所以才有了《追风筝的人》这部以阿富汗为创作背景的自我成长与救赎的小说。随著《追风筝的人》大获成功,胡赛尼相继创作了《灿烂千阳》和《群山的回唱》。这三部小说的主人公都生活在内外焦灼的恶劣环境下:阿富汗的革命、战争令主人公家庭破碎,他们流亡、移民、妻离子散。但这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这些阿富汗人勇敢、积极生活,有活力、有梦想,有潜能。胡赛尼为世人揭开了阿富汗神秘的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身负重压的苦难深重的底层民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还有那渴望自由幸福的顽强精神。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少年阿米尔与哈桑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亲密无间,哈桑为了帮阿米尔追到风筝而被阿塞夫强暴,但阿米尔亲眼所见之下不但没有阻止,反而在事情发生之后想法设法地逃避,最后竟栽赃哈桑偷东西,迫使阿里与哈桑不得不离开了一直生活的地方。在经历过阿富汗战争,被迫背井离乡,移民美国等事情的二十几年后,阿米尔总算是有机会为他之前所做的错事赎罪。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他终于肯冒著生命危险到被塔利班控制的家乡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罪行与救赎只是《追风筝的人》的主线,这部小说打动人的地方远不止于此,哈桑的真挚与善良,对待朋友的忠诚与牺牲;阿里的忠厚朴实;爸爸的勇敢,正直,热心,乐善好施;拉辛汗的亲切友爱;阿米尔最后的幡然醒悟以及奋不顾身的救助这些都深深地感动著我。当然,有善就有恶,阿塞夫以及他的伙伴对哈桑所犯下的罪行;战争的残酷;塔利班的高压统治;爸爸与阿里妻子的苟且,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阿米尔的懦弱与自私,谎言与背叛。真是这样善与恶的交织让这部小说有血有肉,扣人心弦,让人与小说中的人物一同或悲或喜。

「为你,千千万万遍。(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我相信看过这部小说的人一定会将这句话刻进心底。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好多遍,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阿米尔赢得了风筝比赛,把所有的风筝都击败了,但这还不算最终的胜利,他要把最后击败的那只风筝追到带回去。哈桑为他去追这只风筝,临走前欢喜地说了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包含了太多,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承诺,是真挚的友情,是义无反顾的忠诚。当时我的内心被瞬间击中,多么深沉的感情才能说出这样的承诺,我默念著这句话,每念一次心中的感动便增加一份,以致眼角不禁有泪水溢出。然而在这句话说出后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哈桑追著风筝来到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小巷子,被阿塞夫以及他的伙伴给堵住了,阿塞夫要求哈桑放弃风筝,他就放过哈桑,然而哈桑为了阿米尔死守风筝,最终被阿塞夫强暴了。而这一切被赶来的阿米尔看在眼里,他竟然没有去阻止。那一刻他懦弱,他害怕阿塞夫反过来对付他;他自私,只想著拿到风筝让爸爸为他骄傲。事后他假装没有看见这一切,接过了这用鲜血与尊严换过来的风筝。「也假装没有看到从他双腿之间滴下的血滴,它们滴下来,将血地染成黑色。」

更让人心寒的是,在这件事后他尽量地回避哈桑,无法面对他,最后竟为了赶走阿里跟哈桑而栽赃哈桑偷了他的生日礼物。哈桑为了维护他的尊严,竟承认了。阿里终于知道了哈桑惨遭强暴的事,他愤怒地看著阿米尔,双手护著哈桑像是在抵御什么人的伤害,坚定地要离开这个家。「但我能够想像,他们两个在那间昏暗的斗室里面,抹泪哭泣,哈桑求他别揭发我。但我想像不出,是什么样的自制力才会让阿里咸口不言。」而爸爸一再恳求他们不要走,「爸爸站起身来,悲伤的神情溢于言表:「阿里,我给你的还不够多吗?我对你和哈桑不好吗?我没有兄弟,你就是我的兄弟,阿里,你知道的。请别这样做。」」「接著我看到爸爸做了我之前从未见过的事情:嚎啕大哭。。。。我永远不会忘记爸爸说出那话的神情,那哀愁中透露著痛苦,还有恐惧。」阿米尔不会知道,由于他这种自私懦弱甚至卑劣的行为,对其他三个人,跟他最亲近的三个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与爸爸而言他失去了一起生活了四十年的兄弟,失去了自己想要弥补的亲生儿子(当然这是个秘密,大家都还不知道);于阿里而言他失去了生活了四十年的家,也为自己儿子悲惨的遭遇而心碎;与哈桑而言,他的忠诚遭到了背叛,他失去了最好的朋友。

文中哈桑对阿米尔的好随处可见,哈桑出生后说出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的名字;哈桑与阿米尔两人出去玩遇到阿塞夫欺负他们,也是哈桑挡在阿米尔面前,尽管他也很害怕;阿米尔尝试写作,他是第一个听众,也真心地为阿米尔感到高兴,支持他鼓励他;哈桑为了阿米尔的荣誉,去帮他追风筝。。。甚至后来哈桑的死,也是为了守护阿米尔家的老房子,不让塔利班强占,被塔利班拉到街上一枪毙了,连同他的妻子。即便曾被阿米尔背叛,哈桑的儿子后来告诉阿米尔,「他说你是他一生最好的朋友。」然而哈桑对阿米尔的好,并没有换来阿米尔相应地对待。哈桑的父亲阿里是被爸爸的父亲收养的,阿里与爸爸从小一起长大,爸爸在感情上把阿里当亲人。而哈桑与阿米尔,尽管他们两个从小一起长大亲密无间,但是阿米尔从来没有把哈桑当朋友。他总觉得哈桑低人一等,一是因为哈桑是哈扎拉人比较低贱的一个种族,二是因为阿里与哈桑相当于他们家的仆人。但凡爸爸朋友家的小孩来家里玩,阿米尔从来不叫哈桑,阿米尔也从来不在人前承认哈桑是他的朋友,向别人介绍哈桑时说得是「这是我仆人的儿子。」更是经常以哈桑不会识字而戏弄他。「他懂什么,这个哈扎拉文盲?他一辈子只配在厨房里打杂,他胆敢批评我?」

而阿米尔早年的这些所作所为是因为他的性格上是有缺陷的。这就是他爸爸的责任了。阿米尔从小跟爸爸的关系就不亲密,他一直以为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在生自己时难产而死,所以爸爸讨厌他。其实不是这样的,根本原因是爸爸在自己的妻子过世后与阿里的妻子私通生下了哈桑。但是爸爸基于社会地位、种族歧视、道德品行、宗教等复杂的社会关系,不能承认这一事实,不能与自己的儿子相认,只能默默地关注他。所以爸爸越是觉得愧对哈桑就越是对阿米尔冷漠。再有就是爸爸觉得阿米尔一点都不像自己,胆小怕事,没有男子汉气概;而哈桑则是更像他,勇敢,正直,善良。对于不像自己的儿子,爸爸当然会有些不满。爸爸的冷漠,加上从小缺乏母爱,造成了阿米尔敏感而脆弱的性格。他一直在寻求爸爸的肯定,可是怎样做都不能让自己的父亲满意。要说爸爸肯定是爱阿米尔的,只是他不知道怎么教导,导致了阿米尔缺乏担当。这种性格缺陷在他们逃难去美国后得到明显的改善,于阿米尔而言仿佛重生一般,一来摆脱了过去所有的人和事,也让他暂时忘了自己曾经的罪恶;二来父子俩只能相依为命,爸爸从一个社会名流变成了一个普通人,这样阿米尔便不会觉得爸爸如从前那般高不可攀了。

纵然爸爸也如阿米尔一般,犯了一个大错,但是爸爸比阿米尔的觉悟还是要高一些的。阿米尔只知道一味地逃避,甚至一错再错。这其中有他的性格因素在,也有人生阅历与眼界等因素在吧。而爸爸呢,虽然碍于社会声望一直不能承认,但是他为了赎罪,乐善好施,盖孤恤院,善待穷人等,通过做善事来减轻自己心中的罪恶感。战争来临,爸爸带著阿米尔逃难时,爸爸的高尚品格更是显露无疑。他们逃难的路上遇到了俄国士兵的盘查,俄国士兵表示只要交出他们中的一名妇女供他淫乐,便放他们一群人过去。众人都畏惧俄国士兵的武力而敢怒不敢言,只有阿米尔的爸爸出来阻拦,面对俄国士兵以枪相对也面无惧色,「战争不会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们甚至比和平时期更需要它。」、「告诉他,我就算中了一千颗子弹,也不会让这龌蹉下流的事情发生。」枪口已经对准爸爸的胸膛,最终惨案并没有发生,那个俄国士兵被自己的上司阻止,并且爸爸赢得了他们的尊重,他们向他立正敬礼。「那年轻妇女的丈夫突然站起来,做了一件在他之前我曾见到很多人做过的事情:他亲了爸爸的手。」爸爸一生做过太多好事,因此当他在美国身患癌症,生命快要走到尽头时,那些同在美国的阿富汗人但凡跟他有交情的都来看望他,真心希望他能早日康复。「翌日清晨,走廊那端的候诊室挤满了阿富汗人,有纽瓦克来的屠夫,爸爸建造恤孤院时的工程师。他们纷纷走进来,语调沉痛地向爸爸表达他们的敬意,祝福他今早康复。」作为读者,我为爸爸的错误感到遗憾,为哈桑的命运感到悲哀,但是我还是敬佩爸爸的为人,正直,有担当,有胆识。

再说到这部小说里面的大恶。阿塞夫算是一个代表。当他们还是少年时,阿塞夫就表现出极端地种族歧视,他崇拜希特勒,认为哈扎拉人低贱得不值一提,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亲都不尊重。因为阿米尔与阿塞夫住在同一条街道上,所以他们在外面玩耍时难免会遇到。有一次,阿塞夫带著一群人要找阿米尔与哈桑两个人的麻烦,阿米尔毫无办法,哈桑挡在阿米尔面前,用弹弓将阿塞夫吓退,自此被阿塞夫记恨上了。这才有了后面哈桑追风筝后被阿塞夫强暴的事。跟阿塞夫在一起的孩子尚且觉得那是犯罪,阿塞夫却觉得哈桑只是个哈扎拉人,给他一点教训不算犯罪。待到二十几年后,阿米尔重回家乡,要从一个塔利班头目的手中救出哈桑的儿子,才发现那个塔利班竟然是阿塞夫。阿塞夫是一个恋童癖,他把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孤儿院带出来,性侵了索拉博,且留在自己身边供自己玩乐。这样看真的且悲且愤,父子两人同时被一个人性侵,是命运的捉弄吗?塔利班的罪行就不用说了,排除异己,随意屠杀哈扎拉人,民众在他们的统治下名不聊生。「对偷情的人扔石头?强奸儿童?鞭打穿高跟鞋的妇女?屠杀哈扎拉人?而这一切都是以伊斯兰的名义?」阿米尔为救索拉博,到体育场去找阿塞夫,就亲眼见到了一起残忍的屠杀,一对通奸的年轻男女(在塔利班看来是通奸,在我们看到那是正常的恋爱),被阿塞夫绑在了体育场上,用石头活活砸死了,血肉模糊,用的是伊斯兰教义的名义,因为通奸罪不可赦所有要执行这样的判决。而后便有人马上清理体育场,十分钟后一场足球赛就开始了,人们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观看比赛。这样的判决,每天都要执行好多场,各种匪夷所思的理由。

球赛看完后,阿米尔到了阿塞夫的府邸求见阿塞夫,没想到很轻易地就让他进去了,那时阿米尔还不知道塔利班头目就是阿塞夫,但阿塞夫肯定认出了他,所以才让他进去的。阿米尔向阿塞夫说明来意,要带走索拉博,可能是因为少年时的阿塞夫其实是嫉妒阿米尔的,嫉妒阿米尔的家的社会地位以及名望,这一点书中没有讲明,所以阿塞夫现在在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竟然提出要跟阿米尔决斗,如果阿米尔赢了的话就让他把索拉博带走。因为他确信阿米尔赢不了,他从来都不胜武力。阿米尔答应决斗,就算他再害怕再没有把握,这一次他也不会逃避了。正如阿塞夫所想的那样,阿米尔被暴打,毫无还手之力,就在阿米尔实在要支撑不住的时候,索拉博用他随身携带的弹弓将阿塞夫的一直眼球打爆,然后与阿米尔俩人逃了出来,阿塞夫的侍卫因为他之前的命令而没有阻拦。这就像是个轮回,少年时哈桑为护著阿米尔,扬言要用弹弓打爆阿塞夫的眼球,阿塞夫出于害怕才放哈桑与阿米尔俩人走。现在哈桑的儿子终于用弹弓打爆了阿塞夫的眼球。但是对于阿塞夫曾经做过的恶,这点惩罚恐怕远远不够。

如果说这是一条救赎之路,那么就不得不提拉辛汗,他是这个路上的领路人。拉辛汗是爸爸的挚交,在阿米尔小时候,拉辛汗是家里的常客,阿米尔因为与爸爸的关系疏离,所以与拉辛汗格外亲近,可以说拉辛汗是除爸爸之外阿米尔最重要的长辈,亦师亦友,也是由于拉辛汗的支持,阿米尔小时候的写作热情才没有被爸爸的冷漠给浇灭。爸爸逃离阿富汗时将房子低价「卖」给了拉辛汗,实际上是托拉辛汗帮忙看管,如果有回归的那一天,拉辛汗会把房子还给爸爸。爸爸的秘密也只有拉辛汗一个人知道。在爸爸带著阿米尔逃亡美国之后,他们与拉辛汗就再也没见过面了,只是偶有通话,特别是在爸爸去世后阿米尔便与拉辛汗断了联系。然而,在阿米尔到美国生活了二十年之后的某一天,他突然接到弥留之际的拉辛汗从巴基斯坦打来的电话,告诉他「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此时暂时离开了阿富汗在巴基斯坦治病,他知道所有的事,他知道哈桑被强暴的事,也知道阿米尔陷害哈桑把他赶走的事。他想要将爸爸的秘密告诉阿米尔,他希望阿米尔能够弥补昔日所犯下的错误,也替爸爸弥补昔日所犯下的错误。然而阿米尔现在在美国有了全新的生活,有房子车子,老婆家人,朋友,事业,他不想让以前的事情打扰他现在的生活,但是他又不得不去,因为他想见拉辛汗最后一面,他也想哈桑。终于他决定去见拉辛汗,开启了一段救赎之路。

然而他到了巴基斯坦后,事情的发展远超他的想像,哈桑与他老婆为守护阿米尔家的老房子而死,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还留在阿富汗的孤儿院无人照料。拉辛汗希望阿米尔能去阿富汗把索拉博接出来,阿米尔觉得阿富汗太危险的,而且他在美国有著美好的生活,所以他不愿意去。拉辛汗就告诉了他爸爸的秘密,哈桑其实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个事实将阿米尔之前对爸爸的认知给颠覆了。「而现在,在我葬了他十五年之后,我得知爸爸曾经是一个贼!还是最坏那种,因为他偷走的东西非常神圣:于我而言,是得知我有兄弟的权利;对哈桑来说,是他的身份。他还偷走了阿里的荣誉。他的荣誉。他的尊严。」「我们两个都背叛了愿意为我们付出生命的人。我这才意识到,拉辛汗传唤我到这里来,不只是为了洗刷我的罪行,还有爸爸的。」所以阿米尔最终去了阿富汗,冒著生命危险,重伤垂死地把哈桑的儿子带了出来。

在阿米尔经过一系列的自我救赎,奋力救出索拉博,想尽办法把索拉博带回美国后,文章的最后也出现了「为你,千千万万遍。」当然这次是阿米尔追著风筝,对著哈桑的儿子说的,就像是一个轮回,昔日哈桑为他,现在他为哈桑的儿子,也算是一种圆满。这时的风筝代表著重生,也代表著希望,希望索拉博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

你在追著什么?谁为了你千千万万遍?而你又为了谁千千万万遍?

注:图片来自网路,侵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